方可 梁丽 罗贤 刘莉 翟玮炜 余强 周章毅 樊玉骋 张笑非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工作部,四川 成都 610500)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随之带来各种压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在学业、人际、情绪情感、求职就业、身体、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通过连续的心理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各高等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探索过多种途径,普遍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面、直接、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1]。但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课本基本知识点的教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并且与教育部提出的“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违背。因此,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系统、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998年,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传统心理学带来了一场积极的变革。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焦点主要是个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2]。其中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于2002年首次提出[3],他认为只要能够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都能纳入资本的范围。Luthans等人[4]将心理资本的结构划分为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且这四种心理结构具有可量化、可管理和无限开发的特点。具体表现四个方面为: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挑战性任务的相信和努力程度;乐观,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作积极归因;希望,对目标坚持不懈并积极实现目标的、达成;韧性,当遇到困境和挫折时,能锲而不舍,并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
目前,对心理资本的内涵研究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多数研究赞成Luthans等人提出的这四种心理结构。因此,我们提出的课程改革正是以开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出发点和目标。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能开发和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别是对学生的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等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培育。通过个体内部系统的建构把学生培养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体的资源和积极力量,发现能促使个体、团体和社会积极发展的各种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基于心理资本开发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预防性原则。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爱、开放思维、乐观、希望、韧性等心理资本对于心理疾患具有调节和缓冲作用[5]。因此,挖掘个体自身具有的优点和资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积极预防的理念,可以引导个体以一种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能更有效地预防校园心理危机。
第二,体验性原则。积极心理资本强调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乐观、希望等积极情绪。通过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触及学生产生内心的共鸣,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发展性原则。积极心理学主张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资源,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力量,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暂时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积极、发展、未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应以发展的眼光着重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四,希望性原则。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向往与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激发每个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优势和价值充分的理解、信任,并提供发展的机会,不断灌注其希望。
基于心理资本的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种心理结构,我们把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心理能力培养模块,通过学生具体能力的获得达到心理资本的提升,从而整体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我们的课程设置主要涉及:
(1)关爱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希望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理等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有效调整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个性。通过参观学校心理咨询室,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具体求助方式,强化学生主动求助观念。
(2)完善自我——大学生自我认识与人格发展
主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活动,如人格测评让学生首先了解自身的人格特点,更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采访重要他人(父母、朋友、同学、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强化自我认识,促进全面认识自我和自我反思。通过选择一个年龄的自己,可以是过去的自己,也可以是现在的自己,或未来的自己,给那个时候的自己写一封信,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调控。
(3)主动学习——大学生学习心理
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希望感,学会乐观。该模块通过视频学习帮助大一新生应对学业迷茫问题,学会如何去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适应力
通过对学霸的采访活动,激发学习动机,克服网络成瘾,了解学习策略。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对现实和未来始终充满乐观和希望。
(4)快乐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乐观处事,增强心理韧性。通过人际互动训练活动,帮助大一新生在新群体中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悦纳自己,悦纳他人。通过人际挑战任务的实践,如给学生安排备选任务(在超市买了东西后退货、找商家拉赞助、在校园找陌生人借手机、给任课教师或领导提意见等),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会有效沟通,培养人际自信。
(5)理解爱情——大学生恋爱心理
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希望。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建立恰当的择偶标准,并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6)笑对挫折——大学生的情绪与压力管理
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乐观处事。通过情绪ABC理论的学习,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并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同时,运用情绪ABC理论去帮助身边的同学,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学习反思自身,调整自身不合理想法。
(7)感悟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幸福感
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希望、学会乐观、获得心理弹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知晓幸福的真谛,学会关爱他人、传递快乐,赋予生命意义、享有幸福生活。同时,帮助学生即使在实现希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压力,也能懂得有效调整、积极应对和提高自己的应挫能力,预防心理危机。
根据心理资本理论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大班授课和个别学院、个别专业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大班授课中,灵活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放松冥想、意象训练、艺术熏陶、心理测验以及课堂讨论等。
(1)体验式教学
强调以学生的课堂体验、参与互动为主线。以心理资本四个结构为主题设计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以发掘学生潜能为目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具体情境中感受、体悟,将心理知识、理念和技能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内心,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
(2)启发式教学
强调教学过程重在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不仅增强自信,而且学会积极、乐观面对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3)积极团体心理辅导
基于心理资本开发视野下的团体辅导课程设计需要构建团体内部良性积极的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成员积极正向行为的建立,可以作为大学生开发希望、应对压力、培养乐观、增强自信的重要方法,但需严格控制学生人数。
(4)案例式教学
通过案例的示范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和自我探索。在选择案例时,按照积极取向选取怀抱积极信念,乐观生活的身边典型,而不仅仅是问题个案,即使是问题个案,也从中发现积极资源。
(5)放松冥想训练
研究认为通过冥想训练,调节自我的身心,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情绪平衡[6]。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给大学生开展连续8周、每周90分钟的冥想训练能缓解他们的压力,改善焦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他们的感恩和宽恕感[7]。因此,在每次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前5-10分钟,我们都安排学生先进行冥想训练。通过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呼吸,达到身体和头脑放松、舒适的状态,并迁移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焦虑、压力环境。
(6)艺术熏陶
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艺术手段,帮助学生舒缓心情、陶冶情操、追求审美愉悦、培养积极情感、形成积极心态。
课程的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程教学的开展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一般学科课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心理是一个抽象的、内隐的、个人化的事物,很难用具体的尺度来量化,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不应该是单一维度、单一指标、静态性的评估体系。国内的研究学者对此做过大量探索,有专家明确提出[8],目前高等学校的心理教学最缺少的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良性评估过程。姜道春、薛德根两位学者提出[9],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由考察内省材料、参与表现、受教育前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多方面相结合。学者孙福兵认为[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考查,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体悟。总的来说,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尤其要加入过程取向的评价方式,即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综合国内已有的研究,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的是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学生最终的成绩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较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小组团队活动成绩、课后延伸体验成绩、心理测试成绩、自评成绩、小组互评成绩等组成。期末考试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为主;心理测试,主要选择积极正向的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学生的积极资源和潜能;小组学习成绩的评定主要以考察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合作精神、小组每个成员的心理水平及综合能力为主。
开设课程一学期后,通过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以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团体活动为核心,以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心理资本开发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步形成。
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程,学生一般都不太重视,往往采取被动听老师讲,看老师表演,如果老师表演得好,可能会听一听,如果老师表演得不好,常常埋头做自己的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之后,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学生的抬头率明显增多。课程改革实施一学期以来,每位学生完成课堂体验作业10次,参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采访体验等团队活动3-4次,完成团队作业3个,观看影视作品20余部。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能多角度、客观的对待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
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因加大了平时成绩,学生对学习过程非常重视。另一方面许多教学环节,如翻转课堂,让学生分组讲课、人际挑战任务,学霸采访、共同种植植物以感悟生命的可贵,大学生同居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讨论等,更多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相互合作的意识。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提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2014级5000余名大一新生中有90%以上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一学期课程结束时,课题组用《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自尊量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全体上课学生进行实测,与全国常模对比发现,学生的自信、希望、乐观、韧性、自尊、幸福感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组,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01)。
目前,我校学生到咨询室咨询已成为常态,他们普遍认识到心理咨询不是意味着有问题或是精神病,而是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寻找的助力和资源。对于个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增强,90%的学生能接受心理老师的咨询和建议,心理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从根本上预防了心理危机的发生。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是公共基础课程,通常为大班集中授课,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互动的机会,这难免会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能否在有条件时,改为小班上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互动效果,特别是体验活动、心理游戏等是否可以直接改为团体辅导课?
第二,如何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由组长或其他学生代为完成的情况,如何做到让全员参与?
第三,目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大量体验活动,那么这些活动或者游戏是否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四,评价方式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在考核方式上,我们着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怎样才能做到公平与公正,防止流于形式。
第五,由于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师资缺乏等问题,除可适当调整或删减部分教学内容外。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慕课模式的教学为该课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采取慕课形式进行教学?如果采用慕课形式教学,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又应如何构建?怎样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慕课教学有效结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这些将是我们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梁晓兰,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157 -158.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李斌,等.心理资本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2):120 -128.
[4] Luthans F,Avolio B,Walumhwa F,etal.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2):249 -271.
[5]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任俊,等.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J].心理学报,2012,44(10):1339-1348.
[7] Oman,D.,Shapiro,S.L.,Thoresen,C.E.,Plante,T.G.,& Flinders,T.Meditation lowers stress and supports forgive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8,56(5):569 –578.
[8] 冯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课改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06-208.
[9] 姜道春,等.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15 -119.
[10] 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8):4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