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海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医师需要具备一颗清醒的头脑与一副慈悲的心肠”,“行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项使命要求用心要如同用脑”。2013年7月,国内首届“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研讨会围绕“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医学人文教学如何走进临床”,“营造促进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文化环境”三大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会上,吴孟超等8位院士、何裕民等4位著名医学专家联合签署《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全国29所医学院校联合发出《关于改进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议》,强调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结合,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尊重患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唯有对生命充满敬畏,才会不辱医生使命。
自20世纪80年开始,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医学人文学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世纪之交,更是成立了诸如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医学人文学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也诞生了《医学与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一些医学人文学方面的杂志,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设置了医学人文学博士点。但是,从目前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状况来看,医学人文学的发展依然处于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边缘位置,目前来讲,在我国现有的医学学科门类设置中并没有医学人文及其相关内容的设置,也就是说医学人文学还是被作为医学与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来理解的,是被作为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这说明,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只是为医学而医学,也就是说无论是医学还是人文学都是孤立地发展。这是极不对称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国现有的医学学科门类设置中,8个一级学科,54个二级学科中,并没有医学人文及其相关内容的设置,医学人文还是被作为医学与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来理解,医学人文学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因此,学科的弱势地位直接导致教材建设也被弱化,理论研究队伍更是青黄不接。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仅就美国而言,医学院下面大都设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机构,一些医学院校还设立了医学人文学方面的学位或课程。由此可见,我们与国外医学发展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仪器上的外在差距,更表现在医生专业素养上的内在差距。
医学院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专业及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养成为本位,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依据,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执业资格标准构建的。笔者调查发现医学院校90%以上都是医学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医学类职业院校在95%以上)。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大多数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大多代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卫生法规等零星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相互独立,学时少、辐射面窄又缺乏系统性。而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涵盖文、史、哲、艺、法律、宗教、戏剧、电影等,辐射医学文学、医学法律、医学音乐、医学哲学,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20%—25%(美国4年制、德国6年制),而内地仅占8%,而且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类为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依然没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教材。由此可见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被严重弱化。
目前,由于我国医学学科门类的设置等相关方面的原因,医学人文学科的师资严重不足,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不是由文史哲政类专业的教师讲授,就是由医学专业教师讲授,前者虽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却不懂医学,后者虽懂医学但文史哲功底不足。真正打通医学与人文学的医学人文学科通才非常匮乏。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国外,医学院是和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等作为专业学院来开设的,其学生均在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也就是说国外医学院的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已经完成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积淀了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我国是传统医学资源大国,中华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医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中医学熔铸了传统文化中哲学、易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科知识。诸如:“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唐代药王孙思邈讲:“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千金方.候诊》)。《大医精诚》里讲医者第一要有精湛的医术,亦即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达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先有仁心,才有仁术。现代西方医学同样如此,美国学者佩里格里诺讲:“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医学更是对人类的关怀,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的手段,人类永远不可能彻底战胜疾病,医生更多的只是帮助病人减少痛苦,从情感上去给他们一种安慰。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对医学人文的眷顾。让医学生系统掌握人文知识,增强他们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解,引导医疗实践,帮助他们学会从社会、道德、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平等地关爱生命。
近年来,各种医疗纠纷、暴力伤医事件频发,“中国式医患”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2013年,三级甲等医院伤医案高达八成。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分析列举了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一系列原因:医疗过度市场化,医生过度医疗,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资不够,公众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患者对疗效的期望不切实际等。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由此,在去年首届“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上,11位院士专家签署了《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十点倡议》里面提到关心病、关心病人,认真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注意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因遭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结合的平台(在临床学科教材中增加阐述涉及学科伦理问题等人文内容的章节;医学专业期刊中设置医学人文栏目,探索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人文问题;医学专业学会中设置医学人文委员会,学术会议中开辟医学人文论坛。)由此可见,医学人文学是当下缓解克服医患关系紧张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是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医学人文学的研究教学,第一个重点措施就是加强医学人文学学科地位,对现有的医学学科门类和体系进行调整,设置二级学科。第二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强化医学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上下功夫,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医学人文教育需要打通医学与人文学的通才教师,他应该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广阔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好具有哲学家的理性,伦理学家的感性,心理学家的敏性和社会活动家的热心。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学科教师时,要强调文史哲的基本训练。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面,虽然有教育部医药学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推荐了一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但书单冗长,根本无法推广,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编写《医学人文学》教材,形成以医学史、医学伦理、医学法学、医学与社会、医学哲学、医学与社会、医学与艺术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医学类院校应大力推广院校合作,工学交替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让医生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医院,让优秀的医师来讲述他的医学生涯、医师与社会,让学生了解医学职业,熟悉医院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基地,以构建“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契机。改革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去,有效衔接,形成长效机制。
医学是科学的,医学也是人文的。医学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的终极价值是医学人文的价值,因此,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医学教育探讨的永恒主题。
[1] 威廉·奥斯勒.邓伯宸译.生活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贺苗,等.共谋医学人文走进临床之路——“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535-536.
[3] 冼利青.从人文学在医学中的价值作用和新医改的需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J].2010,9(5):583-586.
[4] 吉文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根[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2(4):187 -194.
[5] 王育林,等.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1.
[6] 王一方.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