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承教育对中医教学理念的启示

2015-02-20 06:30张丽艳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理念

张丽艳 刘 君

(1.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沈阳 辽宁 110032;2.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炮制研究室,沈阳 辽宁 110034)

自古以来,师徒传承就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在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诸多学科,尤其在中医药学均可见到师承思想的践行及辉煌成果。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1]序文中曾论及师承,并列举师承佳话,如上古时期黄帝师岐伯、扁鹊师长桑君、公乘阳庆师仓公等具体事例,以此明示后人师承是学医的极好方式。其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极其成功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造就出大批历史上医术精湛的名医。师承已被历史证明是中医学较好的教育模式,很长一段时期内曾经作为中医的主流教育方法广为流传。

然而在教育观念发生大转变的当今时代,各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进行过程中,纷繁混乱。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回首反观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将不无惊奇地发现其中包含着契合当代教育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至今毫不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能够将师承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有效融入到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必将完善现有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师承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法融合、临证贯穿于教学始终等特点都是值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借鉴的。下面将就如下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近几年来,无论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师,都在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强调教学过程是学,而不是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老师一厢情愿的去灌输。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总结得非常精辟。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与其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静心细思,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就包含了以上观点,即以学生为教育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实践、质疑、创新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中医师承教育主要采取指引自学、临床侍诊与论经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2]。早期对初学者指引自学,老师选取部分中医医学入门的经典医籍供学生自学、诵记,这个过程重在引导而不做灌输。当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后进入临床随诊阶段,在此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也是靠学生自学,自己总结揣摩。临诊中,学生会切身感受到病证的万千变化,从而领会老师辨证施治的思维过程,见识到中医的神奇疗效,坚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主动研究,形成良性循环。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老师则可以不定期选取医学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学生结合临床体会,在老师讲解理论时也不会感到很枯燥,相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进一步到跟师抄方阶段,学生收获更大。通过模仿老师四诊合参,学生和老师同时辩证,遣方用药,有时不谋而合,有时大相径庭,学生心里就得琢磨为什么。而问题提出来了,就得想办法解决,或者通过查阅书籍,或者通过向老师请教。经过一个阶段的磨合,学生一般都会找出自己的差距,并自己寻求弥补的办法,或者看医书,或者虚心请教老师。当辩证用药和老师越来越接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提高,因为他们看到了实际疗效,有了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再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在现代中医院校教育中,每一位中医教师都应该深刻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考虑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出现老师一张嘴,学生一支笔的枯燥教学现状?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兴趣不高?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不觉中执行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灌输性教学造成的。大量的理论灌输,既枯燥又乏味,学生看不到临床疗效,产生不了共鸣,对理论是否有用产生不了信心,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曾说:“中医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确立对中医学的信心,是否对中医学具有信心其实也就是中医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中医师承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信心问题,亲眼看到的临床疗效坚定了学生的信心。而现代院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兴趣信心方面做得不是很成功。

中医师承教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中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如果有了这样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的去执行。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能单纯定位为讲解者,更重要的应该是成为设计师、解惑人、引导者。

二、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理念

中医师承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全方位的。如学生伺诊、旁听老师会诊、听老师讲解、跟师查房,以及参加老师组织的学术讨论等。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心领神会,师生之间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增强学习效果。可见,师承教育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枯燥的。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易位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都融合其中,形成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例如:

1.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始创于美国,早期应用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及法学院,在教学中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很快推广到其他领域的教学当中。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以医案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学生独立分析医案,结合四诊资料,试着辩证、处方用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主动补课,自己去学。

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中的跟师出诊就是最好的案例式教学,每个病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而且具有连续性,能够看到治疗结果。而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疾病,能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对学习兴味盎然。

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源于德国,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跟师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病案,组织病例讨论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遇到疑难案例,老师会随时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根据四诊资料,写出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开出处方,然后大家集体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常常需要大量中医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质疑和被质疑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去弥补,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另外,讨论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对比,学生会找到彼此之间的差距,强大的自尊心激发了学习动力。

在院校教育体制下,学生们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教师可依据具体教学情况,抛出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成效会很显著。

3.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20世纪60年代,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由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属于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该教学法倡导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课堂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解决问题。在中医师承教育中,这种学习方法是最为常用和普遍的,多以病案讨论的形式来完成。

跟师到一定阶段,老师会要求学生对部分患者每个症状、体征都做出解释,确定其病性、病位、病势,然后确定治法,独立选方、用药。最后老师要根据结果进行分析评判,指出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讲出道理,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4.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指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临床诊治过程,认证、认病、认药,全过程真实、完整,最后深刻地印在脑海里,是对中医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其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势,曾经尝试用标准化病人、或建立模拟医院的方式来解决直观教学的问题,但这些都是一种静态的模拟,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病人。

师承教育的侍诊和抄方,是一个重要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在跟师临证中,学生对各个病种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每个症状的特征也都有深刻体会,对望闻问切四诊有具体的自身体验。在此基础上对诊疗疾病的全部体验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形成学生的中医思维,这是一个完整的体验式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中医师承教育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机械地采用多种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才能更有针对性、更灵活、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临证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理念

中医师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学在临证,临证贯穿于教学始终[3][4]。在师承教育中,教学的开展并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固定和内容上的系统。通常是在学生刚进入师门不久,老师便带领他们侍诊见习,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渐在临证时结合相关病例和经典医籍讲授医理,在实际临床中进行教学。学生在每天随师侍诊过程中随时印证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用途以及基本理论知识,逐步达到对中医概念、理论的真正深刻理解,尤其切实领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蕴。

这种教学方式看似随意,实际上通过理论与临床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过程,使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更生动,易于理解和记忆。纵观现今中医院校教育的普遍培养模式,一般都不外乎教师在前面使劲儿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对于枯燥、抽象的中医理论,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吸收是极其困难的。

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5],往往有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述的临床经验和诊治技巧,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反复体验,方能领悟。临证侍诊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讲经、抄方、讨论、指导的综合传授过程,学生会逐渐形成中医临床思维。

所以,在中医院校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临床、早临床。在理论讲解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实学生临床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必拘泥于医院,学生自己治病、同学之间互相诊疗、为亲属朋友诊疗、假期社会实践可选择跟当地名医出诊,都不失为临床的具体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应该形成自己科学的教育方式,在遵循中医药学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现代院校教育中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6],汲取其经历史验证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来完善现有的中医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成为当今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1.

[2]赵永昌,等.古代中医教育方式的当前借鉴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3.

[3]黄成惠.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探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2):73.

[4]姚魁武,等.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9):953-954.

[5]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6]高彦彬,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13,8(2):139-140.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理念
师承授受经验谈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师承与独创之美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传统音乐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