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欢 郭 惟 洪晓敏 龚旭琼 黄珊珊 贺春香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让中医药事业更好地壮大,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帮助中医药领域人员认识和提高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我国开启了从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到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转变。但是,名老中医的匮乏,中医学生毕业后转行的高概率,中医教学模式的西医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了全面地了解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从学生角度为中医教育模式的完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我们科研小组于2015年1—3月以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院校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另外,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等院校从大一至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也参与了本次的问卷调查,确保了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本研究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校中医学生(主要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包含网络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8份;并深度访谈了10个个案样本。课题组成员认为,本次调查统计结果与访谈纪录基本上能够从总体上体现“中医学生眼中的中医教育”。
根据回收的668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70%的被调查者选择中医学专业是出于个人意愿,“他人劝说”、“高考分数决定”、“接受调剂”、“随意选择”等原因加起来不到31%。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当代中医学生对中医专业的学习抱有浓厚兴趣。但对比众多高考状元削尖脑袋选择就读名牌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热门专业的境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在高考的报考中还是归为“冷门专业”。当我们问到被调查者是如何看待中医时,其中近70%的同学表示自己是相信并热爱中医的;另有超过20%的同学虽认为中医的一些理论不太能接受,但仍喜欢中医;而不相信、不喜欢中医的同学则占据了很少的比例。我们想通过这一情况来阐明:中医高校的学生是相信并热爱中医的,调查入学前就了解中医又热爱中医的学生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1)中西医课程分配比例
调查显示,在目前所学的中西医课程当中,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医、西医均掌握不精”。另有28.07%的同学中医课程掌握得比较好,7.74%的同学西医课程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不到8%的同学认为自己中西医课程均掌握不错。在进一步询问“中西医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时,约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或者“不合理”,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通过以上结果说明,在当今中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四六开或三七分”的中西医课程比例导致中医学生既缺乏中医思维,又无法很好地掌握西医知识,最终出现“不中不西”的尴尬现象。由于中医理论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较为抽象的东西,而西医有一套我们从小就接触的科学推算和实验程序,知识结构的反差与思维方式的冲突在学习中医理论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尤其当中医理论与西医知识相矛盾时,怀疑猜测的心理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对中医的学习信心。因此,中医院校是否能通过合理调整中西医课程比例,进行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融会贯通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
调查学生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时,56.3%的被调查者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选择“满意”的人占了近33%,只有10.1%的同学对课堂教学模式持有不满意态度。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不完整,课堂内容不够充分”、“希望课堂教学方式更生动些”。另外,有超过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认同或不大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课程分类过细过多,各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能够适应未来医学临床的综合性课程”。总结上述调查,可以看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的,而且学生也表示此种教学方式对快速掌握大量的知识是卓有成效的,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时也会扼杀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和兴趣,加上中医理论本身抽象、学习难度大,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于是,我们对“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什么样的老师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5.6%的学生希望教师博学多才,知识面广博,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在讲授理论时联系临床,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交融,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掌握比知识更深层面的思维方法。个别学生在调查中,还直接写明某某老师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除此之外,也有2.5%的学生认为教师知识点掌握牢固,课堂教学紧扣考点也是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3)中医教育的考核模式
对如何看待当今中医教育的考核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人对这种考核模式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选择“不满意”的同学远多于选择“满意”的同学。诚然,到目前为止,笔试仍然是检查中医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水平的主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因为它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偏重知识和记忆,对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能力培养关注不足,导致了“笔试成绩拿高分,临床实践不过关”的现象。因此,能否实施进一步降低笔试的比重而加重临床的考核,是值得关注和令人深思的问题。
(4)中医学制问题
中医的学习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在中医学习年制方面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针对五年的中医学制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临床的合格中医生时,仅3%的人认为五年学习已绰绰有余,9%认为五年刚刚好;约56%认为五年的学习时间不够,32%认为远远不够。另外,73%的学生提出中医学习的年数应延长至10年,24.6%的学生认为应为20年。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在校时间学习中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学习型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如何让已经离开校园的医生接受更系统有效的培训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5)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模式
对哪种中医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自身,调查结果显示,名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是最具魅力的两种模式,其支持率高达76.3%。另外,39.6%的被调查者选择师承教育模式,而学校课堂教育、实验、开设纯中医专业三种模式的支持率约为25%。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人选择了私塾教育、PBL小组讨论等两种中医学习模式。60.2%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实践机会太少”、“缺乏与资深老中医交流机会”;53.2%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模式在实践临床、与资深中医交流、中医学术氛围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近80%的调查者强烈建议应强化中医师承制,希望在基础理论学习期间便有机会跟师出诊,“早临床、多临床”,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由此可见,“师带徒和临床跟诊”这种一对一的精品教学是学生心目中最为渴望的中医教学模式。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中医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医梦、中国梦的必经阶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中医教育模式的局限与不足。通过整理668份问卷中涉及到的对中医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我们希望从以下方面做些尝试:
首先,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聘请名老中医或某一类疾病治疗效果突出的中医(并不要求是科班出身),加强学生与他们的交流,激发学生的中医热情;更可以集百家之所长,开阔学生的中医视野;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名师带徒,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较早步入中医临床的正轨。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理法方药结合的教学内容,改变目前中医分科教学方式,凸显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再次,可以适当改善中西医课程比例,增大中医课程比例;最后,在传统经典的研读方面,加强“童子功”(背诵经典)的考查力度,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教育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
缩小招生规模,实行精品小班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毕竟中医不同于西医,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医学生知识水平和临床诊疗质量的下降。
增加学生自主探讨的机会,组建学习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PBL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科研精神。并通过创新思维课程开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临床见习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欧志穗.课程组教学模式在中医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60-61.
[2]李艳红,等.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药学报,2011,33(3):60-61.
[3]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