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秋芳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
——以《狗》英译文为例
欧阳秋芳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本文以《狗》的英译文为例,分析了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翻译策略主要有显译和隐译两种。通过分析发现,因中英社会文化的不同,对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通常进行显译以激活译文读者的认知框架,词汇、语法衔接手段等默认值的翻译也应进行显化。而对于汉语中的重复、排比及受事的凸显等方面,翻译中常采取隐译的翻译方法。
默认值;显译;隐译;认知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并不存在于符号之中,不为符号所拥有,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导引与被导引的关系[1]。在具体文本中,由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意义称为显义,隐匿于语言符号之下的意义称为隐义,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又可被称为默认值。因此,翻译,这一语言间的转换活动,既包括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也包括隐匿于语言符号之下的意义的转换,只有兼顾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然而,汉语和英语中由语言符号所引导的显义及隐匿于语言符号之下的隐义,其分布是不对等的,所以,在翻译中需要对不对等的部分使用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针对汉语中的默认值,其主要的翻译策略有显译和隐译两种。显译,即显化,是将汉语中隐藏在语言符号之下的隐义用英语中的语言符号显化出来,而隐译则是指对汉语中语言符号的隐义不作凸显,使用英语中蕴含同样隐义的语码来进行转换的翻译方法。此外,还有一种现象需要指出,即汉语中显化的信息在英语中作隐化处理,这也与英汉语默认值的不对等有关。本文将对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
Lakoff 认为,认知框架有无数个槽孔,框架就是由这些槽孔组成,激活了某个框架,这些槽孔就会被明示或隐含的信息所填充[2]。在这里,被隐含信息填充的槽孔值就是默认值。汪立荣在其文中对默认值是这样解释的:“槽孔值本身是开放的,需要在意义结构网络中给予填充。默认值就是在没有提供明确的语篇信息的情况下的槽孔值,是框架中未特别指明的方面,是隐匿于符号之下的不言而喻的语义值”[3]。王东风认为:“默认值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中”[4]。这说明,在理解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容时,其语义有一部分是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是人们的认知系统、经验记忆可激活的默认值。如,汉语中的“梅、兰、竹、菊”均可用来形容人的品格,所以讲汉语的人的认知框架中,“梅、兰、竹、菊”含有“冷傲、雅致、正直、淡泊”等默认值,这些默认值是懂汉语的人不需特别释义便能领会的语义。英语也是一样,“white(白色)”一词在英语中能激活“纯洁、美好、幸福”等美好含义的认知框架,如a white day 指“吉日”,而汉语中的“白色”更多是用来暗示不好的含义,如“白痴”、“白色恐怖”等。这说明不同语言中认知框架的默认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对默认值的翻译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在阅读和翻译文本时,默认值会被读者或译者的记忆或经验所激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在传达原文语言符号意义的同时挖掘其隐匿的默认值,并将其转化为译入语语言符号或默认值。
上文中已经谈到,原语中某个框架的默认值不一定等同于目标语对应框架的默认值,因此,译者需要对默认值不对等的部分进行显化或隐化。显译,即是指将原语中隐匿于语言符号之下的默认值用目标语中的语言符号显化出来,而隐译则是指将原文中由语言符号表示的语义在翻译为目标语的过程中隐匿于语言符号之下,即转化为目标语的默认值。
对于原语中与目标语对应框架中不一致的默认值,译者应加以显译,而对于原语中那些与目标语对应框架一致的默认值,则可保留。在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有助于目标语的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能够较好的避免歧义和误解的产生。如,汉语中的“饮料”一词,常被译为“drinks”,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汉语中“饮料”框架蕴含有“不含酒精”这个默认值,而英语的“drinks”却包含有“含酒精的饮料”和“不含酒精的饮料”两个次框架,因此,从默认值的角度看,汉语中的“饮料”在译为英语时应将其默认值进行显化处理,即译作“soft drinks”。然而,考虑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的默认值都需进行显化,那些与目标语认知框架一致的默认值则不必显译出来。有些在原语中需要显化出来的语义,在目标语认知框架中可由某一语码激活其认知槽孔的,这类语义也需要隐译为目标语的默认值,即显义隐译。这类现象在汉英翻译中常表现为代词的使用、动作受事的省略等方面。如汉语中常说“洗衣、做饭、开车”等,英语中可直接表达为“wash,cook,drive”。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特性来选择显译或隐译的翻译方法。显译常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来增加译文的逻辑性和可理解性,即通过默认值的填充来获得语篇的连贯性与语言的整体意义[5],简单来说就是在译文中增加原文语言符号没有体现的内容。隐译则是将原语中由语言符号显化的意义在目标语中隐去,隐匿在目标语的符号之下。译者对显译和隐译方法的选择是具有主观性的,其中,准确识别框架默认值是关键。
《狗》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老舍写于1944年12月的一篇杂文。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既有特殊的社会背景,也采用了巧妙的写作技巧,其灵活的写作手法也给本文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将参照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来对这篇文章中默认值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影响汉译英中隐译和显译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四:一是汉英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二是汉英语言符号的表意方式的不同;三是汉英认知框架的不完全等同;四是译者个人的选择,即译者个人的认知框架也会影响其隐译和显译策略的选择。
(一)汉英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的不同产生的显译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两种文化不同,其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也存在着差异。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在翻译中越需要采取显化的策略。对于文化背景默认值的翻译常要采用显译的策略,因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现象,且有时即使是相似的文化现象也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默认值,所以,对于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译者通常采用显译的翻译策略。如:
例1. 中国人穷,人且吃不饱,狗就更提不到了。
In poverty-stricken China,people don’t even have enough to feed themselves,let alone dogs.[6]
原文中说“中国人穷,人且吃不饱...”,译文中把这部分译成了“In poverty-stricken China,peopledon’t even have enough to feed themselves...”这里的“In poverty-stricken China”即是对社会文化默认值的显译。原文中的作者写的“中国人穷”是指当时国家贫困、人民穷苦的社会背景,其框架默认值便包括“中国穷”这一语义信息,将这一文化默认值显译出来才能使译文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使目标语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
(二) 汉英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显译和隐译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词汇、语法衔接手段都不甚明显,在这些方面,其显化程度低于英语。因此,译者在将汉语译作英语时,应当注意对词汇、语法等的显化处理。另一方面,汉语中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达到某种效果,有时为了使句子平衡美观,常常会出现重复的词语或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汉语句子的英译则就需要译者采取隐译的翻译策略。如:
例2. 这样的动物理应得到人们的赞美,而忠诚,义气,安贫,勇敢,等等好字眼都应该归之于狗。
We should attribute to them such laudatory epithets as “devotion”,“loyalty”,“content with poverty”,“courage”,etc.[6]
该句译文中的“We should”是译者对原文中动作的发出者的显译,汉语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省略主语的现象,但在英语中则应避免出现无主语句,所以译者对此处的主语进行了显译。
例3. 因此,中国狗最难看;不是因为它长得不体面,而是因为它骨瘦如柴,终年夹着尾巴。
Chinese dogs are ugly-looking not because they are born like that,but because they’ve been reduced to skin and bones by hunger,with tails between their legs all the year round.[6]
该句中“它骨瘦如柴”被译为了“they’ve been reduced to skin and bones by hunger”。译文显译了“狗”是由于长期被饿才逐渐变得骨瘦如柴的,显译了狗变的骨瘦如柴的过程和原因。这在汉语中是可以由上下文和汉语的语言习惯传达出来的,但对于不熟悉汉语表达习惯的英语读者来说,译者选择显译的翻译策略是十分有益的。
例4. 尽管它们饿成皮包着骨,尽管它们刚被主人踹了两脚,它们还是极忠诚的去尽看门守夜的责任。
A dog continues to perform with loyal devotion the duty of 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 though he has been starved to a skeleton and kicked at by his master.[6]
本句中的“尽管它们...尽管它们...” 被合译为“though he has been...”这属于显义隐译的范围,原文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情绪,而英语在表达中却应尽量避免冗余,所以译文则更多的符合了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三) 汉英认知框架不同产生的显译和隐译
汉语和英语的认知框架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其框架等级会有很多不对应的地方,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十分了解汉语和英语的框架等级,若英语中与汉语对应的语言符号不能激活汉语原有语言符号能激活的框架默认值,那么该语言符号所导引的默认值必须做显化处理,即指译者在翻译时应使该处用语言符号进行显化。相反,若英语用较少的语言符号所导引的默认值足以导引出原语中用较多的语言符号才能表达的意义,这个时候就应当采取隐译的翻译策略。
例5. 每逢我看见被遗弃的小野狗在街上寻找粪吃,我便要落泪。我并非是爱做伤感的人,动不动就要哭一鼻子。
I always feel like crying whenever I see a homeless little dog roaming about the street in search of human excrement. It doesn’t mean that I’m a sentimental,lachrymose sort.[6]
汉语原文为“被遗弃的小野狗”译者将其译作“a homeless little dog”这里省略了“被遗弃的”翻译,因为英语中“homeless”的认知框架中含有“被遗弃”这一默认值,所以在翻译中可省略,仅用“homeless”一词即可激活与填充与原语相同的认知槽孔。
例6. 尽管它们饿成皮包着骨,尽管它们刚被主人踹了两脚,它们还是极忠诚的去尽看门守夜的责任。
A dog continues to perform with loyal devotion the duty of 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 though he has been starved to a skeleton and kicked at by his master.[6]
这里的“看门守夜的责任”译者译作了“the duty of 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这种译法明显是受了汉语的影响的,其翻译部分语义有重复,不够简洁,此处若采取隐译的翻译策略会更好。因为,“guard the door” 其认知框架应包含“day and night”,如此一来keep watching at night便显得多余,所以此处译文考虑去掉后面的“keep watching at night”。
(四)译者个人因素产生的显译和隐译
在翻译中,译者努力地去协调两种语言,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信息的误传或损耗,这样能有利于读者理解和吸收原作精神。对于会影响译文读者理解的语句,译者多会选择显译的翻译策略,而对于那些可以隐匿于目标语的语言符号之下的默认值,译者应尝试着对其进行隐译。如例6中的“看门守夜”,张培基先生将其译为“guarding the door and keeping watch at night”,若其他译者则有可能会将其隐译。
例7. 哼,请看看你们的狗吧!
Well,why not take a look at our dogs![6]
译者在这里选择了将本句的隐含意义显化出来,这能将原文作者所能表达的感情得到更好的传达。原文作者是在讽刺中国人自认为地大物博的自大,将其译为“why not...”比译成祈使句更能传达这种讽刺的效果。
例8. 狗虽那么找不着吃,那么随便就被人踢两脚,打两棍,可是它们还照旧的替人们服务。
Dogs always remain man’s faithful servants though they are underfed and kicked and beaten without any reason.[6]
在这句话中,“找不着吃”、“被人踢两脚”、“打两棍”分别被译作了“underfed”,“kicked”,“beaten”,这主要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语义角色默认值不同,英语中习惯隐匿动作的承受者,即受事,如drive,eat,cook等,而汉语却习惯显化受事,如开车,吃饭,做饭等。译者在这里做出的隐译策略的选择十分契合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易于英语读者接受。
本文通过分析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可以发现,显译和隐译这两种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默认值类型及认知框架。因为中英文化的不同,翻译中对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通常进行显译以激活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框架。而且由于认知框架的不同,许多时候要求译者进行显义隐译,同时还要根据英语的语言规则来组织译文。由于汉英认知框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两种语言的认知框架都有较好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既兼顾信息的准确传达,又能契合英语的表达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选取的语料篇幅较短,只能对各类默认值的翻译进行简要的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默认值的翻译进行量化分析,以数据来说明各类默认值英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倾向性,为今后译者的翻译指出方向。
[1]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9-20.
[2]Lakoff,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汪立荣. 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208-215.
[4]王东风.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A].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235.
[5]陈吉荣,刘莹. 《史记》英译过程中的默认值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12 (3):178-185.
[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2-25.
2015-02-07
欧阳秋芳,女(汉族),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