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我国专科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研究述评

2015-02-14 08:52曹美红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述评高等职业教育

曹美红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十五年我国专科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研究述评

曹美红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随着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如火如荼的进行及相关政策的出台,高职国际合作办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学术界也顺势从不同的视角对此领域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此文意在根据所阅文献,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研究从基本理论、具体实践及其他方面三大模块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评,以期较全面真实地反应国内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研究的情况,揭示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述评

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格局,决定了高职的发展必须参与到国际合作办学的大潮中,这样才能与其他国家进行跨国教育的输出与输入,才能培养出国际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发展趋势的推动下,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但在办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探索研究,以便对合作办学给予理论指导。

1文献的收集

本文文献是以中国知网中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依托,以“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分别为“全文”、“主题”、“篇名”,以2000年——2014年为时间段进行检索,通过精确筛选得论文43篇。囿于检索方式,笔者又采用引文查找法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另得相关论文46篇。因此,全部论文共计89篇,其中6篇为硕士论文,无博士论文。

2研究内容的梳理

2.1 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所谓“基本理论“,是相对于非基本理论或非理论而言的,它是指某一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是该学科研究的总出发点,并且该学科的其它内容都是围绕这些基本理论展开和取舍的[1]。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学术界主要围绕着它的相关概念、特点来展开论述的。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源的认识,是对事物进行逻辑思考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始发点。关于高职国际合作办学概念的研究,以专门撰文展开探讨的较少,大多是分散在各类研究中,作为文章引文部分来说明情况。

陈荔(2003)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2]。涂和平(2010)则简要概括其定义,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3]。而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一章中写到,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中国教育机构同外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

虽无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明确定义,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义,学者们却进行了不同的论述。其定义无论是具体阐明,还是简要概括,大致都是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的概念展开论述的,所以其概念无太大争议,只是在论述过程中有详有略。

2.1.2 特点的研究

在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特点方面,李兰巧(2005)认为互利性、效益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是其主要特点[4]。张庆堂(2008)则认为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呈现出如下特点:地域方面相对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对象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国家;合作专业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文科类的项目居多;外方的投入既有资金方式、人员方式,也有课程方式,或其他知识产权方式[5]。

研究者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论述了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特点,无论是李兰巧对其特点的整体把握,还是张庆堂从不同方面对其特点的阐述,都使我们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2 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具体实践的研究

同本科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相比,高职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道路更为曲折。在具体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它涉及到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师资队伍、合作专业等多个方面,这些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的地方,下面就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质量、师资、专业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

2.2.1 办学模式的研究

①办学模式分类的研究

有的学者(周晓虹,2009)按照融合程度将办学模式分为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式三种[6],这种分类也是学界较为普遍认可的。另有学者(张文斌,2013)根据办学机构的不同分为双校园模式和单校园模式[7]。还有学者(吴杭萍,2007)从办学基本属性、办学机构主体、学生接受教育方式、文凭颁发、生源属性几个方面将办学模式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单校园和双校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单文凭和双文凭、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8]。

除上述分类外,史征(2005)将其划分为多专业双文凭、单一专业双文凭、单一语言或热门专业三种模式[9];李兰巧(2005)认为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有独立设置的,也有二级学院制;有公办,也有民办;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有国内培养,也有跨国联合培养[4];而王琴(2006)将其分为政府合作模式、整校制合作模式和部分专业合作模式三种[10]:

②办学模式不足的研究

曾涛(2010)认为合作模式单一,大多是采取3+1、2+2、1+3或 1+4的模式[11]。而李传彬(2010)则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尽合理,例如“3+0 ”模式,学生不能出国学习国外院校的专业课程,缺乏亲身感受国外院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就业等真实环境实施教学的宝贵机会[12]。

③探索创新办学模式的研究

丛圆圆(2014)认为,要大胆探索“学校+公司”的模式,即职业院校与驻华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13]。陶书中,沈佩琼(2008)则指出应该从学生的国际交流、教师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三个不同维度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新领域,创新合作模式[14]。

纵览上述分类,可知很多模式之间具有交叉点,比如有的学者将办学模式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单校园与双校园”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模式,但无论是单校园还是双校园,都有可能选择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教育,这只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划分。其实,无论将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划分的如何繁多,在选择办学模式时都必须要在互相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院校的特点来进行。

2.2.2 办学质量的研究

在办学质量的监控方面,王杨菁(2013)指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不够,即只对教学质量的初步评估较严,忽视了复审中对于课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15]。而黄雪英(2009)则指出了强化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的具体途径,即建立教学前质量监控制度、重视教学中质量监控过程、落实教学后质量监控措施[16]。

在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方面,肖谦(2014)认为,要建设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适时引入第三方质量监管体系[17]。李坪(2008)则指出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应坚持不同办学模式采取不同构建保障体系的原则[18]。

办学质量是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是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健康长远发展的法宝,因此,要想使其良性发展,就必须注重办学质量。为了确保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学者们阐述各自的想法,除了加强质量监督力度外,还有学者建议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监控体系,这些建议可以有效地指导一线办学的实践,为高质量的合作办学打下了理论上的较为坚实的基础。

2.2.3 师资队伍的研究

①师资队伍问题的研究

关于外方师资问题,王旭(2012)指出,对外籍教师的资历、数量和聘期没有严格规定,导致部分外教是临时招聘的,其专业素质很难得到保障[19]。曾涛(2010)认为外方师资不达标,即来源复杂,流动性大[11]。沈二波(2011)则认为,对外籍教师的接收和教学缺乏考核,导致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佳[20]。

关于中方师资问题,蒋春霞(2013)在其论文中概括的较全面,他认为校方存在的问题:缺乏重视,投入不够;与师资队伍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不够完善;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够稳定、流动性较大;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双语教学能力不足[21]。沈二波(2011)还提出,有些高职院校不肯轻易出资让教师出国培训,导致教师教学质量无法快速提高[20]。

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关于完善外方师资队伍的建议:肖谦(2014)指出要加大外籍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17];施余兵(2010)提出要通过外国专家局推荐、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招聘一大批授课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外教[22]。尹萍(2010)则认为要通过加强外教评估体系建设,确保教学质量[23]。

关于完善中方师资队伍的建议:蒋春霞(2013)认为要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21];丛圆圆(2014)则认为,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师聘用标准、完善的培训制度及规范的评价与奖惩机制来加强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13]。张海宁(2014)认为要通过鼓励教师到外国进修、访问、讲学,在全英文的环境下提高外语水平[24]。陈雁(2006)认为可以选派教师到外资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体验工作中的“文化”,强化其职业技能[25]。

据所阅文献可知,学者们对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剖析,既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师资队伍自身的问题,既有中方师资问题,也有外方师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但对问题的提出较零散,缺乏系统的归纳,并且对出现的问题并未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

2.2.4 合作专业的研究

就合作专业存在的不足,陶书中,沈佩琼(2008)认为合作领域窄、专业分布不合理[14]。施余兵(2010)认为高职国际合作专业出现了合作专业趋同、低水平重复的尴尬现状[22]。肖宇(2012)认为所引进的专业大多不是优势或我国急需、短缺的专业。赵双兰(2013)则认为其不足可概括为:普通专业过多,没有体现高职特色;热门专业过多,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及学校特色[26]。

针对其不足,相应学者也提出了建议。施余兵(2010)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适时开拓新专业,即每隔两到三年就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去向,重新对专业设置进行论证,对于不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不畅的专业要坚决撤销或调整[22]。王旭(2012)认为在专业审批时,倡导合作双方学科专业合作上的“强强联合”,特别是要强调专业在国外院校中的办学特色,而相同合作专业也不得超出一定数量[19]。赵双兰(2013)认为要加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在专业设置上,应将开办我国紧缺专业及有地方特色和需求的专业[26]。

根据上述研究文献可知,合作专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分布不合理,而其它方面的不足都是由这一条引发出来的,所以研究者在提出相应对策时,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但是专业分布不合理是问题,不是原因,在问题而非问题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对策,其有效性大打折扣。

2.3 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其它方面的研究

2.3.1 其他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

就引进资源而言,罗尧成(2012)指出了存在的三个误区,即名校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认证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过去优质资源= 未来优质资源[27]。就外方合作院校而言,李裕文(2013)指出外方院校出现了不少“野鸡大学”、“骗子学校”,损害了学生的利益[28]。除以上问题外, 高职国际合作办学还存在课程融合程度低、生源水平总体较低、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合作办学效益的发挥,需今后不断探索克服和完善的策略。

2.3.2 其它主题的研究

在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研究中,除了概念、特点、模式、师资、专业、质量等主题的研究外,还有合作办学的基地建设、学分互认、英语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主题的研究。但由于这些研究主题的文献极少,在此暂不做归纳分析,这也说明此类主题需要我们在日后进行深入研究。

3相关研究的简评

综上所述,学界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其具体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认真阅读和总结,可知其研究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主题不全面、不够深入等等,下面将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研究的不足进行具体说明,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日后可以进行更科学的研究。

3.1 研究的形式单一、内容重复

在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研究中,大多是围绕着办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相应对策,以“问题——对策”的形式展开的,形式较单一,并且这种形式单一可以从上文中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过程中看出,即大多数的研究文献以“问题+对策”的格式进行归纳的。除此之外,研究内容还具有重复性,例如进行模式分类研究时,有的学者会研究已经论述过的分类,做一些无用功,使研究不具有创新性。因此,日后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进行研究时,要大胆创新,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方式,从新的视角,对新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

3.2 研究的主题不全面

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办学的相关概念和特点、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师资队伍、合作专业”等主题展开的,而对某些关键性主题的研究,例如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历史、招生、投资等主题的研究,却很少涉猎。另外,研究主题的不全面还表现在,研究以“引进来”为主,缺乏“走出去”。大多研究者着眼于如何“引进来”,即如何把国外的课程、教材、教法等引进来,而对于如何“走出去”,即在国际合作中如何让我国的教育走出去,输出我国的教育,却很少有人详谈。要知道,“走出去”的国际影响力远比一味“引进来”要大的多,当然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晚于国外的一些国家,而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也仅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其发展也可能落后,但最起码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走出去”的意识,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造成过分依附于他国的职业教育。

3.3 研究不够深入

第一,研究者对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从表面问题到深层问题,从理论问题到实践问题,从局部问题到全局问题,但是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度剖析,即只在提出的解决策略中一笔带过,甚至只字未提,直接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策略,这样所提出的策略也就有点泛泛的味道,流于表面化,针对性不强,难以达到对症下药的功效。因此,日后相关研究应深度剖析问题,找出对应的原因,明白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不同现象的前因后果,以便使相关研究更具全面性,提出的问题更具有效性。第二,研究以经验基础上进行总结的为主,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或进行理论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加强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或进行理论研究也是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三,研究的主题不够深入,例如合作模式的适用性问题。现有文献对目前存在的模式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性说明,但如何根据不同专业、地区及生源水平等因素,综合衡量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即不同合作模式的适用性问题,暂未探讨。

3.4 缺乏对国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研究

我国很多学者对国外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研究,但对国外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研究却很少,这样我们对其借鉴便无从下手,毕竟国外的高职教育及高职的国际合作办学比我们要早,其积累经验对我们的借鉴价值较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先进经验,对促进和发展我国高职国际合作办学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外双方在高职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可能会不同,因此在借鉴时,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具体环境和国情,以及各个院校的不同情况来借鉴,切勿照搬。为此,我们可以设立专门项目,系统研究国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明确不同国家,尤其是典型国家高职国际合作办学的制度、政策、模式与方法,寻找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及实施条件,也可以为我国合作对象国的选择提供一定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唐林伟.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D].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荔.在开放中规范 在合作中做强[J].引进与咨询,2003(4).

[3]涂和平.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4]李兰巧.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与特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5]张庆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8(5).

[6]周晓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7]张文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

[8]吴杭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和实效性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9]史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05(2).

[10]王琴.关于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4).

[11]曾涛.高职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12]李传彬.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3]丛圆圆.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4]陶书中,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15]王杨菁.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中外合作办学[J].科教导刊,2002(34).

[16]黄雪英.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质量监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17]肖谦.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管理,2014(23).

[18]李坪.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4).

[19]王旭.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及改进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2(1).

[20]沈二波.高职院校对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11(2).

[21]蒋春霞.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8).

[22]施余兵.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完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3).

[23]尹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培养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4]张海宁.构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3+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5]陈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若干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4).

[26]赵双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3(22) .

[27]罗尧成.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识别与引进[J].教育与职业,2012(36) .

[28]李裕文.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和引导[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责任编辑高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82(2015)04-0012-05

作者简介:曹美红(1989-),女,河北邢台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06

猜你喜欢
述评高等职业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