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圆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从漫画看日语中女性用语的推移
张梦圆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日语是男女语言表达差异较大的一种语言,主要由女性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被称作“女性用语”,与之相对应的是主要由男性使用的“男性用语”。近年来,随着日本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性别社会地位差异的逐渐缩小,女性用语的使用呈现出衰退趋势。但在漫画、小学、影视剧等虚拟平台,仍可以看到女性用语的广泛使用,以漫画中女性角色的会话为资料,对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漫画作品中女性用语使用情况的推移进行观察,就可以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日语;性别表现;女性用语;地位;漫画
序言
在当今日本,女性的日常会话里已很少有人使用女性用语。但是在漫画、小说、影视剧等虚拟平台中,仍然可以看到女性用语的广泛使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不仅能暗示说话人的性别,还与角色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意图等密切相关。虽然汉语中也存在女性偏向使用的词汇,但要将日语的女性用语完全用汉语再现是非常困难的。
在有关日语女性用语的先行研究中,也有部分研究从漫画中收集资料,大多是从不同时期的漫画作品中选取少数作品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期语言的差异,但根据作者语言习惯及故事题材的不同,即使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只选择少数作品会难以把握女性用语整体的变化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漫画作品中女性用语使用情况的推移,本文选择以刊载着同一时期不同作者创作的不同类型作品的漫画杂志为对象,从中收集资料,统计女性角色的台词中各种性别表现的使用次数和使用率,对它们的变化、尤其是女性用语的推移进行调查分析,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1日语中性别表现的定义与分类
众所周知,日语中存在着很多能体现出男女性别差异的因素。语言学家因京子(2003)将性别表现(ジェンダー表現)定义为“暗示说话人性别的语言特征”[1],它表现在语言行动的各个方面。一般认为,女性用语多为委婉、含蓄的表现,具有弱化主张、命令的作用,而男性用语则用于加强语气、强调个人。
日语中的性别差异体现在终助词、人称代词、语音语调、敬语表现、词语、语法、副语言等方面,而要将上述因素严密、明确地按照“男性用语”、“女性用语”归类并非易事,因京子(2003)表示,随时间流逝产生的变化、因年龄和个人感受导致的差异等都会影响性别表现的界定,即使是同一形式的表现,根据句型和语境的不同可能会暗示不同的性别。如疑问句“行くの(你去吗?)”和陈述句“行くの(我要去)”这两个句子,两者从字面上看完全相同,但前者中的“の”是中性化的表现,后者中的“の”则被视为女性用语。因此,性别表现的范围界定和种类划分是极其复杂的。
在这诸多因素中,终助词被公认为是一种能显著体现出男女差异的因素。因此,本文不探讨敬语表现、语音语调等在解释上存在较大争议的因素,而是参照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出版的《现代语的助词—助动词—用法和实例—》[2],将被定义为“终助词”或“具有终助词用法”的句尾表现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并参考先行研究中接触到的分类基准,将性别表现按照“女性用语”、“中性用语”、“男性用语”分类进行统计。
2从漫画杂志看女性用语的推移
本文选取由集英社出版、创刊于1963年的少女漫画杂志《别册玛格丽特(別冊マーガレット)》为对象,从中收集资料,从漫画杂志开始大量问世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约十年为单位取一册,从1967年10月号、1976年10月号、1985年10月号、1995年8月号、2006年10月号、2015年10月号、共计6册杂志中,去除短篇搞笑漫画和使用方言的漫画,记录各作品中主要女性角色的台词中出现的终助词及它们在每册杂志中的使用次数,将它们按照女性用语、中性用语、男性用语分类,计算每类性别表现的使用率,即在全体终助词中所占的百分比,并制成折线图观察其变化趋势。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各性别表现使用率的推移
图1中,横轴表示对象杂志的年份,纵轴表示性别表现的使用率。从图上可以看出,1967年女性用语的使用率是69.14%,占整体的六成以上,但随时间经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15年已下降到13.57%。与之相对的,中性用语的表现呈现出增长趋势,从1967年的29.60%增长到2015年的76.17%。男性用语的使用率虽然也呈现增长趋势,由1.26%增长到了10.26%,但在48年间始终是使用率最低的性别表现。从女性人物的台词中女性用语的减少和中性用语、男性用语的增加,可以看出语言中男女差异的逐渐缩小。
在调查中,共观察到了かしら、こと、て·って(表示疑问)、ね(接体言/形容动词词干后)、の(表示断定)、のね、のよ、もの、よ(接体言/形容动词词干后)、よね、わ、わね、わよ这13种女性用语的使用,将它们各自在每册中的人均使用次数(总使用次数÷每册中女性角色的人数)用堆积柱状图表示,得到图2。
图2 女性用语人均使用次数的推移
从堆积柱的高度可以看出,《别册玛格丽特》中女性用语的人均使用次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无太大差别,而在1985年开始急剧减少,此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如漫画评论家藤本由香里所说:“长期阅读漫画,便会惊讶于它竟如此敏感地反映着世间的变化。”[3]漫画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流行文化和价值观都会反映在漫画作品当中,不同时代的漫画家选择的语言表达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图片中的数据变化可以推测,女性用语使用次数的减少、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骤减,应与其背后社会背景的变化有关。
3女性用语与社会的变迁
针对日语中性别差异的缩小,日语教育学家太田淑子(1992)表示:“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变化与战后男女学历的缩小,男女同权的渗透,女性踏入社会等社会背景的变化密不可分。”[4]以下将对围绕女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查,对女性用语衰退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女性教育的普及
日本近代女性用语的前身是起源于明治时代的女学生用语,其特征是在句尾多使用“てよ”“だわ”等表现,因此语言学家中村桃子将其命名为“てよだわ用语”。这种女性专用语现在多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语言表达形式,但在其刚刚形成的明治时期二十年代到明治时期四十年代,曾被教育家、文学家们认为是一种粗俗的表现并加以强烈批判。
1882年东京女子师范学校设立附属高中后,日本各地开始陆续创办女子高中,在日本首次形成了受教育的年轻女性群体。在当时要送女儿入学,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此就读于女子高中可谓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大小姐”这一群体就这样诞生了。而原本受到批判的“てよだわ用语”,也作为一种象征女校文化的听觉要素,以女校为媒介向全国普及开来,被女学生们广泛使用。这种语言也出现在小说、女性杂志中,一般女性也开始追捧、使用它,女学生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逐渐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女性用语”。
然而,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新日本建设教育方针》,提倡学校教育的自由民主化,并于1946年通过了大学入学选拔要纲,规定女性也可以入读大学。1947年,保障贵族阶级特权的华族制度被废除,国家规定男女共学,并认可了一系列新制大学的成立。到了1969年高中升学率已提升至76.7%,且男女升学率几乎齐平。1979年航空管制官等十二种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相继对女性开放,面向女性的门户进一步打开。
就这样,支撑着“大小姐”这一共同幻想的制度纷纷瓦解,以出身决定阶级的制度不复存在。“女子教育”这一曾代表着上流阶级身份的特权也逐渐失去了价值,因此身为其象征的女性用语也逐渐不再被追捧、使用,导致了女性用语的逐渐衰退。
3.2 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就业的平等
在二战前的日本,女性自身的价值不被重视。传统社会中,在“家制度”的束缚之下,人们认为趁年轻嫁做人妇、为家族生下继承人就象征着女性全部的人生幸福。已婚的女性从属于身为户主的丈夫,地位低下,其自身的发展不被重视,只需完成被赋予的家庭职责即可,言谈举止也以柔和、温顺为美。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女性不被允许直抒己见,要在句尾加上“わ”“よ”等能缓和语气的女性用语来弱化自己的主张、感叹。
二战之后,日本国宪法的制定、民法和户籍法的修订和“家制度”的废除确保了婚姻及离婚的自由平等,主张女性解放、反对女性歧视的一系列运动随之展开。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增加,女性在事务性工作中的就业率随之提高,1985年禁止男女就业差别待遇的《男女雇用均等法》的颁布,更是促进了女性的就业。虽然这一法律在颁布当时存在许多漏洞,但它让人们开始关注职业女性,这种关注也反映在了漫画作品中。
在早期的漫画作品中,有工作的女性角色从事的多是教师和护士这两大传统女性职业,除此之外还有演员、歌手、模特等依靠“天赋”、“才能”来决胜负的职业。即是说,除了嫁做人妇以外,女性的人生选项是非常有限的。这种情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发生变化,造型师、设计师这类比起天赋更看重“品味”的职业出现在了漫画中。1985年《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颁布后,大量以女性职场生活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相继涌现,如刀根夕子的《OL涂鸦(OLグラフィティ)》描绘了职场女性在工作、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及在都市中打拼的不易,这些女性角色并不具备非凡的才能,只是普通公司里的普通职员,她们的喜怒哀乐平凡却真实,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共鸣。其中深见惇的《恶女》于1992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取得了当时罕见的高收视率。1998年,在逢坂美惠子创作的《消防队美女(火消し屋小町)》中,更是首次出现了奋斗在救火前线的女消防员的角色,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前,虽然消防队中也有女性成员,但仅能从事急救工作。就这样,漫画中的女性角色们活跃于各个领域,职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发生变化,女性自身也产生了新的追求。家庭中,她们追求平等的男女关系;社会中,她们踏入职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当今日本社会还不能说完全实现了男女平等,但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得她们能够明确表达个人的意见,没有必要再通过女性用语来表现温婉的气质、弱化自己的主张。在服装、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女性开始抽烟、男性开始化妆等,男女差异产生了进一步的缩小。
4总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漫画作品中,女性角色使用女性用语被视为理所当然,可以说是一种“规范”。虽然随着时间的变化,如本文调查结果所示,女性用语的使用率已经大大降低,同时它的作用也发生了改变。在最近的漫画作品中,自然地使用女性用语的多是母亲、老师等角色,女性用语给人的主要印象已经由温柔典雅等传统女性特质变为了“年长”的象征。因此,角色在采取高傲的态度或指责他人时,可通过使用女性用语来营造出一种“年长”的感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从而达到压制对方的目的。像这样根据场面有意识地去使用的女性用语,可将其视为一种“自我演出”。
虽然现实生活中女性用语已逐渐从女性的语言中消失,许多人认为终有一天女性用语将完全消亡,但在漫画的世界中,它产生了新的作用,仍在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因京子.マンガに見るジェンダー表現の機能[J].日本語とジェンダー,2003(3).
[2]国立国語研究所.現代語の助詞?動詞―用法と実例―[M].东京:秀英出版1951.
[3]藤本由香里.私の居場所はどこにあるの?少女マンガが映す心のかたち[M].东京:朝日新闻出版,2008.
[4]太田淑子.談話にみる性差の様相: 終助詞を中心として[G]∥横浜国立大学教育纪要, 1992:329-342
(责任编辑李沛茜)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82(2015)04-0082-04
作者简介:张梦圆(1991-),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