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国(贵州省威宁县金钟镇水营小学)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生成
★陈贵国
(贵州省威宁县金钟镇水营小学)
【摘 要】堂有效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积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以种开放的心态,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生成;精心设计;培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的不定性增强了教学的艺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正是因为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个体,才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更充满了期待。如何让这些灵性转化为课堂有效的教学资源,这正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思想存储于每个孩子的脑中,但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方向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足而又精心的预设,为孩子搭起一个有效的平台。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要跳出教材的束缚,真正地从学生的学习出发。
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我就对教材作了简单的处理。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知识的建构过程和楼房的建造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找好着落点,夯实根基。只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才不会造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教材所安排的“量课桌”,本是一个很好的操作情境。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测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这反而不利于小数的引入。而且,相对而言,“钱”这个敏感的字眼,学生的熟悉度会高很多。基于以上想法,对教材作了调整。以“超市情境”,导入本课。让学生通过根据标价的特点,分一分。通过该项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整数,自然数)和生活经验(小数),让他们初步体会成功的欢愉,从而激发更高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介绍自然数、整数,且引出小数的含义。
2.尊重学生已有的能力。对于一位小数的读写,如果不教,能顺利念出的十有八九,所以在小数的读写方面,我只以“你会读吗?”“你会写吗?”这些简单的几句略过。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以及过分地强调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对于整数部分不是0 的小数的理解就容易得多。在这部分教学中,以学生说为主。
3.让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美丽。数学素有“简洁美”之称。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呢?在本课中,我结合课本后面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小数表示方法的发展历程,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并自然过渡到认识小数各部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一般都能看懂,所以采用自学的方法。归根到底,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我们可以让教材活起来!
不管多么充足而精心的预设,都不能阻止课堂中的意外生成。面对这些不速之客,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当然,这肯定不能同一而论,要视情况而定。
1.面对“老师,我会了”。面对学生“我已经会了”,置之不理,绝对是不可取的,这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就此放手,认为教学目标已经达成,那同样也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真的理解了。那怎么做呢?
如果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我会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来讲一讲为什么,是怎么得来的。虽然一开始有些学生不懂,但因为内容简单,而且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相信经过多位学生的口述,他也能理解。比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我刚将算式写出,学生就说出了答案,而且是大部分。这时,我没有说,同桌讨论一下,你想怎样算?因为他们已经会算,绝对没有耐心再去听取对方的发言,同时还会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我已经会了,下面就不会注意力集中了。所以,我立却肯定他们的发言,问了一句: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有不同的算法吗?你们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解一遍?
如果是稍有难度的问题,虽然某些学生能答出,但他们更多的是单纯的模仿,至于结论的获得以及成立的原因,却不太清楚。这时,我会先对他大加赞扬,然后继续过渡到算理的探索中,因为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2.面对“错误”。错误,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有时一个小小的错误,两种截然不同的引导方法,会使得整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情感得到大为不同的发展。其实,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积极引领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发现了有价值的资源,教师有适时调整预设,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构建,为学生提供一个动的平台。当学生出现错误的答案时,教师不能急于给出判断,而是对原先的“预设”进行调整,将问师反抛给学生。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却是一种享受。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生成过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自己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不断追求完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