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克斌 禾呈阿莲(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俯仰古今 情味隽永
——读王羲之《兰亭集序》
★傅克斌禾呈阿莲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以《俯仰古今情味隽永-—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为题,首先对《兰亭集序》的内容作了概述;然后抒写《兰亭集序》对人生哲理的论述的领悟;最后对《兰亭集序》艺术风格作了精略概括。
【关键词】《兰亭集序》;内容;人生哲理;风格;感悟
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卷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王羲之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当作者叙述兰亭宴集,极力铺叙生之欢乐,所抒情感,意之切切,一目了然。
接着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一世”即指短暂的人生。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各人的爱好兴趣不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就会“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而,当之前“欣于所遇”,“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就不能不感慨万分了。”在你该做正事的时候,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而沉湎于玩乐,那么等你清醒过来时,就会发现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了,老境已经来临了──“死”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在某一阶段总是喜欢或追求某种事物(如本人颇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变大变老,这方面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每当看到自己过去曾经追求或喜欢的事物时,还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从而追念那逝去的时光,有时会感慨:不管当前如何,在乎曾经拥有,笔者在天命介于花甲之年间,曾有过一段自我感觉惬意的“时光”,她超越了童年时的天真;她盖帽青年时的幻想;她填补了中年时的空虚;她诠释了老年时困惑。因此,她使人无怨无悔的追逐,不辞辛劳去维护。待到老朽,略加回忆,倍感欣慰,也是一种慰藉。以此缩影,来应验王之谓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某种角度讲,生死有命,活一天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人总得死,这样一想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使人感到很悲痛的──“死”是一个一定会到来的事情。作者善解人意,一句衷言,或痛快或欣慰──但“死”已经接近了。这是触“境”生情,道出了人生哲理。
兰亭宴会很快就会成为陈年往事,而将来回忆这些往事时,定会感慨时光的飞逝,人生的短暂。作者想到时光的飞逝时,更是想到每个人的生命是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归于死亡的,这怎么不令人悲痛万分呢。王羲之为何会由一次集会感慨“死也是一件大事”呢?其实,这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紧密相关的。魏晋时期,诸多名士深受“以老庄为宗,贯于齐死生,忘得丧”的玄学,而王羲之却是极力否定这种玄学的,因此,在第二段结尾抒发了“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万千悲慨。
《兰亭集序》一文体现写作动机的句子在文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故”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关系。“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紧扣文体,说明结集的内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阐明结集的意义。“斯”字一语双关,既指《兰亭集》中的诗文,更指本篇序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也是写作本文目的之所在。作者认为尽管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人们的情趣是一样的。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疏爽自然,不事修饰而情味隽永。上乘魏代清新通脱之势,下开陶潜清新朴实之风,实属东晋散文中难得的精品,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兰亭集序》今人读来,不仅能欣享其中的于良辰美景之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之乐,更能深入理解作者缘情而作,借题发挥的人生慨叹,更多地思考生命的价值,热爱生命,善待人生,使生有所乐,生而所为。借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再次激励人们: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情缘事发,立意高远。首先叙述活动的情形。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再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2.文笔凝练,结构有致。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写景,景色更幽美。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描绘山青,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抒写水秀,十多个字写尽兰亭四周的景色,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美不胜收。叙事,细节更清晰。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情真意更切。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诸多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感受上与作者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