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帮儒(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老子故里
——鹿邑县潜在旅游资源探析
★李帮儒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厚重的文化资源是建设鹿邑历史文化旅游区重要资源之一。目前,鹿邑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归纳鹿邑旅游资源,初步分析老子故里潜在文化旅游建设路径,旨在对老子文明的传承创新有所借鉴,对建设鹿邑历史文化旅游区有所启示。
【关键词】鹿邑;旅游文化;研究
鹿邑古为华夏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是中华文化的摇篮,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孕育了鹿邑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鹿邑县不断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成功创建了“中国旅游强县”,举办了“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不断创新营销渠道,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了鹿邑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总体上来说,鹿邑旅游开发的步子还相对较慢,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氛围的营造也比较滞后。为进一步推进鹿邑旅游发展,加快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现将鹿邑县潜在旅游资源分析如下: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日益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品牌,宗教朝觐、考察旅游成为国际国内旅游需求中的重要增长点。鹿邑境内拥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道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汇集与此,拥有大量道观教堂等名胜,如道教的太清宫、明道宫和陈抟庵等道观,天主教的冯桥教堂,佛教的万寿寺(原址在城内南街)和永宁寺等,除已开发的太清宫和明道宫外,以冯桥天主教堂最具旅游开发价值。
冯桥天主教堂是目前我县乃至周口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清代教堂。据记载:清康熙年间天主教传入鹿邑,雍正年间传入冯桥村,道光年间在该村初建教堂草房4间作为教堂。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会遂在冯桥建立了规模更大的教堂,经常驻有中外籍神甫在此传教,这里成为近代豫东地区天主教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该教堂现存建筑20余间,主要有门楼、天主堂、配房、神甫寝室、修女寝室等,面积500余平方米。天主堂内设有讲坛、夹室,檩椽上施彩绘,具有中西建筑风格。
冯桥天主教堂也是鹿邑县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1919年初,意大利传教士为了传教,在该教堂使用手摇电机,放映无声电影,内容为传教士在当地摄制的群众“喂牛”和“掐草帽辫”等图像,当地村民观后无不称奇。
作为豫东地区重要的天主教活动场所之一,冯桥天主教堂的开发不仅为信徒提供了交流、聚会的场所,同时,因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神秘性和外在文化艺术及建筑风格对一般游客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国文化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以三国文化为载体发生的旅游活动。从旅游主体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们对三国文化的好奇或兴趣,去寻访、感受、体验三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愉悦的过程。在鹿邑发现的曹操封侯地——武平城, 虽现存遗迹不多,但经过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三国文化旅游,仍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
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武平城,汉县。”《水经注》:“涡水又东,迳武平城故城北。”建安元年(196), 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魏书·地形志》,武平正始(240—249 )中,置有武平城。据此,知武平尝废。至魏宣武时,始复置县。县既复矣,而境内又有故城,新旧建置不于一地,了无可疑。今之遗址,为汉为魏,则莫能定矣”。
今武平城地上仅存东北角一段遗迹,高2.5米,长62米,宽8米,东西走向。经实测,城墙东部南北长330米,西部 350米,南城墙与北城墙均长700米。整体为一长方形。东北部残存的城墙内,堆有绳纹板瓦和筒瓦、铜镟等物。板瓦为泥质灰陶。另外还有青砖碎块和泥质红陶片,器形已无法辨识。实地调查,城墙为土质夯筑而成,夯层10-15厘米,夯窝径约15厘米。由于绝大部分城墙无存,加之没进行发掘调查,故而对于城门建置、城内布局皆不得而知。城内靠北有一片庙宇,建国前比较兴盛,有房100余间,碑刻30多通,大部为明清之物。1958年建玄武大闸时,碑刻基本毁完。由于碑刻被毁,庙宇始建年代亦无从考证。
发挥三国文化旅游品牌的效应,力争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设计与开发上形成具有文化可视性与文化愉悦性的旅游产品,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封侯地的形象。另外,还可以加强区域性的合作,形成三国文化旅游的主题线路——“生在亳州、封在鹿邑、功在许昌”为资源整合线索,形成三国文化旅游一体化产品。此外,还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增强游客的体验价值,从而增强三国曹魏文化旅游的可视性与愉悦性,形成三国文化旅游的互补优势。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天然疗养条件等。总体来说,相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来讲,目前鹿邑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生物类旅游资源和气象类旅游资源呈现出丰度不高、质量不优、吸引力不强的弱势地位。下面,我们以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例分析。
鹿邑县拥有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亚类2种,基本类型6种,代表性单体资源11处。涡河、清水河、惠济河、鹿辛运河等河湖类型多样,开发潜力较大。历史上的涡口风帆也是鹿邑县“八景之一”,今在鹿邑城北付桥附近。
涡河,古称涡水,又称“过水”,是淮河第二大支流,淮北平原区河道。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和安徽省毫州、涡阳、蒙城,于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长380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与之相通。涡河历来是豫皖水运要道。历史上屡受黄河决口泛滥之害。支流惠济河口以下的中下游河槽,原本宽深,排水能力较好,有“水不逾涡”之说。近年来,作为国家治淮骨干工程的沙颍河涡河治理工程,效果明显,形成了涡河景观绿化带,水质及环境有了明显提升,这位我们关于涡河的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鹿邑虽然初步形成了涡河、鹿辛运河、鹿叶运河三条沿河景观带,但县区滨水区域的旅游开发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均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系统的旅游开发,没有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人气聚集也相对困难。但鹿邑滨河区域基本位于旧城范围,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打造滨水城市的概念。在该区域设置以旅游、游憩为主的各种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空间;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可以赋予城市更多的内涵,丰富城市的旅游资源;同时,城市滨水区旅游和游憩功能的开发还会带动本地区的商业服务功能、生态功能、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其他功能的发展。
工业旅游依托工业资源,不仅可以增长游客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鹿邑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还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如宋河之滨的白酒,曾是历代帝王祭祀老子的御酒;创造了从农田到餐桌一条链产业的志元食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70%的尾毛产业;另外还有辅仁药业、亚华玻璃等等驰名商标组成了鹿邑工业旅游的新看点,并且这些企业可进入性良好,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交通,分布相对集中。
鹿邑早在几年前曾开发出了工业旅游的线路,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这些企业也尚未认识到工业旅游的重要性。我们在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作为吸引游客的基础上,还应该更进一步的去挖掘其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企业文化以及产品本身的独特性。如在生产车间可以开辟专门的旅游通道,设立解说员等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主题文化馆,进一步的展示其厚重文化和独特魅力。甚至还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性的环节,让游客亲身体检产品的生产过程,增强互动性和娱乐性,提高了游客的游览兴致。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据《鹿邑县志·军事》篇记载:鹿邑地处中原,粮产丰富、交通方便,天然形成战略基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鹿邑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和巨大的流血牺牲,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永恒的丰碑目前,鹿邑的红色旅游尚处于未开发阶段,还仅仅是一些分布散落的烈士陵园,以供在特定节假日时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地。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红色旅游热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完善红色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其可进入性和参观游览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节庆旅游资源是以特定区域内的举行的各种节事庆典活动(包括各类旅游节日、庆典、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以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鹿邑县人文景观积淀丰厚,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最具特色的就是老子文化,目前已形成了以老子诞辰祭拜大典、李氏宗亲祭拜大典、老子生日庙会为主题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庆旅游活动,取得较为明显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每年节庆旅游活动的规格越来越高,内容和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但目前尚未形成节庆旅游的产业,存在着节庆期间门庭若市,平日里门可罗雀的现象,节庆旅游活动未能带来持续性的效果。此外,在节庆旅游活动的形式、文化内涵的体现、举办方式、内容以及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上鲜有创新,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鹿邑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策划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指挥作用,还要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节庆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主题旅游活动,应该是作为一种品牌来经营,走市场化运营的道路。要注重节庆旅游活动的营销,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效应。从而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让游客深受感染并参与其中。
帝王陵墓、具有历史知名度的名人墓地和具有独特的墓葬建筑形制、规模以及随葬品等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墓葬具有了旅游资源的价值。鹿邑的霸王别姬墓是墓葬类旅游资源之一。
霸王别姬墓位于鹿邑县城东1公里处,小洪洼村下辖的一个村庄——郭庄。在郭庄西有一片高地,这片高地就是埋葬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的坟墓。虞姬,项羽的宠姬,名虞,秦末虞地(江苏吴县)人。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唐朝张守节《史记·项羽本纪》垓下《正义》注:“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对堤在垓下之侧,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按唐称鹿邑为真源县,隶属亳州府),与老君庙相接。”范文澜《中国通史》:“刘邦得秦民拥护,又联诸侯王,与项籍苦战四五年,屡败屡起。垓下(在河南鹿邑县境,一说在安徽灵璧县。按当时军事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决战,项籍败。”
近年来,关于对虞姬墓的开发保护工作尚未起步,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结合鹿邑实际,我们提出了关于建设霸王别姬园的构想。霸王别姬园是以虞姬墓为中心,重现当年霸王别姬的场景,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该故事的内涵,丰富人物形象,借鉴类似景区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体验节目,进一步吸引目标市场,让游客重温该故事之余,感受一下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与此同时,要大力挖掘霸王别姬的科学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刘运动.老子文化与鹿邑旅游资源开发[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65-66.
[2]刘金志.做大老子文化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N].周口日报,2006-08-23:007.
[3]刘琰杜少华.做大做强老子文化旅游产业[N].周口日报,2008-04-30:A01.
[4]王伟陈海棠.河南鹿邑: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县域经济[N].经济日报,2008-07-15:013.
[5]魏文君.鹿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市场研究,2013(1):70-71.
[6]许韶立.论鹿邑县老子故里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设想[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8):14-15.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2013BLS015)和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2012ZD069)的相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