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析

2015-02-13 09:40汪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价值观

汪军

(巢湖学院 学工部,安徽 巢湖 238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析

汪军

(巢湖学院 学工部,安徽 巢湖 238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逻辑关系,为科学分析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师德建设的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教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建设;高校教师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和概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智力支持。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者和践行者的先进代表,高校教师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高校教师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切实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决定了教师要具备更高的道德准则,不能只把“教书”当作个人谋生的职业来经营,而要把“育人”作为党托付的光荣事业来耕耘,要始终把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作为不懈的理想追求。2014年9月9日,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出做一名好老师就“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1]“好老师”的四条标准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高校教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渊博的学识是“教好书”的基础,高尚的道德素养是“育好人”的保障,学识和品德不可偏颇,而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则决定了教师怎样去 “教好书”和如何“育好人”。师德对教师个人来说,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校来说,关系到学校的育人质量,而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则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广大高校教师都能坚守三尺讲台的清贫,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表现了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自利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良风气对高校的师德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为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所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严、期望更高,有时虽是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少数教师的理想信念淡化、敬业精神不强、职业道德滑坡、品德素养下降,甚至个别老师恣意践踏师德尊严,置社会公德和国家的法律于不顾,做出一些有损教师神圣职业的违法乱纪行为。

(一)理想信念淡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人才的自由流动成为新常态,有海外学习经历和教育背景的教师在高校中更受青睐,海归教师的引入在给高校注入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带进高校,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高校的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有些教师不能抵制全球化带来的“思想多元化、市场经济化、民主社会化”等西方思潮的影响,迷失了个人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过分夸大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有时会因理想与现实上的差距导致心理上的失衡,表现出理想信念缺失,追求经济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

(二)职业道德滑坡

近年来,有些教师抵制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职业道德意识变得淡薄,缺少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时,过于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在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时,把科研简单化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奉行自利主义,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心,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甚至是敷衍塞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品德素养下降

一些教师经受不住市场大潮中的利益诱惑,价值观上发生扭曲,将经济原则引入道德领域,奉行物质利益至上的经济实用主义价值观,常因收入、住房等现实问题带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他们难以坚守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所该遵从的道德底线,不能潜心钻研教学、科研,甚至在学术上弄虚作假以获取不当利益,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有的教师自律意识不强,不拘小节,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在言行上不能为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师德是教师的职业灵魂,高校师德建设的好坏不仅关乎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荣誉,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正因为教师所从事职业之崇高、所负使命之光荣、所担责任之重大,因此,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也自然就更高、更严,这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提高我国各民族素质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们应“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主,应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着力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41号文件,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要求,这些法律、法规和会议精神将成为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准则,对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才能教育人民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教师只有率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职业是特殊的,更是神圣的,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担当意识,要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传播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引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如果说科学技术水平反映的是国家竞争硬实力,那么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则是我们学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当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更要有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担当,而这需要高校造就一支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崇尚师德建设不仅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更是国之复兴的重要保证。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逻辑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三个倡导”是培育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高校教师更应自觉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师德建设统一起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国家的价值目标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信念之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实现中国梦。亿万中华儿女的梦想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也成就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梦想。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因此,高校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教好书,育好人”视为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承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1]我们高校教师要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道德之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也是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中国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引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传播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 《每天四问》中写道“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3]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好“授业”、“解惑”的工作,更要肩负起“传道”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1]

(三)个人的价值准则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职业之本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应遵从的价值准则,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应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自觉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建立在坚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约束之下,个人的价值目标要服从国家的价值目标,立足于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老师。以孜孜不倦地追求“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职业发展的不变目标。在做人上要“身正为范”,在治学上要“学而不厌”,在教学上要“诲人不倦”,真正做到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教育评价制度的好坏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标,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高校师德建设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创造出良性的竞争环境,使教师真正把教学能力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一是建立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教学科研为两翼的多元指标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对教师的聘用、考核、职称(职级)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并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对不适合从事教学岗位的教师实行转岗。二是建立学校考核、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并逐步增加学生评教在教师考核中所占的权重,实行师德考核末位淘汰制。

(二)构建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高校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但我们往往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致使有些教师放松了对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构建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是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教工党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表率作用。二是强化学校工会的服务功能,学校工会以开展师德培训、师德标兵评选、师德先进个人表彰、教学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一种崇德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拓展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加大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使教师有归属感,引导教师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

(三)营造立德树人的教书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欲正人先正己。高校教师要首先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然后才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要做“立德树人”的典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既要为师,又要为范,老师的道德修养将是学生成长的榜样。“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1]高校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更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老师“德高”了,才会有“众望”的学生。二要行“身教言传”的表率。高校教师要以“身教”来达到“言传”的目的,育人于“润物无声”之处。学生只有先“亲其师”而后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做学术上的引领者,道德上的先行者,治学严谨,学术诚信,德学并举,知行合一。教师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率先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身体力行地践行师德风范。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行为人师,言为世范”。三要树“善德善学”的理念。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善德”而后知“善学”,只有崇尚德行的人,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怎样去学;“善学”则是“善德”的必然要求,追求品德修养的完善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而且要善于学习,在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品德修养。高尚的师德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在高尚师德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想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尚德”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14-09-25].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2.html.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8,13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22-523.

(责任编辑:吕增艳)

G641

A

1008—7974(2015)06—0054—04

2015-07-11

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 “新时期建设互动型党群关系的路径与模式研究”(BJDSZK0043)

汪军,安徽庐江人,讲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1.01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