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剪纸民俗延续剪纸血脉
——论民间剪纸的保护与传承

2015-02-13 09:40陈山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窗花剪纸民俗

陈山桥

(陕西省艺术馆,陕西 西安 710003)

激活剪纸民俗延续剪纸血脉
——论民间剪纸的保护与传承

陈山桥

(陕西省艺术馆,陕西 西安 710003)

陕西是民间剪纸大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各市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对所辖区域的民间剪纸都做了大量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由于在保护工作中多重视剪纸的创新培训与展览,而忽略了剪纸民俗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形成城市热而农村凉,越保护越濒危的窘况。保护民间剪纸不能就剪纸保护剪纸,必须保护与其相关的民俗文化。虽然相关剪纸民俗的淡化和萎缩有各种原因,但传承千年的民俗基础还在,根并未枯死,只要我们调整保护思路,激活其剪纸民俗,形成文化自觉,一定让民间剪纸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的血脉重新跳动起来。

剪纸民俗;激活;举措;延续

编者按:2015年7月5日—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传承理论研讨会在通化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天津等十几个省市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及民间剪纸艺术家参会。本刊第5期作了会议报道,并刊发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孙建军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马欣副教授的两篇精品文章。本期继续刊发陈山桥研究员和民间剪纸艺术家刘韧的两篇文章。同时,在封二、封三精选刊登了民间剪纸艺术家方俊的江南系列剪纸作品——“家在江南四美塘”,并附有作者极具江南才思的创作感悟,以飨读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各市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对民间剪纸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不但发现了大批剪纸艺人,而且挖掘出了数以万计的有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及人类学价值的传统剪纸作品。30多年来,省、市、县在国内外举办各种剪纸展览不断,出版剪纸画册不断,在各大媒体宣传民间剪纸活动不断,使更多人了解到民间剪纸这一延续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可以说在文化界已形成了一个剪纸研究与收藏的热潮。同时,好多市县文化馆、旅游市场及民间剪纸艺人不约而同地围绕开发利用民间剪纸这一艺术样式开展创收活动,确实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不少民间剪纸艺人因此致富,也形成了市场中的“剪纸热”。却不知在这红红火火的剪纸热潮背后,农家窗棂间的窗花在凋零,洞房喜花在蜕变,市场中的民间剪纸已被机制的剪纸所代替,传承了千百年的剪纸民俗在消亡。剪纸又是民间刺绣、绘画、面花等民间美术的造型基础,由于它的凋零与蜕变,与其相关的民间美术形式也发生了连锁危机。

一、正在消失和勉力存活的陕西民间剪纸

1.20世纪70年代关中剪纸存活状况调查

关中曾是民俗文化发达地区之一,也是受现代文化冲击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79年夏至翌年春,程征老师同刘晓纯老师一道普查了以周至、武功、乾县、永寿为经,礼泉、岐山、凤翔为纬,对关中西部的窗花做了一次较为深入的普查。“当我到了永寿,才知道在一个个山村善剪窗花的巧媳妇不过两三位,谁家过事,就请帮忙”。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说,她们年轻时可不这样,从姑娘时期就跟母亲学剪纸,出嫁时嫁妆里有一本精致的册子,专藏针、丝线、小剪子和窗花。永寿的安玉芳大娘告诉程征老师,“那时的乡俗,娶新媳妇时,要事先布置新房,贴上窗花,迎亲后村邻都来看新娘,把窗户纸撕烂了。新媳妇回门(回娘家)住上十来天,二次回到婆家时,就要亲手用自己预先剪好的窗花把窗子换饰一新。邻村听说新媳妇回来了,又都来看,新花满窗,借以评价新媳妇的手巧与拙。在岐山、凤翔普查,听老人说过去这里确实盛行剪花,这二十年才不兴了。离县城稍远的偏远村子还有手剪的窗花,的确有一些精彩的样式,可惜在交通与文化发达的区域连影子也看不见了。

2.20世纪70年代陕北民间剪纸普查情况

陕北处于黄土高原腹地,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文化相对闭塞,但较好地保护了传统的民俗文化。1979年秋冬季节,为了摸清安塞县民间剪纸的基本情况,安塞县文化馆进行了乡不漏村,村不漏户的民间剪纸大普查,当时我主持了这项工作。

我们首先到距县城较远的高桥、砖窑湾、西河口三乡镇进行普查。走进高桥乡的陈塌村,虽是仲秋季节,但家家户户春节时贴在窗棂间的窗花仍旧那么好看。妇女主任杜成花领着我们一家家看、一幅幅给我们讲。她说看窗花要正月来,我们队(村)有60多户人家,家家窗户上贴满窗花,可花红了,可好看了。杜成花领着我们到了她家,她家的炕围迎面贴着一对用红纸剪成的大狮子,周围配有石榴、牡丹小窗花,窑顶中央贴有一幅“凤戏牡丹”的大转花,窑虽不大却给人一种满屋生辉之感。杜成花说她们村里的婆姨女子都会剪花,谁家女子不会剪花会被人耻笑,大了连个好婆家都找不下。文化大革命那些年,红卫兵说“古时花”(传统剪纸)是“四旧”,不让贴,我们不管这些,照样贴。在陈塌村普查,当妇女们听说我们普查“古时花样”,便争相拿出她们多年珍藏的窗花、喜花和刺绣花样让我们看,在这个村登记剪纸巧手就有23名,采集窗花870多幅。

在砖窑湾镇井平河村普查,潘常旺老人给我们讲:“这道川的人过年最讲究的是贴窗花,一进入寒冬腊月,村里的婆姨女子都喜欢到我家来剪窗花、剔花样,炕上炕下坐满了人。我们家大,人口多,有十几面窑过年要贴窗花,可费事了。村里还有几户鳏寡老人剪不了窗花,我每年要多剪些窗花给他们送过去。大年初一,村上的婆姨女子相伴着到我家来看我贴的窗花,然后相伴着到每家去看,再到周围村子看,看谁剪得好看怪样,看谁剪得栓正细发”。

春节期间,我们在安塞县沿河湾镇的沿河湾前后街普查,沿河湾前后街是公社(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安塞县经济条件最好的大队(行政村)之一。春节贴窗花的习俗非常浓烈,300多户人家的窑洞门窗上,红红绿绿的窗花把春节打扮得春意盎然。

在安塞14个乡镇普查,每年贴窗花的民俗活动浓烈程度几乎是一致的。根据黄陵、洛川、富县、延川、吴旗、靖边、佳县等地的普查资料看,与安塞普查的情况较一致。

3.20世纪90年代陕北剪纸民俗存活状况

1996年春节前后,北京电视台在延安拍摄一部陕北人民过大年的专题片,其中要拍摄一组安塞妇女铰剪纸、贴窗花的镜头。为了拍好这组镜头,摄制组专门请我同他们一起前往安塞,想找最具代表性的村落进行拍摄。大年三十下午我带他们到了当年贴窗花最讲究、年气最浓的砖窑湾范台行政村拍摄剪纸老艺人高金爱及村民们贴窗花的场景。谁知情况不同于往年,高金爱家窗子上没有贴一幅窗花,偌大个村子只有五六户人家的窗子上稀稀拉拉贴了几幅窗花,让摄制组大失所望。问其原因,高金爱老人说,她年岁大了,手脚不方便了,剪好的窗花让儿媳妇贴,儿媳妇说这几年不兴贴窗花了,咱也不贴了。

没镜头可拍,我陪摄制组只好赶到西河口乡西河口村的老艺人常振芳家。常振芳家与高金爱家相似,窗子上同样没有贴窗花。1988年我曾带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到常振芳老人家考察过,那满窗的窗花曾让师生们陶醉。而今常振芳老人看见白花花的几架窗子感到无奈,她说:“现在一点年气都没有了,年轻人不讲究贴窗花了。”剪了一辈子花的老人,感到一种失落和悲哀,初一下午我陪摄制组到招安乡后招安村的白凤莲大娘家,才拍到了所需镜头。

4.2006年陇县、富县南道德乡民间剪纸调查

陇县位于宝鸡市西部,属黄土高原地区,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传统文化迄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剪纸民俗仍传承得较为完好。陇县城乡春节仍保持着贴窗花的习俗,会剪花的自己剪,不会剪花或没有时间剪花的家庭到集市上购买,总之过年要用窗花把院落门窗及居室打扮得红红火火,吉祥喜庆。尽管一些家庭盖起了小洋楼,木格窗换上了透亮的玻璃窗,照样贴上了吉祥喜庆的窗花、门花,再配上火红的对联和大红灯笼,年节的气氛显得格外浓烈。2006年腊月二十三日,我们到陇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这时正值县城腊月集市,集市上卖窗花的摊位足有40多家,整整摆满了陇县县城的一条大街。购买窗花的群众主要是乡间农民。由于窗花需求量大,好多能人看准了这个致富的项目,把群众喜爱的传统窗花、烟格花、大门上的挂笺等品种,用刻制的办法制作出来,到腊月二十三后开始在集市上出售,一个腊月能赚几千元钱。

距富县县城30多里路的南道德乡南道德村仍保持着用剪纸美化门窗和居室的习俗。走进剪纸巧手刘淑芳家,过年时门窗上贴的窗花,筷篓、炕围、橱柜、神龛上贴的各样剪纸,依然能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气氛。我们在村上走了好几家,家家都讲究用剪纸美化居室。南道德村虽距县城较远,但这里是种植苹果的基地,自然条件优越,人们生活富裕。县文化馆馆长王华介绍说,这里人非常讲究居室的清洁、美观,再穷都要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年时都要用剪纸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所以南道德村会剪花的妇女非常多。南道德乡兴用彩色纸制作拼贴剪纸,最有艺术特色的是碗架对子花、碗架云子和灶神神龛等传统剪纸,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一带之所以能保持完好的剪纸习俗,关键是民俗观念保持得较好。

5.2008年陕北民俗剪纸活态状况调查

2008年春节,我再度到陕北的安塞、延川、洛川调研民间剪纸的生存状况。在三个县的调查中,只有在安塞县真武洞马家沟侯雪昭家的窗子上见有窗花外,所到其他地方,没见到一家门窗上贴窗花。调查县文化馆培养起来的剪纸巧手,几乎都说自己家几年都没贴窗花了。在安塞调查时,听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郭志东先生讲,今年正月初三到初十,他带着一组从京城来陕北采风的摄影记者前往榆林市的米脂、横山、靖边等县,想拍摄一组贴满窗花的窑洞,但走了好多村子,连一张窗花都没见着。郭志东哀叹说“前些年,在一个村子总还能找到几户贴有窗花的人家,而今见不到贴窗花的人家不说,就连贴对联都简单得不成样子。过去,只要有门、窗、龛的地方全要贴上对联,其中包括牛棚、猪圈、鸡窝等圈门,但现在是五孔石窑两边贴一副对联了事。按说陕北人的日子普遍富裕了,怎么年节的喜庆气氛到不如以前了”。

进入21世纪,陕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传承了千百年的剪纸习俗却正在悄然离去。

6.西安、延安等旅游市场中的民间剪纸

在西安旅游市场中,有销售陕西民间剪纸的摊位,但仔细看看剪纸作品,全是河北蔚县、河南“龙源剪纸社”及南方的剪纸,找不到一张纯正的陕西民间剪纸。

在延安旅游市场中,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那时在延安外事部门的重视下,组织民间艺人在各革命旧址进行剪纸演示或代售民间艺人的作品,作品不但民间艺术特点强烈,而且制作精良,受到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然而近几年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陕北各地旅游纪念品摊位用清一色的外地刻纸充当延安民间剪纸。我曾问过摊位上的销售人员,他们的回答是,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价格过高,很难销售,而外地的刻纸成本很低,好销售。在旅游点坐堂销售剪纸的艺人,她们回答是剪一幅剪纸太费事,进些外地刻纸,充当自己的作品,既省事还收入大。再说,外地人不认得什么是延安剪纸还是外地刻纸,只要剪得好看,精致就有人买。一些坐堂表演的艺人虽也剪一些自己的作品,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剪出的作品较为粗糙,已失去了原有民间剪纸的风格与神韵。

二、民间剪纸濒危的原因

剪纸艺术曾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根性文化,曾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艺术。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在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剪纸习俗为什么消失得如此之快,着实让人费解。分析现状人们有以下说法。

1.农村妇女知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说

安塞县文化馆上世纪80年代普查资料记录,当年普查出的千余名剪纸巧手,40岁以上的只有李秀芳一人是小学毕业,25岁至40岁之间的只有王西安一人是初中毕业,侯雪昭、李福爱两人为小学毕业。而今的安塞剪纸新秀大多是初中或是高中文化程度。在广大农村,女孩子不再是从小学习女红,而是在学校接受现代文化教育,所以对传统的民间剪纸了解不多。

2.房屋建筑发生变化说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富裕了,原来的土窑洞换成了石窑洞,土房子变成宽敞明亮的小洋楼,纸糊的窗子换成了透亮的玻璃窗,不适合贴窗花了,窗花习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3.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影响农村说

农村人羡慕和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的房屋建筑、居室布置、审美观念通过电视媒体进入偏僻的农家,年轻人通过进城打工带回了都市人的审美信息,仿效城里人打扮居室成为时尚,觉得贴剪纸“俗气”了。

4.经济大潮冲击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的能人出外办企业、经商,年轻人出外打工,只有老人和孩童留守家中。农耕文化的模式被打破。这一时期,人心浮躁,经济利益第一,传统的民俗讲究被淡化,传统的文化习俗因陋就简,所以春节贴窗花的习俗也就被遗忘了。

5.审美观念变化说

而今50岁以下的中青年,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在审美观念上大多接受现代的写实风格,对传统民间剪纸的造型观念、文化内涵及俗规禁忌不了解,创作出的剪纸作品远离了民俗,远离了传统民间剪纸的造型规律,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各地保护民间剪纸的举措

民间剪纸的濒危情况,各县文化部门非常清楚,也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使民间剪纸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不要在我们手中失传。

1.举办培训班

在农耕文化时期,民间剪纸是以母传女、婆传媳的方式代代传承,而今由于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民间剪纸传统的传承方式被割断。为了有效传承民间剪纸技艺,各市县都采用举办培训班的办法培养新的传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安塞、洛川、延川、黄陵、富县都在采用不同的方式举办培训班。特别是安塞,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两次,来自各乡镇的剪纸巧手最多达到55名,时间最长的一次为45天。培训方式主要是以老带新,以传统内容带动新的创作。陕西省艺术馆也多次举办过全省剪纸培训班,培训班学员主要是来自各县的民间剪纸能手,课程设置有传统剪纸的文化内涵及变形规律,传统剪纸的刀法运用等,以提高学员的传统剪纸的理论基础。

2.民间剪纸进课堂

剪纸进课堂是近两年新的保护举措,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从小学生抓起,使小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安塞县教育局于2006年编写出了民间剪纸教材,并在全县实施教学。延川县教育局与北京长征空间联合在延川县各小学进行可复制性小学生民间剪纸教育试验,不但编纂印制了二至五年级的民间剪纸教材和录像,对教师进行了多次剪纸教学培训,还为学校配备了档案柜、剪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剪纸这一民族的根性文化通过走进课堂,走进儿童的心灵,得以传承。

3.市场经济刺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延安外事办的领导就看准了民间剪纸是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1982年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一行8人到安塞一次购买了6000多元的民间剪纸,这在贫瘠的山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剪纸还能卖钱”使许多人难以置信。随后,安塞的剪纸能手李秀芳、王西安、白凤莲等人在西安宾馆、唐城宾馆、东方饭店、钟楼饭店坐堂表演,收入十分可观。这为所有的艺人传递了一个用剪纸致富的信息,也刺激了已放下剪刀的妇女们,要求学剪纸的妇女大增。

4.举办剪纸展览和剪纸大奖赛

为了提高妇女们学习传统剪纸的积极性,各市县采取举办展览和举办剪纸大奖赛的办法。安塞县于2005年春节举办了剪纸大赛,14个乡镇共200多名剪纸巧手参加了这次活动。县政府拿出巨资重奖获奖者。延安市也多次举办民间剪纸展览,鼓励民间剪纸巧手选送作品。志丹、吴旗、安塞等县为鼓励民间剪纸艺人的创作积极性,还制定了参展作品和获奖作品的奖励办法,如安塞制定获全国剪纸金奖者奖金8000元,银奖5000元,铜奖3000元,优秀奖500元,大大鼓励了妇女们学习剪纸和创作剪纸的热情。

以上各种对民间剪纸保护的举措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间剪纸保护与传承问题。

其一,举办培训班在当今保护民间剪纸中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但从20多年举办培训班的效果看,民间剪纸濒危状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原因是剪纸民俗的萎缩,而今剪纸巧手创作作品的目的只有两条,一是作品选送参加省、市及全国举办的各种剪纸展览;二是对外销售。但作品能参加省市展出的,能把自己的作品变成商品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剪纸巧手的剪纸作品没有出路,慢慢地失去了剪纸热情。例如安塞县培训剪纸巧手千余名,而能坚持下来的不足70名。

其二,剪纸进小学美术课是非常好的方法,但给学生讲什么,教什么,有几个学校的美术教师懂民间剪纸?即使学生学到了传统剪纸的技艺,由于在生活中派不上用场,可能还会像文化馆办培训班那样,学生会失去剪纸热情。

其三,举办剪纸展览和剪纸大赛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剪纸巧手的创作能力,传承民间剪纸的最好办法。但这样的活动多年才举办一次,即使年年举办这样的活动,也只是少数人参与的活动,对民间剪纸自身的造血功能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再者,各种剪纸大赛获大奖的作品多是大幅作品。剪纸艺人为了参展和获奖,剪纸作品篇幅越剪越大,远离了保护民间剪纸的宗旨。

陕西各县尽管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励后继人才,但总体效果是“只见种树,不见成林”,剪纸传承人越培养越少。

四、激活剪纸民俗是保护民间剪纸的关键

保护民间剪纸不能就剪纸而保护剪纸,必须保护与其相关的载体——剪纸民俗。民俗就像孕育生命的母体,剪纸是其中的生命,有了母体就会繁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剪纸。

1.陕北剪窗花、贴窗花的民俗观念

民间剪纸第一功能是民俗需求,是精神信仰的需要。第二功能才是审美需求。20世纪80年代,安塞农村仍保留着许多剪纸民俗文化,如每过春节,不管穷家富家,家家必贴用红纸剪出的窗花,认为过年窗子见红,才能挡住一年的晦气,一家人便会顺顺当当、大吉大利。没贴窗花的窗子被视为瞎眼窗,被视为不吉祥,对家人不好。所以再穷的人家过年都要贴上火红的窗花。讲究一点的,窗棂间的窗花要组成各种有富贵吉祥寓意的窗云子,配上红色的对联,从远处看去一片火红,似盛开的红梅,非常吉庆。1980年正月,我在安塞县潭家营乡沐浴塔村普查时,见到一位“五保户”老汉家的窑洞窗户上,贴着一块块用手撕的红纸角,觉得奇怪,便问老人是什么意思。老人说:“咱不会剪窗花,贴些红纸角为辟邪气,图个吉利,和贴窗花是一个意思。”

三边地区的定边、靖边每年农历八月初二有给窗子过生日的习俗,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换新窗纸、贴新窗花。因为农历八月初是三边秋尽入冬季节,从各方面开始做越冬准备,打扫房舍,糊上新窗纸,贴上新窗花,寓阻邪气与寒风于户外,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暖暖和和过冬之意。

黄陵县过去有这样的民俗,新媳妇过门第一年,要用她亲手剪的窗花、云子花等剪纸装饰门窗,表示美满团圆。左邻右舍的媳妇、姑娘则要来串门观看新媳妇的手艺,人们以其剪纸的优劣来评价新媳妇的巧拙、聪敏程度与才能大小。

安塞、志丹一带腊月农家主妇有给灶神神龛剪挂帘花的习俗;富县、黄陵一带农家媳妇有给灶神剪神龛的习俗;关中合阳县有新媳妇给灶神剪神帘子的习俗。合阳过年家家敬有灶神,灶神前必须贴上神帘子。剪神帘子的事,按乡俗规矩要由家中的媳妇来做,遇到媳妇住娘家的,一定要在腊月二十三日前赶回家,不能延误更换神帘子的事。当地民谚说:“好女不过二十三。”过了二十三还不回婆家,俗规就认为失礼,就不算好媳妇。

安塞、志丹、吴旗等县,腊月有相互送窗花、给鳏寡老人送窗花的习俗;女儿出嫁有给女儿陪嫁铰花剪、绣花样、窗花样的习俗;给儿子找媳妇,“有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一看窗子二看帘,再问女子蛮不蛮”的习俗。给娃看媳妇,进女方家门,先看窗子上的窗花剪得好坏,就大致知道姑娘是否聪明了。

安塞正月初一农村妇女有成群结队在村中串门看窗花的习俗。春节是妇女们展示艺术才华的时节,特别是未出嫁的姑娘,对剪窗花、贴窗花特别用心,总要把自己的窗子打扮得新颖别致。通过全村婆姨女子到家里看窗花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聪颖与才华,为将来找一个好婆家做准备。春节家家又是一个剪纸展览室,通过妇女们相互参观,不但交流了文化,提高了剪纸技艺,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情感。

2.关于“文革”十年的剪纸民俗

文化大革命十年,剪纸民俗在农村依然顽强地存活着。1979年我在安塞高桥乡徐清村普查剪纸时,听陈生兰大娘讲,文化大革命那几年,公家人不让贴“古时花样”(传统花样),认为有封建迷信思想,是“四旧”。我们不管它,照样剪“蛇盘兔”、“艾虎”、“大公鸡”等窗花,用格针刺扎在窗纸上,让娃娃们站在院子玩耍,以瞭望公家人,如有好事的公家人来了,就赶紧取掉,待人走了再贴上。人常说“蛇盘兔,必定富”,过年贴窗花就是图个吉利。高桥乡陈塌村调查,妇女主任杜成花说“我们这道沟离公社远,没人管,文化革命时照样贴窗花。”

文革十年,农村仍保持着贴窗花的习俗。如在西安郊区的腊月集市上,仍然有卖窗花的妇女,我的剪纸收藏中,有20多幅就是1972年在灞桥集市上购买的。我的中学美术老师潘振扬酷爱剪纸。他回忆说,每年区文艺创作组都请他创作新窗花,然后印制出来,为农村妇女提供新窗花样,受到农村人的欢迎。陕西省艺术馆曹海水老师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陕西省群艺馆组织业余剪纸爱好者创作了不少新窗花样,从中挑选出好作品,印制出来,发送到全省各县以满足当年农村群众剪新窗花的需求。文革十年,剪纸民俗没有被革掉,只是把窗棂间的传统窗花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表现革命内容的窗花。在1978年后,农村的窗花内容又恢复到传统内容。

3.关于贴青牛辟瘟疫与贴狮子室内辟邪的民俗

每年春季,陕北农村至今流传着贴青牛的习俗。传说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在函谷关消除了瘟灾,于是青牛便成了人类的保护神。春季是瘟疫多发季节,农家妇女剪青牛贴在门上以辟瘟疫。2003年,非典疫病在全国蔓延,陕北农村家家剪青牛贴于门上,成为人们的美好期盼。贴青牛的习俗虽然有巫术思想,但它能提醒人们,春季是疫病的多发期,需注意保护环境卫生,预防疫病传播。因为有了这个民俗的存在,作为民俗的载体“牛”的剪纸纹样被流传下来。在绥德,狮子被称为镇八方,可镇八方妖孽,是无处不有的吉祥瑞兽。每当庄户人家有凶事,男人寿不长,子续不旺,剪一红狮子贴在窗上或室内,可挡住晦气。当有小孩整夜啼哭或犯口拙、吐白沫,认为娃娃是被一个叫“瘫甲子”的鬼孽侵害,剪一红狮贴在娃娃炕头,可驱走“瘫甲子”,可保护好娃娃。

4.关于关中春节送灯和贴对联习俗

关中春节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关中东部有给出嫁第一年的女儿追灯的习俗,关中西部有给未过门的媳妇送灯的习俗等等,这些灯俗为什么在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冲击下势头反而有增无减。尽管有些地方的传统手工扎制的花灯变成了塑料灯、电子灯,但其薪火相传的民俗文化观念没有改变。每到正月初一至十五,关中各地集市成为花灯的海洋,各式各样的花灯组成一个盛大的花灯展览,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卖灯的人生意兴旺,买灯的人兴高采烈,真是两全其美。由于灯俗的存在,产生了市场需求,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了花灯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春节贴对联是我国年俗必不可少的活动。近年我通过对西安东郊年俗贴对联的观察,发现有以下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安东郊灞桥街村民过春节贴对联的只有几家,也没有除夕吃年夜饭的习俗。但在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灞桥街村民过春节开始讲究贴对联了,也讲究吃年夜饭了。腊月二十三刚过,村民们就早早请人写好对联,请来门神,大年三十上午就把对联、门神贴到了门上。村民们说,贴上对联就是好,看着红彤彤的对联,过日子也有了心劲,有了奔头。当地春节贴对联过除夕已成为风尚,而且对联的尺寸越写越长,从用墨写改为用金粉写。不但贴对联讲究了,大门外还挂出了大红灯笼,一家比一家豪华。

从以上例子说明,民间剪纸的保护关键在于激活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民俗活了,剪纸便活了,自然就形成了文化自觉。民俗萎缩,剪纸也就会濒临消亡。

五、对保护民间剪纸的思考

与剪纸相关的民俗尽管萎缩,但它千年的传统基础还在,只有我们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激活剪纸民俗,形成文化自觉,就会使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民间文化血脉重新跳动起来。

1.激活民俗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倡导

古语云:“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或云:“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足谓之俗。”“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官方的东西往往向民俗推进,久而久之,也可成为民间传承的风俗。这是文化的自上而下的渗透;相反,民间的东西可以通过“下以讽刺上”的作用,向上渗透,影响风俗的变革。

其实,剪纸在民间有着约定俗成的民俗功用,如窗花有祈福、祝平安的文化内涵,更有美化居室,教化子女,宣扬伦理道德的作用;剪窗花、送窗花的过程又有促进村民之间、亲朋之间相互关爱、情感交流、社会和谐等深层次的民俗功用。这种积极优秀的民俗文化需要大力提倡。以“上以风化下”的作用加大政府倡导与新闻媒体上的宣传力度,激活贴窗花的民俗。

2.改变剪纸培训班与剪纸大赛的举办思路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剪纸,各市县文化馆都多次举办剪纸培训班或剪纸大赛,但创作出的作品大多是供展览或销售用,与民俗剪纸毫无关联,所以造成了剪纸作者在学习中的目的偏差。举办剪纸培训班,应以激活剪纸民俗为目的,要引导剪纸作者创作实用的窗花、喜花,为农村提供窗花样品,通过文化下乡的方式送给村民,通过作者送给亲朋,通过培训班让学员知道激活剪纸民俗的重要性。举办剪纸大赛的各种活动应放到村镇,看谁窗花剪得好,贴得多,并给带动左邻右舍剪窗花、贴窗花的作者予重奖。

3.建立剪纸文化生态保护村

建立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是近年各级政府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建立剪纸文化生态村,抓好一个典型,取得经验,向全乡全县推广,这是较有效的办法。但多数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的建设,更多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与民间文化保护目的相距甚远,一旦没有经济效益,这个生态村将不复存在。所以建立剪纸文化生态村必须目的明确,那就是为激活剪纸民俗,搞活群众文化,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自觉传承行为,进一步影响周边村庄。这样不但有效地保护了民间剪纸,也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民间剪纸进课堂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民间剪纸,安塞县、延川县相继开展了民间剪纸课堂的保护措施。民间剪纸走进小学生手工课、美术课,传统剪纸的教育从小抓起,也是激活剪纸民俗最好的办法。小学生学习剪纸没有利益驱动,完全是纯真的艺术学习。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传统剪纸的目的和意义。除课堂学习外,把用剪纸美化居室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学生,利用年俗展示自己的艺术成果,提高学生学习传统剪纸的兴趣。

从民间剪纸普查中得知,大多剪纸巧手学传统剪纸都是从剪窗花开始的,春节用自己剪的窗花打扮自己的窗子,受到大人们的夸奖,提高了学习剪纸的热情。而今农村妇女大多忙于出外打工赚钱,留守家中的多是小学生,大人们顾不上剪窗花。学校培养起的新一代传人就有了用武之地。寒假期间,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剪窗花、贴窗花、送窗花等有益社会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俗,传承传统文化,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

5.剪纸骨干带头贴窗花

各县文化馆联系着一大批民间剪纸骨干作者,他们在各自乡镇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通过他们来带动本村人贴窗花。其实人们都爱美,窗子上贴上窗花就是比不贴窗花好看。现在农村富裕了,经济条件好了,只要有带头人把传统的剪纸民俗恢复起来,周围群众就会跟上来,形成风气,形成文化自觉。再者,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耕时代那种妇女必修的女红已经成为过去。让每个妇女拿起剪刀已不可能,剪纸的制作将会集中在少数妇女手上,形成剪纸专业户。随着剪纸民俗的激活,剪纸需求量增加,剪纸市场将会逐渐扩大,这样既满足了民俗活动的需求,又增加了剪纸专业户的收入,形成了良性互动,促进了民间剪纸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章永林)

Activing Folk Paper-cut,Extending Paper-cut Bloodline——the discussion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olk paper-cut

CHEN Shan-qiao
(Shaanxi Art Museum,Xi’an,Shaanxi710000,China)

Shaanxi is a big province for folk paper-cut.Since 1980s,a lot of work is done for rescuing and protecting folk paper-cut.However,much attention is paid on training and exhibition,the paper-cut folk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s ignored.So,the phenomenon of urban and rural cold heat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dangered predicament appear.It makes people have to protect not only paper-cut but also the relative culture.Although the paper-cut folk custom becomes fade and shrink,but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of folk customs is in one thousand and its root does not die.As long as we protect strategy adjustment,activate the paper-cut folk,form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the folk paper-cut will be beat again.

folk paper-cut;beat;measurement;extension

G122

A

1008—7974(2015)06—0018—07

2015-07-20

陈山桥,陕西西安人,研究馆员。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1.004

猜你喜欢
窗花剪纸民俗
剪一朵窗花
剪窗花
民俗中的“牛”
剪纸
民俗节
剪窗花
剪窗花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