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凯红
基于幼儿的区角活动内容有效设置的探究*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凯红
目前,区角活动的重要性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但教师对设置内容还比较盲目,不知道如何选择内容以满足本班幼儿的需要,经常模仿和跟风。大部分教师按领域来分区、设置活动内容,而且基本上都是由教师预设好再向幼儿开放。开放一段时间后,教师也不知该如何更新内容。在区角设置的过程中,幼儿没有决定权和选择权,区角活动实质上是分成许多个同时开放的不同领域的活动区,处处都可找到集体教学的影子。这样的区角活动内容无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习惯把控的教师分身乏术,认为没有教师指导的区角活动,幼儿就学不到什么,导致有部分教师对区角活动的重要性产生怀疑,只是把区角活动作为可有可无的陪衬,成为形式化的活动,或者仅仅作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基于此现状,有必要对区角活动内容的设置进行探讨,以此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基于幼儿”指的是立足于幼儿,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根据幼儿的自身需要,而不是受教师牵制或完全由教师调控。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布置区角应遵循其本质特征“自发、自主和自由”,内容的设置要注意将教师的预设与幼儿兴趣、需要相结合,要顺应幼儿的兴趣而自然产生,由幼儿自己决定和参与,避免教师把预设的内容硬塞给幼儿,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区角活动内容的设置是否适宜、有效,关键在于这些内容是否是基于幼儿的需要,是否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以下的原则:(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要求。
基于幼儿的区角活动内容的设置,总体来说,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方向,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相应的活动内容,较好地引发幼儿自主、积极的探索学习。
(一)发现幼儿内在兴趣,依兴趣展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出台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了解幼儿、制定目标的参考依据。在《指南》精神指导下,以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来设定区角活动的内容,可避免教师的盲目性和设置的无能感。教师在整体理解和实施《指南》时必须树立“幼儿的学习是非应试的、非功利性的、慢的过程”的意识和心态,避免理解偏差而走弯路。
每个幼儿内在的兴趣会通过一定的外在方式表现出来。当教师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后就会发现,某个幼儿对某件事或某个动作很着迷,在一段时间内会不断地重复,这是体现幼儿内在兴趣的行为表现,是他利用环境的自我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围绕幼儿内在的兴趣设计相应的区角活动内容,拓展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让幼儿获得真正的学习与发展。
1.设置自发活动区内容。自发活动区,顾名思义就是由幼儿自己发起、自己准备、自己玩的活动区。目前大班化的集体教学使幼儿失去了自主的机会,或者说幼儿没有机会和情境自然地表现自己。幼儿只有在自由自主、物质环境丰富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兴趣。因此,可设置一两个自发活动区,在自发活动区里,没有规则、没有玩法、没有固定的玩具材料,幼儿自己决定玩的主题、玩的人数、玩具材料以及规则。教师的任务就是观察、提供支持,观察时最好能够离幼儿远一些,不让幼儿觉得教师在看他们活动,有条件的话可采用录像的方式记录。在自发活动区,幼儿可完全放松地活动,自在地参与区角活动。从幼儿的自发活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内在的兴趣和需要,再以此为依据,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拓展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
2.设置诱发幼儿内在兴趣的区角内容。玩沙、玩水、“过家家”、玩积木等等是幼儿百玩不厌的内容,可以常设这样的区,教师的任务依然是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幼儿活动情况以及幼儿的需要,逐步地调整玩具材料。如在小班“娃娃家”区域里,教师观察到一个幼儿玩的过程:拿着尖嘴杯到“水龙头”接了水,专注地倒在桌子上早已放好的几个杯子里,一个个地倒;把自动“取款机”塞到“洗衣机”里,提着篮子走出“娃娃家”,假装把东西放进篮子里;把篮子塞到“洗衣机”里,想想又拿出来放到“洗衣机”上,把头伸进“洗衣机”;拿着杯子到“水龙头”装了水,边搅拌边走到柜子旁,拿起盒子倒进杯里,搅拌,一匙一匙地给“宝宝”喂药,后来拿起杯子往“宝宝”嘴里倒。这样的过程重复做了四次。从观察中可以看出,这个幼儿做的基本上是装进去、拿出来的动作,不断重复,他的兴趣特点已经很明显,他在用自己的动作探索空间的覆盖和容纳关系。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指南》的典型表现,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解读、分析和判断。
3.设置拓展幼儿兴趣的区角内容。当幼儿对某事、某玩具、某个动作产生深厚的兴趣,幼儿主动的学习就开始了,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适宜的支持,包括活动内容设置、活动环境创设、策略支持等等,促进幼儿有效的学习和发展。如上述小班的案例,教师可以预设与容纳有关的活动区:协助幼儿创建自己的私密空间;在玩沙、玩水区提供各种装沙、水的器具,让幼儿感受容积、容纳的关系;角色区设置礼品店、糖果厂等,可以让幼儿包装礼品、糖果;在积木区放一些大大小小的盒子,让幼儿探索一个鞋盒可装几块长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这些活动区能较好地满足幼儿探索空间的容纳关系的兴趣需要,并不断拓展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取舍现成的内容进行改编
幼儿的学习必须是亲身经历、多种感官参与、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的,并由此积累相关的直接经验。这样的学习对幼儿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在《指南》颁布以后,有些教师还是习惯按以往的教师用书组织活动,大多数活动是以集体教学的形式来开展,考虑更多的是所选的内容如何在集体教学里面完成,而不是基于幼儿的需要与学习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大多教师原创力不足、无法离开教师用书的情况下,应该对教师用书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改编,将其转化为区角活动的内容。
1.把区角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前奏。针对某一个新的内容,如果直接开展集体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所做的只能是直接把内容教给幼儿,就算有提供幼儿操作的环节,往往由于时间关系幼儿不能进行深入、充足地探究,成为一种浮在表面的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教新知——学习理解——巩固训练”的模式,违背幼儿的学习规律。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可以根据内容先设置区角,创设相关的情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和积累,幼儿有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再开展集体教学进行经验分享、梳理和提升。
2.化集体教学为区角活动。目前,一些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以集体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其实,很多活动内容不需要给幼儿一个统一的结论,其价值更重要的是幼儿参与学习探索的过程,可以把集体教育活动改编成区角活动。大部分科学活动如“悬空的纸盒娃娃”“盒子里的秘密”“好用的筛子”“有趣的勺子”等,都可以作为区角活动的内容。因此,在备课定好周计划后,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放在区角活动里面开展。比如,中班的“有趣的不倒翁”科学活动,可以设置“不倒翁”区,提供一些不会倒和会倒的玩具,这些玩具都能够随意拆装,给幼儿的任务是“制作出一个不倒翁”或是“把那些会倒的玩具做成不倒翁”。教师提供会倒的玩具,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去观察、对比分析,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最后制作出不倒翁。在此过程,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会制作不倒翁,更重要的是幼儿获得发现、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果一开始就是通过集体教学,进行短暂的操作、教师图示梳理等等方法帮幼儿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几个条件,也许他们当场都懂了、记住会做了,但幼儿记住这些知识性内容是没有意义的。
3.把区角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区角活动作为延伸活动,是幼儿不断深入体验的探索性学习,是幼儿的创造性表达,而不是在直接开展集中教学活动后的动手巩固训练。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充分感知、集中分享经验后,教师设置相关区角内容,提供进一步探索的环境材料,让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音乐欣赏活动,当幼儿在区角活动里充分感知音乐后,进行集中分享欣赏和表达,接着在表演角、交流角或美工区等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在充分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在音乐中游戏、自由舞蹈,在音乐中画画、编故事、自制图画书……
区角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区角设置的关键,否则区角只是摆设,无益于幼儿的探究与发展。教师在设置区角活动时,应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背景下提升幼儿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FJJKXB13—2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