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县实验幼儿园 谢 燕
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用“心”画“人”
明溪县实验幼儿园 谢 燕
表现人物动态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一个难点。人是活动的,但幼儿却常常把活动中的人物画成伸平胳膊、直立而站的“稻草人”,如画游泳情景时,常常把人画成站立的姿态。究其原因,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在作画过程中较难理解人物动态结构的变化,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一般性的印象中,因而习惯用固定的符号再现熟悉的事物,比如所有的女孩发型都是一个样子,所有人的五官也是一样的,没有人物的差别。
笔者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提出的在感受与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表现与创造这一理念,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在绘画教育活动中渗透被称为“观察的艺术”的技能,引导幼儿在视觉经验再现的基础上画出人物的动态特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活动一:我的自画像
活动开始时,笔者先让幼儿欣赏大师凡·高的《自画像》,讲画家凡·高的故事,使幼儿知道画画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幼儿玩“照镜子”的游戏,并与幼儿进行交流。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纷纷讲述了在镜子前做出自己奇特表情的原因:“今天我穿了新衣服,好开心呀,所以我笑。”“今天上学的时候我看见了一只毛毛虫,吓了一跳。”一个幼儿做出了吃惊的表情。有个幼儿甚至提出:“我想画一张我不小心吃了一点儿辣椒的样子。”她做了一个眯眼伸长舌头的表情。
愉快的交流中,幼儿显得相当兴奋,于是笔者鼓励幼儿把自己的表情画出来。幼儿在诙谐有趣的音乐声中进入了愉快的作画状态。
图1
图2
图3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极大地提高了绘画的表现力。图1的作者准确地画出了自己含羞带笑的表情,且在涂色时她没有使用常用的肉色进行涂染,而是大胆地使用了对比强烈的黄色和红色,使画面鲜艳而生动。图2的作者则对脸部特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张大的嘴及瞪圆的眼睛表现出惊讶的表情,卷曲的头发及圆圆的小眼镜则表现出了自己鲜明外貌的特征。图3尤为有趣,画的是一个伸长舌头扮鬼脸的小女孩,运用红色进行涂染,又用蓝色小圆点对背景进行装饰,画面完整丰富,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
画人从“头”画起,在幼儿掌握了画面部表情的技能后,接下来画人物动态就容易多了。
(二)活动二:我的好朋友
笔者以“谈谈你的好朋友”导入,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好朋友长什么样子,以“今天为你的朋友拍张照片”这一主题展开活动。幼儿两两相对,摆出了各种造型;接着,笔者引导幼儿观察好朋友的表情、动作、衣着;最后,要求幼儿运用单线或折线快速“抓拍”好朋友的静态造型。
图4
图5
图6
图7
有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幼儿精神高度集中,绘画速度明显加快。大多数幼儿能够比较准确地画出人物静态的姿势或某个动作,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人物造型,如双手双腿交叉(如图4)、抱膝席地而坐(如图5)、双手上举跳舞(如图6)、手托下巴侧身(如图7),还对头发、服饰等细节进行了细致刻画,摆脱了简笔画的影子。这些作品在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幼儿的进步是可喜的。
(三)活动三:有趣的海洋球
笔者首先带领幼儿玩海洋球。幼儿有的跳着玩、有的学游泳动作、有的“撩水”玩,还有躺在“水面”上的,开心极了。在幼儿尽情玩耍的同时,笔者引导他们观察其他小朋友玩海洋球,然后把亲身经验大胆地表现出来:“小朋友玩海洋球的样子真有意思,我们快来画张玩海洋球的画吧。”
图8
图9
图10
图8、图9风格相近,所画的人物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男孩与女孩的特征明显,表情丰富,彩色背景的添画让画面更加丰富。图10的作者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描画造型及合理布局画面的能力,他用简洁的线条生动地画出了身体朝向不同方位的不同动态的人,动作更加丰富,画面也更加饱满。作品说明幼儿的观察更细致、更有效了。
此外,笔者还通过区域活动的“写生吧”开展了“放风筝”(如图11)、“做早操”(如图12)、“快乐音乐会”(如图13)等一系列动态人物绘画活动,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幼儿兴致很高,作画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
图11
图12
图13
艺术创作源于观察与体验。绘画教育活动中,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绘画语言“把看到的画下来”是十分有意思而有意义的。从幼儿出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幼儿完全有潜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动态。笔者在教育活动中总结了有效支持幼儿创作人物画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保持幼儿创作热情的首要条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确定他们喜欢的主题。
此外,家庭的参与与支持也十分有效。幼儿在家中可以画自己熟悉的家人,对象可以是“做家务的妈妈”“看电视的爸爸”等。家长成为孩子的“模特”,不但家长自己乐在其中,同时也让幼儿对人物画创作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绘画的基础。通过观察,幼儿对事物能够有感性的认识,这为幼儿生动地表现画面奠定了基础。幼儿每天都在接触周围的世界,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可能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事物,让其掌握完整的、细致的观察方法,有利于幼儿把握事物特征。每次进行体育或音乐活动,笔者会有意识地请几个幼儿当小模特把运动或舞蹈姿势表现出来,并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看看有什么不同,进而还会让他们观察多个人组合的造型,让他们感知“重叠”和“遮挡”的关系。这样,幼儿就会慢慢积累观察的经验,为绘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让幼儿充分理解人物动态
幼儿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智慧在发展中的表现。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之所以能将复杂物象简化为符号、图式表现出来,是由他们的心理符号以视觉影像为基础这一特点决定的。为了让幼儿能更直观地感觉、观察到动作的变化,笔者特别设计了活动“小人”。“小人”的肩、肘、髋、膝盖都能活动。绘画之前,笔者让每个幼儿用“小人”摆出自己想要表现的动作,说一说“小人”都在做些什么,调动幼儿的兴趣后再进行绘画创作。
笔者还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彩色毛根、纸条、各种图形、毛线等,让他们通过扭、折、拼、摆出各种人物动态造型,并布置在背景墙上,在多渠道充分感知人物动态的同时,体验合作的快乐。为了让幼儿在画面构图上有所提高,笔者经常带他们到操场感受运动的气氛,观察其他幼儿运动的场景,了解近大远小的构图常识,使幼儿对画面的布局更加游刃有余。
(四)为幼儿成功表现提供支持和帮助
从绘画能力的发展上,我们会发现幼儿所使用的一些符号与原始艺术及我国早期象形文字中的符号相类似,在表达形式上也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根据这一特点,在绘画活动中,笔者采用了添画的游戏形式,将人物动态以单线的形式表现,让幼儿在单线的基础上将线条加粗或沿着辅助线添加线条,使人物“胖”起来。教师应及时鼓励构图能力较差的幼儿参加这个活动,渐渐地,他们也能表现不同的人物动态。
(五)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通过自己观察的感受来展现不同人物独特的美,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绘画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应该重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身心是否愉快地投入、观察力是否得到提高;应该给幼儿多一些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快乐地投入到艺术活动中去。
总之,幼儿教育活动中的绘画活动,应紧扣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让幼儿拥有一双灵动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会创造美的小手,使其艺术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