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蓓蕾幼儿园 齐 凌
提高幼儿园观察区操作度的有效策略
福州市蓓蕾幼儿园 齐 凌
幼儿园活动室的一角或者走廊均可以开辟一块小场地,用于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陈列幼儿共同收集来的各种物品,这就是观察区。观察区里种植绿意盎然的植物与饲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可使活动室更加美观、有生气;陈列各种特产或工艺品,可开阔幼儿眼界,使幼儿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观察区也是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比较多的区域之一。教师们普遍认为创设观察区不难,难的是如何提高它的操作性,让幼儿在观察区“动起来、玩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和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收获多元的经验,形成幼儿对自然持久的关注和爱护的态度。通过实践研究,我们从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观察区活动是活动区游戏的一部分,要把它同其他区域一样纳入班级的区域活动课程中”,并采取相应的支持策略,想方设法让幼儿在观察区里玩得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观察区的作用,实现幼儿观察和探究的价值。
幼儿内在的需求是产生兴趣的动力。观察区里的材料是幼儿开展观察区活动的重要基础与条件。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整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明确幼儿的需求和对事物的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投放的材料或许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兴趣,从而助推幼儿的发展。比如大班开展“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观察区里可以投放哪些材料呢?教师在与幼儿的谈话“从哪里看出你长大了?”中了解到幼儿对自己成长的变化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幼儿是从自己身体特征的变化中发现自己长大了,是将“现在的自己”和“婴儿时期的自己”进行比较,而后觉察到自己的变化。为此,教师决定以婴儿时期和大班时期的对比作为活动切入点,在观察区展示了幼儿寻找到的“成长印迹”,如婴儿时期的生活用品、照片、出生时期的身高、体重数据等。幼儿在观察区可以尝试将旧物按时间顺序来排序或分类;看着照片猜一猜他(她)是谁;通过测量身高、体重与小时候进行对比,讨论交流自己长高了多少。
再如,主题在进展的过程中开展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我们身体的变化?”的谈话,教师通过对谈话材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测量身高、体重的经验(如体检),因此他们很快就找出了可以测量的工具(体重秤和身高量尺),也有个别幼儿还想尝试用自然物来测量。为了顺应幼儿的想法,教师在观察区选定测量身高和体重的位置,投放身高尺、体秤和自然测量物,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去自主测量并做记录。活动中教师还发现幼儿对使用体重秤和身高量尺测量兴趣浓厚,但使用自然物测量的幼儿少之又少。幼儿对自然测量的兴趣不大,是否是因为不会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呢?但是,当教师安排了集中学习自然测量的活动让幼儿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后,仍不见幼儿使用自然测量方法来测量身高,幼儿还是喜欢用身高尺和体重秤来测量身高和体重。于是教师分析:幼儿对用自然物测量身高、体重的方法不感兴趣。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师果断地调整了观察区的材料,将自然测量物收起,重点指导幼儿在观察区中运用身高尺、体重秤等标准工具来测量身高、体重并记录。正因为教师善于观察,懂得分析,才让观察区投放的材料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助推了幼儿的发展。
观察区布置好以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参观和讨论,了解幼儿的兴趣倾向,用问题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目的,引发幼儿对观察区的持续关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提问技巧。教师可以向小班幼儿提出简单、直接、直观的问题,引导观察,如针对自然角饲养的乌龟,教师可提问:“乌龟的眼睛大吗?生活在哪里?你看见它的鼻孔了吗?它的尾巴长的还是短的?脚在哪里?轻轻碰一碰它的脚掌有什么感觉?”喂养乌龟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它爱吃什么?它有牙齿吗?它是怎么吃食物的?”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发展和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讨论:“对于××,你想知道什么?”引发幼儿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在“花”的观察中,有的幼儿提出:“小虫子为什么喜欢在花朵周围飞来飞去?”“花瓣上为什么有洞洞?”……有的幼儿对花苞产生兴趣和质疑:“这些像小球球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是花苞还是果子?”还有的幼儿对花蜜感兴趣:“花蜜藏在哪儿?”对于幼儿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们收集、整理、归类后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在观察区的问题展示墙上,不当场解答。对于实践性的一类问题,如“日日春的花瓣会挤出汁来吗?”,可以通过设计动手操作的小实验“花瓣会挤出汁来吗?”展开进一步探究;对于知识性强的一类问题,如“花蜜藏在哪里?”“小虫子为什么喜欢在花朵边飞来飞去?”,可以通过亲子查阅资料、交流分享的形式丰富他们的认知。
在观察区投放一些有趣的利于探索和操作的操作材料,便于幼儿自主探索,摆弄操作。有了水壶,幼儿可以轮流为花草浇浇水;有了小铲子,幼儿可以松土,还可以用来挖新土铺在植物上;有了渔网,幼儿可以捞泥鳅、捞金鱼;拿着放大镜,幼儿会有模有样地观察着小蚂蚁是如何搬运、打洞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教师除了可以提供各种成熟的瓜果让幼儿了解水果种类的多样性,还可提供水果刨刀、餐刀、榨汁机等工具,引导幼儿尝试削皮、剥水果、切水果,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内部构造、软硬程度、含水量,了解每种水果的独特性。如教师在展示坚果的同时,可以提供锤子、石头、核桃夹、老虎钳等工具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式打开核桃,体验坚果坚硬的特性。幼儿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会逐一试着用锤子、石头、钳子等坚硬的工具砸核桃,体验到不同品种的核桃硬度不同。在砸裂核桃后,幼儿会配合使用螺丝刀把核桃撬开,再用镊子、餐刀等小心翼翼地把核桃肉从中剥离出来,一开始剥离出来的核桃肉几乎是碎的,后来逐渐出现了半个甚至一整个的核桃仁。幼儿会互相比较劳动成果并为成功取出完整的核桃仁感到自豪和满足,使用工具的技能逐步得以提高,并更加耐心、细心、专注、坚持。
开展种植或饲养的小实验能提高观察区的操作度,帮助幼儿在直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系统的科学概念。例如,教师为配合大班主题活动“昆虫”的需要,在观察区饲养蚂蚁,购买了蚂蚁工坊供幼儿观察。幼儿在观察中发现蚂蚁喜欢在工坊里打一条条通道,还喜欢一堆堆地聚在一起。后来幼儿发现工坊里的蚂蚁死了很多,大家提出要给蚂蚁造个家,转移活的蚂蚁,并且做个试验,看看蚂蚁喜欢生活在哪里。幼儿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收集的资料,把泥土装进各种大大小小的容器里,并且在容器里插上管子给蚂蚁当通道。经过试验,大家发现蚂蚁喜欢躲在泥土里打通道,而不会爬进人造的塑料通道,尽管塑料通道里有甜甜的蜜糖。幼儿还发现把蚂蚁转移到泥土里后死去的数量明显减少了。通过蚂蚁安家的实验,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直接的感知和了解,也懂得了动物最好的家是大自然的道理。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班开展的小实验类型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偏向对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特别明显的现象的关注,因此为小班幼儿设计的小实验应有趣、直观、简单。中班的幼儿开始能对两种材料进行比较和细致观察,可以有意识地为中班幼儿设计对比型观察的小实验。大班幼儿善于从多角度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所以持续型观察实验一般适用于大班幼儿。如春季观察区的种植活动,小班幼儿适合种植出芽期短的绿豆、黄豆、葱、蒜等,观察春天里植物的发芽现象;中班幼儿可开展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环境下发芽快慢的对比实验以及不同的种子在同种环境下发芽快慢的实验;大班幼儿可以开展看得见成果的长时间种植活动,持续地观察记录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的一系列完整过程。总之,观察区里设计的小实验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季节特征,结合班级开展的活动,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
大自然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好的教育园地。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送给幼儿的最好的营养品。把观察区的活动空间从室内拓展到室外,充分利用户外的空间资源,能开阔幼儿的眼界,增加幼儿玩的乐趣。在开展“花”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为了布置观察区角,一开始从幼儿园的花圃中搬来了几盆花放在观察区,投放了放大镜。幼儿热衷于使用放大镜观察。但由于走廊上缺乏阳光,没过几天花便开始枯萎。后来在幼儿的提议下,教师把花重新搬回到花圃中。区域活动时,教师带领着“花”的探究小组的成员来到花园中,幼儿带着放大镜到处看,看到地上毛茸茸的蒲公英、花中辛勤的小虫、不同形状的花瓣……幼儿在花园中流连忘返,感受了花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提出了许多关于“花”的问题。这完全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对观察区活动空间的延伸,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参与观察区活动的兴趣。
帮助幼儿及时整理、提升自身原有的经验,可以明确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与问题,推动观察区的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经验提升可以通过组织分享交流活动来实现。分享交流可以是集体收集材料后的参观交流活动,如结合春天的种植活动,幼儿收集了许多植物的种子,在观察区活动中可以请幼儿就自己认识的种子、希望种植什么种子、可以怎么照顾植物谈论自己的想法,由此引发顺应幼儿意愿的种植活动。分享交流还可以是探究后专门的集体谈话活动,如在“茎里的秘密”探究活动后,教师专门组织谈话,让幼儿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发现说出来。有的幼儿说:“芹菜的茎摸起来是一条一条的,它中间是空的,切下来砧板上会变湿,捣一捣有更多的汁。”有的幼儿说:“花菜的茎切开来是圆圆的,用手摸有点滑滑的、黏黏的、湿湿的。”有的幼儿说:“葱的茎中间有东西堵着,一圈一圈的,用力捏一下也是有点湿的。”参与活动的幼儿在交流分享过程中积极踊跃,激发了还没参与活动的幼儿的探究欲望。经验提升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让幼儿表征探究中的发现,形成观察区里互相学习的互动墙,实现资源的共享。如大班开展的“蚕宝宝的一生变化”活动,幼儿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观察到了蚕宝宝是怎么吃桑叶的、怎样活动的、粪便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几次蜕皮、怎么吐丝结茧、怎么破茧变飞蛾等,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变化及时记录下来,画成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过程图,介绍给同伴。
观察区与其他区域间的互动,往往会出现神奇的效果,也能提高观察区的操作度。如在小班主题活动“袜子”中,教师在观察区收集了许多好看的袜子,活动时可以把观察区布置成袜子商店,进区的“营业员”可以对袜子进行分类、匹配的整理,还可以和“娃娃家”结合,“娃娃家”的“爸爸妈妈”购买了袜子以后可以为娃娃穿上漂亮的袜子。又如中秋期间观察区里展出了许多包装精美的月饼盒,活动时可以和探索区互动,玩“拆装月饼盒”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感;玩“包装月饼”游戏,让幼儿体验容积的大小,把包装好的“月饼”放入“商店”进行买卖。这些结合,能让观察区动起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