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三地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2015-02-13 05:15毛军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毛军育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三地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毛军育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摘要]同城化是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实施同城化发展,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分工协作,开拓共同市场,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厦漳泉同城化的主要措施,分析了现阶段三地产业结构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三地在同城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以及应各自侧重发展的产业。最终得出结论:三地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分工与协作,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模式,才能提高三地的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厦漳泉;同城化;产业结构升级

一、同城化的内涵

同城化是指几个相邻的城市之间,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互相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同城化”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形成扩散力、辐射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速发展城市化的新形式。

二、厦漳泉同城化的主要措施

2010年7月,福建省委八届九次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厦漳泉大都市的发展格局。2011年7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成功召开,同城化进程的大幕正式拉开。根据规划,同城化的短期目标已基本实现,中长期目标是到2015年,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实现同城化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同城共用,基本公共服务有效融合,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形成,三市基本实现同城化发展。至2020年,基本实现同城化。同城化共建共享机制将较为完善,实现产业、空间和社会的高度融合。

(一)基础设施方面

同城化发展意味着城市之间日益密切的社会联系,催生了大规模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有效缩短了城市间的出行时间和沟通费用,降低了设施的开放成本。作为连接三市的交通大动脉,厦漳泉城市联盟高速公路厦门段一期工程基本全线贯通,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漳州段已全线开工。启动厦漳泉同城化城际轨道线路的前期研究和规划建设工作,尽快启动建设厦泉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

(二)公共服务方面

正式建立了医学检查和影像检查结果三市互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理和重大传染疾病联防联控等制度,启动同城化卫生应急管理平台。信息通信一体化步伐加快。厦漳泉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在三市上线运营;电子小额支付卡系统(即e通卡)已开通厦门、漳州以及泉州安溪、南安、晋江等地公交刷卡。

(三)产业融合方面,厦门港一体化进程加快,与晋江陆地港达成合作;多个合作项目落地漳州、泉州;推进漳州市属国企参股厦门国际银行。

厦漳泉同城化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城市群,发挥各个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密切协作;拓展城市地域,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三、厦漳泉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厦门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物流业初具规模,厦门在保持传统的贸易港口和物资集散地功能的同时,以港口为平台,逐步与国际物流网络对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务、物流中心。机械、电子、化工是厦门的三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会展业和金融业等新兴产业特别是与台湾地区对接的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厦门由于土地面积较小,产业资源匮乏,导致产业发展不均衡,相比于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落后。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周边配套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规模效应不够明显,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不足。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对制造业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二)漳州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漳州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环台湾海峡经济圈核心区,是国家级运输枢纽城市。随着同城化的推进,漳州的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将成为该区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与厦泉相比,漳州的资源禀赋突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用地成本相对较低;电力资源充沛,是华东地区重要电力基地;生态环境一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漳州是福建传统的农业大市,是台商投资农业聚集区和台湾农业外移基地。工业方面除了传统特色的钟表、家具产业,还有电子、电力、机械和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以及钢铁、汽车、船舶和石化四大新兴战略产业。

但是,漳州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规模总量在三市中最小,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二、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四大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中只有食品加工不是重化工业,面临资源环境压力上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矛盾凸显。第三产业中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文化、教育、社会服务行业发展水平也较低。

(三)泉州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泉州经济第二产业较发达,以比较优势战略,依靠发展出口导向型、低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共产生了建筑建材、工艺制品、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等五大传统产业,它们对泉州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泉州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家族企业和传统技术的传承,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泉州企业虽然多,但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资金有限,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不强。另外,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力小。

四、厦漳泉同城化的必要性

厦漳泉三地的主导产业各具特色,优势明显。厦门经济以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港口物流业为支柱,闽台经贸合作日益热络,外资经济举足轻重。泉州以第二产业为主,鞋业、服装、石材、洁具、茶叶等特色产业链群最为突出。漳州地区现代农业特色鲜明,主导产业为食品、机械、材料和能源。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是三地合作的良好基础。

同时,厦漳泉三地的经济也存在着依赖性。厦门土地资源缺乏,无法容纳众多大型企业,加之地价、公共服务成本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日异严格,许多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纷纷向外寻求出路。而漳泉两地相对拥有土地、农业以及廉价劳动力等优势,是厦门理想的腹地。泉州地区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缺乏竞争力。其产业要向外向型发展需要通过厦门港向外输出。漳州地区的农业产品需要厦门、泉州乃至全国的广阔市场。同时,厦门的特区优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众多高端生产要素、高级人才和国际信息的聚集地,泉漳两地纷纷以厦门为平台,积极引进。这样的产业互补性为三地的同城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必将要求地域规模的进一步延伸。驱动三地发展壮大的企业可将总部、研发基地设于厦门,同时积极向漳州、泉州等周边城市发展生产基地,利用周边城市的空间发展腹地,克服厦门地少的劣势,从而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闽南金三角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分工与协作,才能提高三地的综合竞争能力。

五、厦漳泉三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厦漳泉实现同城化,厦门可以积极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自主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竞争优势,控制产业核心环节,从而达到产业升级和优化。漳泉两地拥有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供给,交通、电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为产业转移的要素流动提供了便捷渠道。因此,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就可以向漳泉两地转移,占领外部市场。

(一)厦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1.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产业优化升级水平的重要标志,厦门应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厦门在厦漳泉三市中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具有优惠政策,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比漳泉两市有较大优势。所有这些优势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

(2)港口物流

厦门作为沿海城市,港口资源是其优势之一,厦门应大力发展航运业,吸引国内外船运公司在厦门设立分支机构,并以此带动空港、信息港发展。厦门自贸区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台资企业来厦投资。厦门应进一步加快两岸海空运输综合枢纽建设步伐。

(3)金融业

以建设适应厦门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厦台金融合作为纽带,从思路、政策、产业和项目对接入手,着力改革、开放和创新,打造金融机构齐全、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服务高效、金融生态良好的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大厦台金融产业对接,重点吸引台资金融机构来厦门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同时,由于厦门空间有限,经济总量不大,要想做大金融业规模,必须要推动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和有条件的分支机构向周边的漳泉两市辐射。

(4)文化创意产业

厦门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具有优惠政策,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厦门应发挥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打造会展业、广告业、互联网信息业、动漫网游业和旅游业这五大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2.发展科技高端产业,实现“厦门制造加工”向“厦门研发创新”转变

要提高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发展高端科技产业,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大,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继续壮大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培育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注重用高新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3.发展生态经济,提升厦门发展的环境优势

坚持在发展经济中优化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中培植新的经济优势,使厦门逐步走上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良性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形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漳州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更关注农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漳州农业在厦漳泉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并占主导地位,漳州应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发展水果、花卉、蔬菜、水产、茶叶、食用菌、畜牧、林竹等八大主导产业。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第一产业内部综合发展,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海洋经济,引进台湾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扩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加强与完善农产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保障漳州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现代高端制造业基地

构建与厦泉两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工业产业发展体系,利用漳州土地资源丰富和经济后发优势,积极承接厦门地区项目产业的转移,壮大发展其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重污染工业的安全监管,防治工业污染,注重环境保护。

3.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通讯、外包、金融、会展(花卉、水果)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漳州拥有海滨风光、花果园林、文化古迹、绿色生态、宗教朝圣等五大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应积极学习借鉴台湾观光产业的经营模式,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漳州为中心,将厦漳泉三地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构建大旅游格局,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中心。

(三)泉州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1.提高第二产业的品牌科技含量

积极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与泉州的优势品牌及企业合作。对于泉州来说,特别是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等老牌领域,更应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和工艺,努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以增强地区竞争力。

2.重点发展重化工业

泉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应该积极发展重化工业。传统的重化工业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随着环境保护的日益加大,泉州应该运用先进技术来发展重化工业,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新型工业。要改进现有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重视资源的节约及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污染的排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同时,优化产业发展模式,走集约化生产路线,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鼓励科技创新,采取激励措施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改变重化工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3.大力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领头羊,它的发展带动着交通、运输、电讯、餐饮、商贸、文化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南音、高甲等传统文化艺术和丰富的宗教文化,同时拥有开元寺、郑成功史迹、崇武古城等名胜古迹。通过对现存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旅游产品品牌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是泉州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总之,厦漳泉同城化能够促进三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的同时,厦门应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漳州应大力发展一、三产业,泉州应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使三地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实现结构差异互补。三地的产业转型与合作又能推动厦漳泉同城化的全面实施,使得闽南金三角在海西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江航.ECFA视角下厦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21-26.

[2]颜少君.厦漳泉同城化下漳州现代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模型[J].特区经济,2013(10):121-125.

[3]郑水珠,林隆拥.泉州经济转型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9):76-80.

[4]李变花.“厦漳泉”同城化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2012(11):17-19.

[5]许剑.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区域产业转移研究[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6-10.

[6]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7):2809-2812.

[7]李小芸.新时期四川升级发展重化工业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4):54-56.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5)6-0173-02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
西部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贸易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存在的必然性和作用”的逻辑思考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发展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