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我国的GDP总额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学人》杂志的智库预测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虽未超过美国,但已经是日本的2倍有余。我国经济在高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法内容,通过和美国产业结构的对比,探讨我国产业结构的情况。
【关键词】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核算 产业结构升级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最早提出了产业划分理论。他将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基于配第和克拉克的研究,把产业结构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完善和发展了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各国对于经济结构的研究,普遍采用了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理论。但是,不同国家的划分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对我国的产业进行划分。
二、我国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
(一)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
通过分析1993至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由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法来考察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数据上看,从1993~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波动,所占比重略微下降;第三产业呈快速上升趋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了工业化的演进过程,并据此提出了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会快速下降,同时伴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工业化中期的标志是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名经济中所占份额最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则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划分方法,我国在2013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0%,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可以看出1997~2012年间,美国的三次产业的比率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动,而且第一产业比率大概在1.3%左右浮动,第二产业在21%左右浮动,第三产业则在76%左右浮动,尽管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美国的第三产业的比率在增加,而第二产业的比率在减小。对比可知,我国的服务业远远落后与美国的服务业,最高时仅为46.1%,而美国一直高达70%,这与美国长期以来基于内需的经济增长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伴随着资源禀赋的变化,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越加难以为继,我国经济亟待转型,应该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减少,劳动力逐渐向第一、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伴随着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数据显示1993~1998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56.4%下降到49.8%,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22.4%上升到23.5%;1999~2002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则有所下降;2002~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迅速由50.0%下降到31.4%,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由21.4%上升到30.1%;第三产业从1993~2013年的劳动力比重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但其构成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是按照户籍统计的,农业户籍人口统一归入农业劳动力,这与经济现实并不相符,实际上很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也被统计如第一产业中。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集中化生产还未全面普及,依然有大量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因此,总的来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比重依然较大。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使用与库兹涅茨相同的统计归纳法,得出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他的标准结构为人们分析和评价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组合是否恰当提供了规范依据。工业化标准模型设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将经济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事情,不同指标反映了经济的不同发展程度。
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41908元,按1982年美元换算为22143美元,我国已处于工业化阶段的第6时期;若按1996年美元计算,换算为5041美元,表明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第4阶段。
(三)我国三次产业的偏离度
产业偏离度常被用来分析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差异与变化。指标的大小反映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不对称程度。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越不对称,产业偏离度越大。
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E=∑|Li-Yi|,其中E表示偏离度,Li表示第i部门的劳动力比重,Yi表示第i部门的产值比重。数据显示1993~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偏离度从36.7%下降的21.4%;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偏离度从24.2%下降到13.8%;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偏离度从12.5%下降到7.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均大幅下降。
三次产业总体偏离度从73.4%下降到42.8%,下降了30.6个百分点。产业偏离度不断下降,显示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合理,但与发达国家数据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第一产业呈现正偏离,第二、第三产业呈现负偏离。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数据已经显示出正偏离,在偏离度指标数据上,我国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19世纪末的水平,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四)我国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业结构另一个重要的指标。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通过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该产业劳动力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重的比值技术得出。其反映了不同产业的比较劳动力水平。
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差别不大,而我国第一产业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比较劳动力的差距较大,这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三、结论
从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法角度来看,伴随GDP总量的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已减弱,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经济主要通过投资拉动,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民间投资大幅下降,急需加速产业升级,使经济增长从过分依赖投资向逐步扩大内需转变。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6.1%,而美国这一数字一直保持在70%。通过对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进程的高级阶段。传统产业的继续追加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应该不断减少传统要素的投入,加大创新力度,积极鼓励自主创新,从投资驱动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我国人均GDP收入占世界排名的60多位,部分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急需提高。应该坚定的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人口素质,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帮助一批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第二版.
[2]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3]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作者简介:李江鹏(1989-),男,汉族,河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2014级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