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芳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特色和实用相结合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初探——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周艳芳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文章以培养“特色型”和“实用型”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为目标,在深入剖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的前提下,结合大连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实践,构建出了一套“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的理论类和实践类课程体系,希望以此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实用;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师资难的问题,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该专业以培养“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托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顺应新形势而设立的新专业,目前学者们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相关研究还主要是针对过去对外汉语专业而展开的,课程的设置也是如此,真正探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研究还不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课程的设置上多强调“中文+外语+文化”的模式。李昊(2012)提出了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中西文化对比的部分,对外语类课程也要进行突破性改革。何干俊(2010)强调了在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中要夯实基础汉语课程,强化文化类课程。
2.强调理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忽视实践类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在所能查到的相关资料中,设计理论课程改革的占百分之八十左右,仅有不到百分之二十是涉及实践类课程的。
3.对课程的改革较为分散。目前多数高校和学者都注意到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中外语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进而提出了改革的想法,而对其他类课程的改革很少提及,比如教育类课程、教学技能类课程,课程改革还没有形成系统。
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往的研究还显得滞后,缺乏快捷性和针对性,理论性过强,可操作性差。
2.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清楚地区分开来,没有突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
3.课程体系的建设缺乏系统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
4.课程体系设置“趋同化”倾向严重,各学校基本沿袭“中文+外语”的简单叠加模式,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没有得到优化。
5.课程体系设置未突显“对外”特色,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尤其是国外汉语教学的需求,课程的实用性不强。
(一)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区域和学科特色,确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东北亚,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人才。
目前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事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适应新形式而设立的汉语国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也处于摸索阶段。现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出现了“趋同化”特点,没有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特色,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欠缺,不能适应海外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的工作。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实际条件和资源,我们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我校地处东北亚的地域优势和外语学科优势,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俄罗斯、韩国、日本和朝鲜,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人才。
(二)特色和实用相结合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构建
1.突出“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学科特色”的理论课程改革
在以上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课程体系的改革坚持以就业和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输出面向东北亚的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人才为目标,以汉语教学能力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相结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础设立课程体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由七大模块构成,即通修类课程、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汉语教学理论与技能类课程、教育学类课程、实践类课程。
(1)突出专业特色性的课程改革:“对外汉语教学”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界定,都只是体现了汉语“教学”;而“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出现了两种,一种仍是“教学”,另一种涉及了“教育”。以往的课程设置过多关注教学,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包含了教育的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更加突出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特点。
(2)突出地区特色和学校学科特色的课程改革:在外语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在以英语为基础的教学上,增加了二外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比例,拟增设俄语、韩国语、日语课程。在文化类课程中,增设东北亚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自行选择。同时在选修课体系中,探索和开发具有辽宁和大连地域特色的文化类课程,如剪纸、民族舞、皮影戏等。
2.突出“实用性、对外性、多层次性”的实践课程改革
要增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必须通过合理的实践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实现。过去的实践课程形式单一、可操作性不强。面对日新月异的汉语教育新形势,我们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突出,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实践类课程的改革要构建实用性强,具有对外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
(1)突出“实用性和多层次性”的课程改革:在理论类的各层次类型的课程中,开发并加大实践部分的课程。如在外语类课程中,增加听说和应用文写作的部分,以表演、演讲等实践形式代替讲授的部分。多增加外语俚语和习惯用语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实际使用和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汉语教学技能的课程中,通过增加案例教学、试讲、教学书法等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汉语教学的能力。扩宽实习教学类课程的形式,充实其内容。教学实习类课程可以打通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外等各级通道,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习资源,创设实习机会,开设多种形式的实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拟增设校内留学生课堂的观摩课及试讲课、校外外资企业外籍员工的汉语培训观摩课及试讲课、国外孔子学院观摩课及试讲课等课程,还可以和国外大学积极合作,实行联合培养模式,增加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生的实践机会。
(2)突出“对外性和针对性”的课程改革:随着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蓬勃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地域已经从国内转向国外,国外的很多中小学、大学和孔子学院开设了汉语课程,教学的主战场在国外,这种新形势也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国外生活文化冲突及适应案例课程、课堂文化冲突的解决类课程,深化学生的实际感受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应该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学汉语教学这个层面。在课程的设置中开展关于中小学生课程和课堂管理及相关模拟实践课程,使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3.课程比例
在课程比例的安排上,改革过去英语课程比例过大的设置,缩减其比例。同时强化俄语、韩国语、日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理论与技能类课程、文化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优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突出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同时将实用性、对外性和多层次性融入其中,以实用为导向,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构建“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这将关系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赖林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国际汉语学报,2013(1).
[2]李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7).
[3]罗家国.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的浅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4(2).
[4]何干俊.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探析——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理论月刊,2010(11).
[5]何健.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设置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5)6-0124-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983)和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Z02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