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一中心幼儿园 徐慧君
有效开展活动区游戏的实践与探究
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一中心幼儿园 徐慧君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区游戏,是幼教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思考。
教师首先要清楚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隐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显性指导的。教师应该从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活动的支持者,从一个活动的主体变成一个以幼儿意愿为主体的参与者。[1]因此,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注,这样才能充分了解不同幼儿身心发展的差异,以及同一个幼儿在不同时期中的发展水平,并适时、适当地给予正确指导和帮助。如在中班美工区“图形变变变”的第一次游戏活动中,幼儿已经发现组合成的作品位置摆放不合理、画面比较单调等问题,能在活动点评中主动提出,并在第二次活动回忆的过程中努力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就应该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察记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没必要强行介入幼儿的活动。在活动区游戏中,幼儿通常是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在不断尝试操作中寻找独立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幼儿在面对困难时能互助合作,逐渐学会和同伴一起解决难题,并从中发现许多未知的、新奇的问题。教师的想法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供幼儿参考,且幼儿不一定能接受,因此还是要以幼儿为主体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决不能限制幼儿的思维与想法。
活动区游戏改变了集中教育活动中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通过预设、提供适合幼儿操作的活动区游戏材料,让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首先,要保证活动区的空间和材料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才能进行模仿、体验、创造,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应给他们多设置一些情境温馨、情节简单、模仿性强的活动,准备的材料也要简单、易操作。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开始萌芽,应该多设置一些操作性强、能培养幼儿之间互助合作的活动,如拼插大型的木头积木、插塑玩具等。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创造意识已经很强,应该多设置一些利于幼儿探索、创新的活动区游戏。
其次,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时变换空间的大小、位置,更换投放的材料。一个区域,如果长时间不做变动,幼儿就会感觉乏味、没有新鲜感,对这个活动也就失去了兴趣。在幼儿兴趣大时可以把区域活动的空间扩大,以便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这个活动;在幼儿兴趣不大时可以把空间缩小,材料玩的时间长了可以更换,也可以分期投放,使幼儿对这个区域充满新鲜感。
再次,活动区游戏本身带有个性化特点。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幼儿合理创新。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创造性地把《狼和小羊》的结尾进行创编:“大灰狼一扑,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小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于是,别的小朋友也开始创编:“这时,羊妈妈看见了,搬起一块石头,把大灰狼打死了。”……合理地引导幼儿将平常看过、听过的故事情节,对作品进行再加工,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让幼儿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驰骋在创作的天地里,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游戏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由易到难逐步增减,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不同组幼儿的活动,也要通过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2]
活动区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为幼儿提供一个社会化、个性化的空间。活动区游戏在时间、内容和空间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由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活动区游戏中进行并完成,所以其在发挥幼儿主体性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活动不可比拟的。活动区游戏的预设是灵活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主题与区角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如在中班主题活动“蔬菜一族”中,我们就设置了重点指导区域——探索性活动区,即科学区。我们在科学区“各种秋季蔬菜”中提供一些蔬菜图片,让幼儿根据蔬菜食用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并记录。这些材料服务于主题“蔬菜一族”,且便于幼儿操作、探究。此外,还可以设置表现性活动区和欣赏性活动区。表现性活动区包括美工区“我最喜欢的蔬菜”、表演区“买菜”(歌表演)以及操作区“蔬菜编识”。欣赏性活动区包括阅读区“我喜欢的蔬菜”等,投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自制绘本、图书等供幼儿安静阅读……活动区游戏环境作为主题环境创设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环境要有鲜明的个性以吸引幼儿参与区域活动中。
幼儿一进入活动区游戏的各个区角,很快就融入了角色。他们有的讲述自制绘本,有的表演节目,有的捏泥塑……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但幼儿享受快乐和满足的同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活动进行观察、引导、评价、记录和反思,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活动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对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引导、评价、记录,在此基础上反思并调整下一次的活动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宜的区域环境,包括区角的细化或合并、活动材料的增减等,以不断满足和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如:教师准备了多个种类的材料,幼儿却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该活动本身就不好玩,或操作起来难度太大或过于简单。教师可尝试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的需要调整玩法,适时增添活动材料。当然,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幼儿共同商量、讨论需要更新和丰富的材料,因为活动区游戏的真正主人是幼儿。
其次,教师还要反思教师的指导是否恰当,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是不是因为教师急于指导或指导不当,以致削弱了活动区游戏原有的教育价值。只有通过自主活动,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在活动区游戏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期望。有了记录分析和反思,教师才能及时调整下一次的活动,改变指导方法,促进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不断发展。
总之,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应该遵循“创设环境——细心观察——隐性指导——师幼互评——反思提升——调整策略——再次引导”的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活动区游戏的开展才能够真正帮助幼儿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应幼儿发展的天性,才能让幼儿在安全、轻松、自由的活动区游戏环境中自然、和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温迪·科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和一日生活[M].曹晓旸,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赵玮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