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孩子、解读孩子、支持孩子——以一次区域活动为例

2015-02-13 03:12:38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刘伟丽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木框子涵小朋友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伟丽

观察孩子、解读孩子、支持孩子
——以一次区域活动为例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伟丽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教师把观察看作一件比较随意的事情,忽视了对幼儿的观察,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意识和能力较差。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面推行的背景下,体现个别化学习的区域活动已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提升到重要位置。区域活动采用宽松、开放的课程形式,相对于预设严谨的集体活动而言,教师深感该活动对专业能力的挑战。如何将活动目标自然地植入活动中?如何投放有趣有效的材料?如何观察、了解幼儿的经验建构?如何适时介入,给予适当的支持?当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时应如何调整材料?教师处在一个全新的与不确定的课程环境中,“关注、追随、推动儿童”应该成为区域活动中教师行为的引领理念。

笔者曾在一所幼儿园跟踪观摩个别化学习活动,引发了自己对区域活动的再思考。

背景

大(三)班今天上午开展区域活动,活动前幼儿集中围坐一起。

教师出示展板,和幼儿讨论进区计划。教师:“这个小图片表示什么?”幼儿:“操作区。”教师:“可以进几个人?”幼儿:“4个人。”教师指另一张小图:“这个图表示什么?”幼儿:“看书的地方。”教师再指另一张小图:“这个小图片表示什么?”幼儿:“悄悄话小屋。”教师:“可以在里面做什么?”……教师:“看来,这些标志你们都知道,很好。”教师提要求:“今天在语言区里的人要遵守规则,不能跑来跑去。”教师又问:“悄悄话小屋里的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幼儿:“可以带书去看。”“可以过家家。”……(至此,已经过去4分钟时间。)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木框,问道:“这个木框很单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变得漂亮一些?”一幼儿说:“可以用毛线在上面绕圆圈。”教师:“一会儿你们可以去试一试。”幼儿:“可以在上面画花,也可以画一朵花一只蝴蝶。”……教师问:“我们可以怎样变废为宝的?”……(一幼儿低头玩衣服,一幼儿转来转去,幼儿的注意力开始分散了,6分钟过去了。)

此时,教师说:“现在我们开始活动吧。”幼儿起身收椅子,奔向各区域……

场景一

1.观察记录

子涵、雨阳、潇潇、婷婷等几个小朋友在美工区用水粉在白纸上画画。教师走过来,拿了几个木工坊幼儿做的木框,放在桌上。子涵小朋友拿起一个框,用水粉笔蘸红色水粉颜料在木框上面画个红点,然后换支笔蘸上绿色颜料画朵花,进行装饰。雨阳小朋友也拿起一个木框,拿着笔,看了旁边的子涵一会儿,也用笔蘸上颜料在木框上画了朵花……

2.解读分析

区域活动开始时,幼儿并没有装饰木框,而是用水粉在纸上画画,因为木框没有及时提供。

活动开始一段时间后,教师才把木框拿来,放在幼儿的面前。过了一会儿,一个幼儿拿起木框在上面画画,其他幼儿也陆续在木框上进行装饰。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子涵的能力比较强,一步步地在木框上画画、装饰,而雨阳是在看了子涵一会儿以后才学着她的样子在木框上画画。

3.思考启示

对于幼儿来说,材料的投放才能诱发其游戏行为,材料的提供是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对于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好的材料对幼儿实施间接的、隐性的指导。蒙台梭利关于环境的理论认为,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即与幼儿自身水平相适宜的设备及材料。因此,材料的投放要先于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里与材料互动操作,不断探索发现、理解内化、交流表现。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向教师、父母、长辈等这些身边的成人学习,更多、更重要的是同伴间的互助学习。“模仿学习”是幼儿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给幼儿提供同伴间模仿学习及向成人模仿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中习得关键经验,获得能力提升。

场景二

1.观察记录

子涵小朋友在木框四边画好了花和各种颜色的点后停了下来,东张西望。陈老师看到了,走过来坐在子涵旁边,剪下一个蛋托,剪成一朵花,贴在一个木框上。

婷婷小朋友在一旁看了,也剪下蛋托,剪成几朵花,贴在木框上,然后又在另一边涂上胶水, 按AABAAB的排列规律,贴上两个蓝色一个红色、两个蓝色一个红色的矿泉水瓶盖……

2.解读分析

教师观察到子涵小朋友“停了下来,东张西望”这样一个情景,采用的策略是走过去,坐下来,参与制作,给幼儿提供一个暗示,一个隐性的指导,巧妙地通过在共同活动中提供模仿学习的方式来支持幼儿的学习。

婷婷在模仿同伴的方法装饰了木框后,又有自己的新做法,用矿泉水瓶盖按AABAAB的排列规律来装饰木框,说明幼儿之前已习得数学排序的相关经验,并能够迁移和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3.思考启示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采用平行的、隐性的介入方式给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在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前提下介入幼儿的游戏。因此,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一定是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预设好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指出,实践《指南》的过程中至少要体现两条标准:一是能够将五大领域进行融会贯通,也就是能够在一个游戏行为中看到多个领域的目标和表现。二是能够将目标与幼儿的多种行为建立联系,也就是能够在多个游戏行为中看到同一个领域的同一个目标。这也是《指南》中强调的教师要具备的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专业能力。

场景三

1.观察记录

潇潇用水粉在木框上画好了小花等,然后把装饰好的木框放在一边,又拿起前面画好的画,把小女孩剪下来,然后再剪下一个蛋托,撕成一小片一小片,贴在画中小女孩的下面……

教师在一旁问:这些小碎片贴在小女孩的下面做什么?潇潇说:她在海滩上玩……

潇潇把小女孩贴在画框背后,一幅漂亮的画做好了……

2.解读分析

从潇潇小朋友装饰画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动手能力强、有想法、做事专注、持久性强的孩子。“把蛋托撕成一小片一小片,贴在画中小女孩的下面”,多么有创意的做法。当教师询问潇潇这样做的原因时,潇潇说“小女孩在海滩上玩”。多么丰富的想象力!

3.思考启示

良好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不断探索,此活动中的蛋托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材料,给幼儿丰富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由此可以看出,尽量多投放开放的低结构的材料,是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持续推进游戏活动的保证。因此,在活动区观察幼儿怎么玩,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投放丰富、适宜、有效的材料,是新形势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

感悟与推进

一、从该区域活动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以集中教学的模式来组织区域活动。目前,不少幼儿园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活动开始时一定要讲解示范,至于是否有效,对幼儿接下来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并没有深入思考。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幼儿玩起来就忘了教师的要求。从“场景一”可以看出,幼儿并没有按照教师开始时的讲解与要求操作,而是看到了材料才开始做,说明教师的讲解和实际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是两回事。幼儿的学习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因此给幼儿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应该是动态的,在活动中应视幼儿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出现和进行。以往存在的问题是把过程剥离出来,使教和学脱节。

2.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定位以自我为主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地位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要从“我想让孩子怎么玩游戏”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我想知道孩子怎么玩游戏”。

3.幼儿游戏时间不充裕。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尽情地玩,和材料熟悉互动、操作探索,在与材料充分的接触、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习得相关经验。

二、下阶段区域活动继续推进的三个方面:

1.材料的调整充实。除蛋托外,是否还可以寻找旧报纸、广告纸等替代材料,继续引发和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这是我们从幼儿使用材料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2.教师的观察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蹲下来和幼儿一起玩,作为游戏伙伴,在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的同时给幼儿提供适时帮助。

3.材料多样化促进幼儿探索的多样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放的、可操作的材料比例要增加,并注意生活化、适量化;同时适时增添和变换新材料,使幼儿持续保持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

我们深刻感受到,践行《指南》精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细观察、勤思考、多实践,关注幼儿的活动进程,分析判断幼儿当下的需求,及时调整环境与材料,变主导者为支持者,变直接指导为隐性指导,使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鼓励幼儿经历探索、试错、寻找的实践过程,使幼儿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使区域活动能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支持幼儿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

猜你喜欢
木框子涵小朋友
小蚕木框叠放式高密度育农村试养初报
蚕桑通报(2020年2期)2020-11-04 02:28:22
出汗
飞鹰城堡的考验
你好,三个视角
爱你(2017年36期)2017-12-07 06:53:31
用一束光,温暖孩子的心
甘肃教育(2017年3期)2017-03-25 12:10:45
小朋友们都哭了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孩子(2016年7期)2016-07-11 19:26:40
Let’s DIY Poster
新型木框式蚕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中国蚕业(2010年1期)2010-09-11 08: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