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初中历史课作为中学教学的一门常规课程,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素材,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气象,一改过去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就是不能出格的印象。那么,如何把握时机,利用不同手段,让历史课展现新气息呢?
一、让兴趣为历史课奠定基础
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强调基础,这里的基础指基础知识和能力。作为历史学科,具有历史基础的学生凤毛麟角,相反很多学生因为历史课的枯燥无味而厌学历史,脱离课堂。可见,说基础,历史课对大家都是一样的起点,能为学习历史奠定基础的只有兴趣,也就是说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对历史课感兴趣,把学生留在课堂。要想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要从两点出发:(1)用历史的学科魅力吸引学生。历史是真实事件的记载,对人们有很强的求实欲望,比如,在电视剧《甄嬛传》热播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的时尚热度,向学生引导了解清王朝帝王的真实史实,进而开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用活泼生动的课堂新形式来吸引学生。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节,可以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片段,并把镜头定格在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让视觉有冲击效果,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大家会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同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形式,把握教材和学生活动的共鸣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多数时间处于感兴趣状态。又如,在课后总结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这节课的感受,谈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总之,能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学习。
二、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的可视性
历史文本具有很强的陈述性,文字的大量积累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阻碍,也就成为历史课学习的瓶颈。所以,增加历史课的可视性,让其“外观”美观起来很重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之成为可能。当前,信息课程和各种课程的整合要求的很多,如果确实将其应用到课堂,效果会很好,历史课的可视性自然增强。所谓与信息的整合,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历史课板书历来是教师头疼的事,多媒体设备可以让教师从板书中解放出来,并让课堂更规范、美观。另外,在一些图表使用中,多媒体可以让图表更生动,如,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中,需要详细了解战争的路径,教师板书作战图不太现实,利用课本的图又让学生感觉很乏味,如果利用多媒体设备,增加动画效果,彩色成分,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大增,也强化了记忆效果。除了课堂多媒体,还可以尝试网络授课,通过网络共享,浏览网页,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也能丰富教材,学生也多了灵活掌握的手段。
三、让更多平台延展历史课的长度和广度
课堂只是学校学习的中心场所,不是唯一场所,增加课堂的程度和宽度是今后基础教学的大方向。历史素材丰富是历史课能得到拓展的优势。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更多的平台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的效果和提升学习能力。(1)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格局,让学生走到学习的前台。在历史知识方面,师生差距比较大,学生之间能力又存在差距,教师平平的讲解往往让学生既乏味,又思维混乱。面对初中生对历史问题的短缺,教师要指引其思考方向并鼓励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网络查询、调查走访、写资料日记等形式逐步积累和提高,同时也可以引入讨论机制,增加更多的谈论话题,活跃历史学习气氛,对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案整理,设计课堂教学形式,出自学生自己之手的教学环节,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会提高学习效率。(2)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历史活动。课外小组是老生常谈,但不能不谈,因为这个形式能有效拓展课堂,历史课外小组的活动内容可以以课本为基准,更可以增加深度,并结合趣味历史、野史,为的是和历史事实相对照。除了活动小组,学生也可以参与参观历史博物馆,撰写历史小论文,参加各种学术小活动,都能极大地扩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四、让“红色”思想凝聚历史课的内涵
历史是民族的,更具国家意识。历史课的出发点就是记住历史,展望未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如果教师只是平淡地去讲述历史情节,就失去了历史课的中心内涵。在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卢沟桥事件爆发,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样的情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唱一首抗日的歌曲,讲一个抗日的故事。同样,在讲到民族英雄时,可以鼓励大家向英雄学习,为国争光。另外,还要进行专题历史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教育。如以“民族英雄年代表列表”为主线,回顾这些英雄事迹,以著名爱国战役为主题,开展讨论等。
让课堂活起来是所有现代课堂的追求目标。让传统的历史课创新形式,增加内容,借用其他途径和平台,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协调,历史课就会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选芳.历史教育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堂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7.
编辑 王团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