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新疆预科班语文教学生活化杂谈

2015-02-10 00:11占晓钟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预科班家乡词语

占晓钟

新疆预科班学生在汉语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很多不足与缺陷,在汉语学习上有着太多的不习惯与不理解。因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对汉语学习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因此,新疆预科班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拉近汉语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每一篇课文,都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在头脑中把汉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然而,新疆预科班学生对很多汉语词语难以理解,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于是,在教学时,就特别需要教师模拟或借助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在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语句,这类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高效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汉语语感,更能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笔者经常告诉学生,语文只有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它才会有生命力,也只有在运用中,语言才能焕发出魅力。新疆预科班的语言文字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那些能与汉字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坚持这样做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就会自动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例如,学生对于乡愁主题的文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也是深有体会的,教学中的这类情境可以说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停留在“思乡、悲伤、忧愁”的理解上,当然是不够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思乡之情也会变得麻木,怎么办呢?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学生在领会诗人那种“久客他乡的伤感”之余,我又结合他们的实际,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了延伸和深化:平时多关注家乡,尽可能多了解家乡的各类新闻,和自己的家人、好友多联系,以免今后自己真的成了家乡的客人;今日的学习是为了他日更好地回报家乡,那么,明天我该用什么来回报我的家乡和亲人呢?在收获的季节里,是满载而归还是两手空空?讲解这些意思的时候,教室里寂静极了,看得出,学生是真的听进去了。一首小诗,既能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又能让学生明白人生道理,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新疆预科班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与自然交流、和社会沟通的课堂。窗外玉兰树发芽了、长高了、落叶了……学生就懂得了什么是春意盎然,什么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天空中悠悠然然地飘着细密的雪花,学生很自然地把南方的雪和西部家乡的雪进行对比,昔日难以理解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傲然挺立”等成语在此时好像一下子全明白了。就这样语文知识在自然中找到了

诠释。

在以课堂教学为起点,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同时,又必须挖掘生活资源,促进语文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类似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每次学生外出活动,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语文的机会,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广告词,和学生一起认读风景地的对联、匾额以及风景介绍等等,不仅能认识很多汉字,还能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记得上次学生去西湖游玩,在雷峰塔上鸟瞰西湖美景时,我和学生分享了白娘子的传说,声讨了法海和尚的残忍,领会了“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的绝美意境。行走在长长的苏堤时,虽然寒意阵阵,但学生还是不约而同地讲起了刚刚学过的苏轼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来。那时那景,岂不是语文的独特魅力?

语文,让生活更富诗意;生活,让语文更有生命。语文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领悟、去体验。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如果有学生朝窗外看飞鸟,你肯定不会说他是在开小差;在外出活动中,如果有学生想用文雅的词语来形容美景,你肯定不会说他是在炫耀自己。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科班家乡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班级管理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预科班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基于高职教育的预科班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枚词语一门静
略谈少数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的“六心”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