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西文化差异视阈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英语教学

2015-02-10 03:45张海宁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张海宁

【摘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部分得不到重视,即便是少部分的文化教学也主要是以英美文化的导入为主,中国本土文化的英语教学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当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文化教学将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本文从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中西方文化同步融合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一、前言

中外合作教育教学的主旨,是努力与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接轨、与学生出国深造和毕业后就业要求相适应。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外大学文凭的获得却并非易事,其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语言。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国际教育学院的八个项目中,合作的外方院校对专科注册入学的语言要求通常是IELTS(雅思)5.5分或TOEFL(托福)550分或通过外方组织的ESL考试;专科毕业接读外方院校本科则通常需要IELTS(雅思)6.0分或TOEFL(托福)580分或通过外方组织的ESL考试。这些国外的语言测试系统,与国内普通高校的常规英语教学测试非常不同,这些考试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基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学生第二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都将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推行与发展。

笔者作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负责人及英语教师,曾多次赴北美和欧盟国家访学,发现中国留学生们在对西方文化逐渐适应的同时,与当地的外国朋友或同学谈及中国文化的时候,往往不能流畅地用英语表达。此外,在给国内的学生上课时,即使话题是大家都应该十分了解的如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等常识,同学们也是知之甚少,加之又要用英语表达,更是言之寥寥。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缺失,即使是有,也主要是以英美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导入为主,而其更被很多人几乎视为英语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中国本土文化的英语教学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当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文化教学将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而英语学习和文化学习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对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文化教学现状为例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中西方文化同步融合的有效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英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是由拉丁文cutura演化而来,原意是指“耕作、教育、培养、发展”。诺思洛普·弗莱 给“文化”一词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西方的人类学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看法一般包括了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元素,这些看法在诺思洛普·弗莱对文化的定义中也得到了体现。

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人文性,而且与相应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其规范与个性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非常不同。尤金·A·奈达 曾经在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书中用三种隐喻说明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哲学角度看:语言(肉体)+文化(血)→有生命的组织;从沟通角度看:语言(游泳技巧)+文化(水)→沟通(游泳);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语言(交通工具)+文化(交通灯)→沟通(交通)。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了解,很多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张占一(1990)把文化差异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差异和交际文化差异。他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交际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递。吕必松也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东部面临大海,北、西、南三面都被荒漠和山脉所包围,中央是适宜耕作的大片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必然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中国的语言(主要是指汉语)中与农业有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英国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国土狭小且缺乏可耕种的土地,人民必须通过向海洋扩张来获得生存空间,其历史上就以渔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作为一个海洋民族,英语中源于航海和水的用语很多。如: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be in smooth water(事事顺心);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最为恪守的信条,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见面打招呼的语言就变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句“您吃过了吗?”。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纬度西风的影响下,常年温和多雨且天气多变,常常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其独特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的异常关心,所以,英国人传统的见面寒暄时往往也少不了非常有英国特色的一句“今天天气怎么样?”。

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文明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自身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也会对其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华文化生长于内陆平原,被丰沛的江河湖泊所浸润,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欧洲)文化诞生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季由东向西给内陆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其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所以温暖的东风又被称作“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对其喜爱备至,而预示着秋天到来的西风则是令人讨厌的,西风紧、北雁南飞,严冬将至。汉语词典上对西风的解释是:西风指秋风,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有趣的是,与此恰恰相反,欧洲由于位于西风带上,每年春天的西风给欧洲大地带来降雨,滋润万物生长,所以欧洲文化中自古就对西风倍加推崇。endprint

2.风俗习惯。作为有着悠久聚居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而且受到儒家文化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餐桌上及各种社交场合中非常讲究座次,对长辈或年龄大于自己的人直呼其名也被认为是非常没有教养、非常粗鲁的行为。以商业、渔业及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西方人则不像中国人那么讲究亲缘关系,对于亲属关系也没有那么丰富详尽的称谓,如英语中不管表哥或表妹,一概称之cousin,不管叔叔还是舅舅,一律叫做uncle。西方人没有十分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不太使用称谓语的同时,对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而不管其辈分高低。

东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不只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也有体现。在中国,汉语中的“狗”虽然时常也会代表着“忠诚”,但大多数情况下,狗这种动物往往是和势利、帮凶、狠毒等贬义联系在一起的。如:“狗仗人势”、“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在西方,尽管“狗”偶尔也被形容成帮凶,但通常都被认为代表着“友谊(friendship)”和“忠诚(loyalty)”,所以英语中用狗来形容一个人,未必是贬义的。如:He is a lucky dog(他真幸运),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3.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英语中叙述或说明事物时,习惯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而汉语的顺序则刚好相反。比如写一个地址,用英语叙述是从门牌号开始,然后到街道,再到区、到市、到州,直到国家,而中文则刚好相反。写作也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写作时通常直奔主题,而中国学生写作通常开始时有一个长长的铺垫,以渐进的方式接近主题,所以大家在阅读中外文章时会发现,通常英语文章的开头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汉语文章基本是在结尾处。

中国人不会直接捣龙头,而是会旁敲侧击,迂回前进,就像一个蚊香,绕一圈然后达到目的。而西方人不同,他们的思路是直线式的,直捣龙头。比如你要请个假,你肯定是先把要请假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然后引出自己要请假的事实,而西方人一定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铺垫。

4.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指“个人或社会对某种行为方式或终极存在偏好的一种持久信念”。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逊。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这点的话,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姓名问题就可以说明。中国人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西方人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姓氏代表的是家庭,是群体,而名字代表的是个体。这说明中国人是将群体放置在个体之上,而西方人则是将个体强调在群体之前。中国人更注重群体效应,而西方人更注重个性张扬。

四、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特长,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以适应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和在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对于这些合作办学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职业能力的国际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Byran(1991)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包括人文和社会因素,比如通过培养对其他文化及其他文化成员的认识与理解,反对偏见。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计划应该将文化学习正式列入教学大纲里,并制定出具体的“文化教学内容”,列出具体的文化教学项目,把文化话题和语言学习联系起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也将使英语文化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和《实用听说教程》中,每单元的课文材料主要选自国外书刊,题材广泛,语言地道。每单元都包含“跨文化知识介绍”(Culture Notes),主要提供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交礼仪以及英语惯用法等方面的介绍和说明。这本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教材还是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会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出国深造以及实现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做贡献。

多让学生做一些翻译练习,特别是翻译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如谚语。因为谚语往往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翻译这一手段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某一谚语,提高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2.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注重师资队伍素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经验的英语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两条途径。(1)加大海外“引智”力度。要注重“引智”的质量,不能良莠不分。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引进的外教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学科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师德和文化修养,同时,还需具有TEFOL或TESOL的教师资格证书。江苏教育电视台著名英语栏目Small Talk主持人盖山顶就是外籍专家中的杰出代表。(2)广辟渠道,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养。要增加教师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的数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优秀的ESP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访问、培训、进修等,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国外教育和了解国外文化,培养ESP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自身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双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以便有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文化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