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项目研究:本项目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2015年度校级科学研究课题(编号:15ZD03),本项目由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基金支持。——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项目为例
余胜映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3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部分实际问题,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余胜映(1982-),女,硕士研究生,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翻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而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正是高职院校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而且能够吸纳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在规模和层次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中外合作办学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仍处于一种探索时期,在此过程中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会出现很多的困难,但发展任然更重要。
(一)生源情况
高职学生的生源主要是高考中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来到这里是想学一技之长。以此,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更别提英语基础。我校中加合作项目主要是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也许还不错,但是要想在加拿大顺利的学习和生活,还需要加强英语方面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加合作项目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出国,到加方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应的学历。主要原因是签证、或者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出现问题等原因。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而是认为即便不能去加拿大学习同样可以在完成国内学业的情况下获得国内的学历。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紧迫性不强。因而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缺旷、迟到、早退等现象。
(三)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强
语言是文化的在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能够熟练的运用该语言,还应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学习英语,除了要能够熟练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外,还要了解英语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习惯用英语思维去思考。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加拿大学习和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好外出学习的思想准备。在思想上认为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没什么了不起,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并不了解,甚至并不重视,更谈不上跨文化交流意识。表现在学习上最明显的就是英语口语交流和英语写作上。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会出现中式英语,甚至会自创一些英语短语,在英语固有的词汇、短语的使用上也不能准确的掌握其意义,并准确加以运用。写作方面主要是不能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掌握篇章结构,在文章的写作上非常混乱,常常出现主题不明确、层次不清,东拉西扯等情况。
(四)教材选择上没有针对性
中加合作项目的学生开设的《实用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教材一样,并没有体现中加合作项目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应有的特色和针对性。而在英语课程的开设上更是没有做到英语和专业相结合。因此,这样开设的英语课程对学生今后到加拿大学习专业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加方开设的专业课,并取得相关的相应的学历。
(五)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方教师实际上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和教学的创新能力都应该有所提升。实事上,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了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对学生到外方去学习,适应外方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氛围都很不利。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培训、学习和教师自身的努力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上好每一堂英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除了极少数学生不愿意学习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学习的动机,只不过因为基础不好,或者学生看到的都是和中学阶段相同的教学。这样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合理的创设各种情景,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
都有事可做,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完成这些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复述课文、任务驱动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模拟而又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说英语、用英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内外两套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两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统一,重点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中方可以根据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协议,提出外方教师、专家、学者到中方来进行教研活动的交流,通过观摩和教研交流,让中方教师学习外方教师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应经常交流和沟通,这样既可以让外方教师了解和掌握中方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让中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还应该有计划的选拔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深造,让教师能够学习外方的更新的教学理念,吸取外方教学上的优点,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中外两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最终会到外方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外方学习时更好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课堂教学等,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加强中外课程的衔接
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上,中外合作双方应根据办学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外方学时学习上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和沟通,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两种优质的教学资源。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应运而生,它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无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多少困难,都应努力克服,大胆探索创新,促进中外合作项目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蕴文.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教学视野,2011.11.
[2]孙巍,韩伟,李美旭.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8).
[3]许静雪.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