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模式

2016-12-14 18:51薛琳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

薛琳

【摘 要】随着中德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增多。近年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成为一个新热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备受关注。本文回顾中德合作办学的历史,介绍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在合作办学上的优势,并对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对未来我国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合作办学;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技术人才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一政策的提出,推动了我国一批普通本科走出国门,学习国外高校办学经验,从而加快转型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成为了主要的借鉴对象,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模式受到愈来愈多国内院校的青睐。

一、中德合作办学的历史和现状

中德合作办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它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前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国内大学和德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主要以互派留学生和邀请客座教授的形式为主,其中也包括各类短期的合作项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访华,提出了联合办学以加强教育领域合作的构想。1998年,在上海成立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它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倡导成立的国际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德政府文化交流合作协定确定的合作项目,这标志着中德合作办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多所高校,参与到中德合作办学的热潮中。除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之外,陆续建立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等。德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合作办学初期主要涉及的专业是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和化学等。参与中德合作办学的高校由最初的985和211高校发展转变为以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主,这类学校主要是通过中德合作办学模式,汇集了两国教育、经济和企业界密切合作的优质资源,学习德国的教育理念,来促进其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转型。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优势

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年轻的一种类型。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德国应用型技术大学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和成熟的办学体系,以其独具的特色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效仿的对象。在中德合作办学中,这类学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系统科学知识,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人才。这与目前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办学目标基本吻合,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从单一的精英化教育转向精英和大众教育并行。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8学期,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前2-4个学期,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后为专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按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制上与国内本科院校相似,使中德合作办学进程简化。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与国内普通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设置相仿,主要涉及工程科学、经济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为合作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典型的职业领域为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交通运输业、企业经济等等。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时安排1-2个实践学期,这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的模式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专业设置上与国内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很多相近之处,然而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不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主要采用分阶段跨国培养模式,通常是“2+2”或者“3+2”的学制。推行这样的学制,其目的为了充分利用中德两国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国内学习前两年或者前三年课程,以德语和基础课程为主,由中德双方教师负责。后两年课程在德国进行,以专业课程和实习为主。

(二)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围绕专业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基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程中强调应用特色,将最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发展及时带入课堂。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课程内容很丰富,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

(三)合作办学的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理论课程中,广泛采用以职业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等教学形式。除了教师单一的讲授之外,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实践课程上,通常两人一组进行操练,按照完成各项任务。在课余开展各种讲座、研习、学术旅游等等,围绕理论知识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向

为了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国内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以合作办学的形式,来学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然而,这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德办学理念、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学校制度尚待完成,管理体系上还需明确;国内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师;德语作为小语种,在短时间内学习德语,达到用德语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一项挑战。

中德合作办学是国内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过程中的催化剂,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是需要针对自身情况进行改善和调整。例如:进一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确保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紧贴企业岗位的需求,选择适宜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比如,聘请了一批在政府部门和工业界的兼职教授;学习德国大学的先进经验,人才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紧密依托行业办学,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2]李杰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N].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
基于合作办学的民航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粤港高校合作办学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