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彩萍
摘要: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把握好集体备课多种形式的度,“形散而神聚”,是集体备课应有的指归,定会让教师陶醉、迷恋。
关键词:集体备课;形散神聚;高效;指归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11-2备课是教师的一项艰辛的劳动,也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展示,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高效合作:集体备课顺应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为了节约教师的时间,备课时把一册教材分单元给任相同教材的几位教师。这种备课方式是让教师把时间用在对某些单元的深度钻研上,负面影响是降低老师对整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集体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它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汇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二、渐行偏离:集体备课不容忽视的误区
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一样的新课导入,一样的教学过程,一样的结尾,甚至是一样的作业,简直是“如出一辙”。……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显然,这种集体备课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情感的沟通。可以说是违背了“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走入“误区”:注重了“集体”忽略了“个体”,注重了“形式”忽略了“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权威型——强调“共性”,忽视了教师的“个性”
集体备课就是几位教师集中个人的智慧在一起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一起讨论交流教学的理念等,对教学过程作出预设,并与上课、听课、评课融为一体的集体智慧流动的一种合作过程。但是现实集体备课中,备课组长往往提前安排主讲者认真准备,深入钻研教材。活动时,一般采用由这个人主讲,其他教师没有任何准备,处于被动倾听的地位,有时也会进行提问或是泛泛而论。由于每个教师的业绩差异、专业素质的差异,因而在集体备课中,往往只是几位所谓的“高水平”者、“优秀骨干教师”在发表见解,其他成员只是随声附和,教师们不能各抒己见。
2.单一型——重视“集中”,忽视了平时的“交流”
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但当今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多,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集体备课。因此,集体备课只能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出现,或一个星期、半个月才能组织一次,教研组长召集教师对某一学科一周或一月内要讲的知识从教法到学法等环节进行讨论。它的最大功能就是集众人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这忽视了教师如何在平时进行沟通。另外,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就是组织单一学科、单一年级的教师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局限于研究某一学科、某一部分内容的教法,只重视同学科内部的集体备课,而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3.过场型——注重“课前”,忽视了课后的“反思”
在开学初,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将一册书上几十篇课文或者几个单元的内容,分配给几位教师去备课,每个人备几课或者几个章节,然后将备好的课,通过电子教案上传到网上或将教案复印出来,其他几位教师拿来就用。在有些学校,老师为应付集体备课这一制度或活动,往往是年级组长临时召集,大家毫无思想准备和讨论准备,集体备课也就草草了事。在讨论中,大家无思想,无目标,更不能深入研究,没有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和作用,完全是应付、走过场。在课后,多数教师也没有重视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
三、形散神聚:集体备课辩证把握的尺度
1.把握“个体备课”与“合作备课”的“尺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像上述提到的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如出一辙”,忽视了实际。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备课时,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同时不能只依赖“合作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思考,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上出自己的“味儿”,自己的“灵性”。
2.把握“集中备课”与“交流备课”的“尺度”endprint
有的学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备课内容等。每次集体备课先拟定讨论课题,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内集体交流的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落实教法的过程。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无形中就有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大部分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交流中我们赞赏的不是对某一个问题的相同观点,而是不同观点。然后引导争辩,在争辩中产生“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教科研信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备课组。如果只是靠集中的固定的几个课时,是很难把问题真正地解决。平时在教学之余,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难点,把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感受倾吐出来,那么,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地反馈。
3.把握“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的“尺度”
预先备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集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都是在课后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学习过程,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研领域。
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提倡教师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细微之处。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集体备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促使其不断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