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探索

2015-02-05 12:16赵红蕊孟庆繁潘丽梅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森林保护概论学时

金 岩 赵红蕊 孟庆繁 潘丽梅

(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森林保护基础概论”是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普通植物病理学与普通昆虫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类森林植物病原物、昆虫的形态特征、变异特点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培养学生鉴别植物病原物、识别昆虫种类的技能,了解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同时为“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是为了专业调整的需要,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后而形成的一门课程,学时较少,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讲解过去两门课程的内容,就需要创新教学途径,进行教学改革。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提高“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林学专业的特点

林学专业与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林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而森林保护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病虫害防治、检疫等方面知识,能在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及基层林场从事森林保护工作的技术人才[1]。森林保护专业的知识现已成为林学专业的一部分,因此在“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教学上首先要考虑到森林保护专业的特点,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二、“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

(一)合理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森林保护基础概论”最初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介绍森林病害和森林虫害的基础知识,一门课程内容中包含了两门课程的知识,采取森林保护专业的教学方式,将病害和虫害分开教学,割裂了森林保护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某些课程内容如防治理论部分与其他课程严重重复[2],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于目前教学的需要,有待更新。

在2005年的教学大纲中,“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8学时。为适应教学改革,2009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学时缩减为48学时,理论课为32学时。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全面掌握森林保护的基础知识,需要对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将“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内容整合为4部分。

(1)森林保护概述与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发生特点、森林病虫害防治面临的挑战以及林木病理和森林昆虫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很重要,是“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的基础。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林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个错误认识,认为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没有意义。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该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学时少,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很不认真。针对这样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学好该课程,教师就要在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对森林保护的兴趣。这一部分内容不能只靠理论的说教,而是要以事例说明森林病虫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引起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因素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引起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各类有害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及其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引起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并注意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对我国林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这部分内容里增加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介绍。在教学中应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3)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这部分内容包括森林病害侵染循环、森林害虫生物学、森林病虫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等。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且涉及部分生态学理论,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深入浅出的讲解。

(4)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这部分主要介绍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病虫害防治的问题,树立综合治理的观点。防治病虫害不是要把有害生物完全杀绝,而是要允许有害生物的存在,以保护森林的生态平衡。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1.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针对“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将课前收集的相关图表、文字、音像等教学资料放入课件中,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3]。丰富的教学手段对比过去枯燥的黑板教学,能够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有害生物,特别是病原物时,由于用肉眼看不到,单靠老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对病原物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图片或动画讲解此部分内容,就会使学生对病原物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笔者还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将每堂课所涉及的文献、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查询;教师也可以将授课的课件放到网络上,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到网络上查询并展开讨论。通过这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完善实验教学,巩固理论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纽带,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4]。

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时间

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对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笔者发现如果先上完理论课再安排实验课,会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进行的实验联系起来,没有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失去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安排实验课时,笔者把各实验项目安排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后面,使理论与实验同步。例如在讲授森林病虫害症状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了解了病虫害的症状后,马上进行一次症状观察的实验,这样可以节省较多的讲解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加深对病虫害症状的理解。

2.增加设计性实验

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完成几个实验项目,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其教学方式多是由教师安排好实验项目、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器具、讲解完实验原理和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最后由学生写出一份实验报告。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既无法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笔者将实验课内容进行了重新的优化,改变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模式,适当地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例如选择“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作为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并加以实施。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从样品采集到病原菌分离纯化,都是独立完成。学生经过一个综合性实验的训练,不仅掌握了各种实验技能,而且将多个知识点相互关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以往开展实验,常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个小组5~8 个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实验项目,这种形式的弊端是一个小组里往往只有1~2个同学动手操作,另外几个有的看着,有的甚至干别的事情,最后由一个同学写完实验报告,其他同学拿去抄一遍,应付了事,实验课失去了开设的意义。发现这种弊端后,针对不同的实验,笔者及时改变了实验课的教学方式,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实验尽量不分小组,如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按要求在显微镜下找到目标,经老师检查确认后签字,否则即使完成实验报告,也没有实验成绩。改革后,学生提高了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避免了部分学生抱着马马虎虎的态度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了一个质的突破。

(四)改进课程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有的同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实验课学习,但是考试成绩却很好;有的同学平时表现都很好,只是考试时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因此这种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评估是不全面的。要想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考核机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笔者采取了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在考核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从5个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①理论知识考核,占60%;②实验报告,占10%;③课程作业,占10%;④实验考核,占10%;⑤上课出勤,占10%。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改革,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实验课,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也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达到了利用考试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教学改革后,笔者对2008~2012级学生的各项成绩及总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后,学生的各项成绩及总体成绩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在实验技能的掌握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参加实验也由消极变为主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同时养成了严谨的科研态度,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2008~2012级学生“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成绩见图1.

图1 2008~2012级学生“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测试成绩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森林保护基础概论”课程的教学创新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完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更牢固,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1]铁铮.中国森林保护学科风雨50年[J].中国林业,2008(23):28.

[2]温俊宝.“森林保护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1,19(6):54-55.

[3]林同.“森林保护学”教学方法探析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71-73.

[4]赵红蕊、高文韬、孟庆繁.“森林昆虫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4):71-73.

猜你喜欢
森林保护概论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我们的故事
青铜器辨伪概论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研究新形势下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