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传旺 严善春 姜中珠 迟德富
(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 150040;2.东北林业大学教务处,哈尔滨 150040)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其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以及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准之一[1]。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否密切相关。可见,开展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国家未来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而包括其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关键,因为其一方面关系到数量众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间接关乎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对发掘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潜力、提升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于殖民地时期,其在借鉴和移植欧洲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本土教育的实际,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美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和仿效的成功范例[2]。因此,笔者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包括入学条件、培养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负责制等)以及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的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提高我国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所启示和借鉴。
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基本上都开展了昆虫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笔者主要对具有代表性的5所美国大学(包括康奈尔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奥本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而在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或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则没有单独的昆虫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我国昆虫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以下学科特色不同大学的不同学科:在以林学为优势的大学,依托于林学一级学科下的森林保护学二级学科,如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以农学为特色的大学,依托于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在综合性大学,依托于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动物学二级学科,如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基于此,笔者以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对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美的硕士研究生教育都设有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者以及能够创造新知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人才,所以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强调个人研究兴趣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分为昆虫生态、进化、分类和行为,昆虫生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以及管理系统昆虫学,培养目标是培养昆虫学各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3]。
我国研究型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有较为一致、规范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后者侧重于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入学条件、培养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负责制等内容。
1.入学条件
美国大学对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申请条件主要有以下规定(详见表1):提供相关领域的推荐信、GRE或TOEFL 成绩、大学学习成绩单、个人申请书。其中,个人申请书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选择昆虫学专业的原因、候选导师以及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兴趣方向、职业生涯目标等。
表1 美国5所大学规定的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条件
我国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条件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科目包括统考科目和专业科目。报考研究生的考生首先要通过国家统一命题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有达到国家确定的复试分数线(自主确定分数线的高等院校除外)的考生才能参加各招生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差额组织的复试,通常差额比例是计划招生数的120%左右。最后,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加权成绩,招生单位按照分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录取。与美国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条件相比,我国研究生的录取过于侧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的考查。
2.培养年限
在美国大学,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1~2年;而昆虫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则根据生源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1~5年不等。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较为统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3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4年,且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的差别不大。
3.课程设置
美国教育界的专家认为,研究生应学习不同的课程、不断充实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因此,美国大学的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由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和毕业方案3部分组成。
例如,康奈尔大学的昆虫学系提供了25门课程供研究生选修,虽然对核心课程未作要求,但是规定研究生要根据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有针对性地选修;同时,规定硕士研究生需要通过笔试和口语的综合考试(A 试)及毕业论文答辩(B试)。
再如,亚利桑那大学除了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道德和学术标准之外,规定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的平均绩点应达到3.0(B)以上,且仅允许有1门课程的平均绩点为C;同时规定必须修满30学分(units),其中包括学位论文8 学分和昆虫学相关课程15学分。亚利桑那大学规定的15学分的昆虫学相关课程包括“昆虫系统生物学(insect systems biology)”和“昆虫学和昆虫科学当前热点(current topics in entomology and insect science)”2门必修课程,以及从“昆虫生物学(insect biology)”“昆虫分类学(insect systematics)”和“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课程中至少选择1门的核心课程[4]。此外,亚利桑那大学还规定研究生必须通过写作和口语综合考试。
总的来说,除了对必修课程有明确规定之外,美国大学基本上都允许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选课。美国的研究生在选课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各个专业领域的课程,从而使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掌握的理论知识更为宽广。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教授对所授课程基本不指定教材,而是列出大量的文献目录,引导研究生自主寻找和阅读。研究生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往往需要阅读几百页的文献。所以如果研究生每个学期选修4~5门课程,有时每天的阅读和思考量会达到不堪重负的地步。
我国的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和硕士学位外语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学”和“昆虫生理生化”等课程;选修课程相对较多,一般有10门左右可供选择。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学分制,通常要求研究生修满30~36学分,其中必修课需修满18学分左右。例如,中山大学规定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至少要修满3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硕士英语”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不少于3门)至少需修满19学分;另外,还开设了8门与昆虫相关的选修课供研究生选择,学生需从中选修不少于3门的课程。通常研究生的选课计划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科方向要求和研究课题进行安排。
再如,南开大学为动物学专业中的昆虫学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8门必修课和15门选修课;同时,规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计入学分,但是研究生只有在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和课程之后,才有资格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4.教学方式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拓展与创造能力,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不例外。所以美国大学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引导式的课程教学形式之外,更多采取的是具有实践和探索特点的课程教学形式。笔者通过对美国康奈尔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和奥本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发现,这3所大学的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课堂陈述和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反思和网络交流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奥本大学的“昆虫形态学(insect morphology)”课程教学,首先要求研究生在课前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制作的课件或网页讲授大量提纲式的内容,而学生需要在记下知识要点的同时对教师讲授的内容随时提出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授课教师当场予以解答;同时,每次授课之后教师会提供一些昆虫形态图,要求学生标出昆虫的各组织名称,并以邮件的形式进行师生交流。此外,对学生不明白的一些问题,授课教师还会提供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让学生到网上阅读课程的网络课件。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居于主要地位,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仍采取的是本科阶段的“填鸭式”方式。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而且研究生在课堂上只是忙于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简单地死记知识点,而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更谈不上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研究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及锻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上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因此,我国大学培养的研究生普遍存在缺乏独到的见解、再创造和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5.导师负责制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实行主导师(major advisor)与研究生指导委员会(graduate committee)相结合的导师负责制,其特点是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在美国,研究生的导师不由培养单位的行政人员统一安排指定,而且研究生入学后可以不立即确定导师,而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与教授接触并相互详细了解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主导师。同时,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由3~5 人组成,其中包括1 名主导师。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来源多样,主要有2种类型的教师,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是指具有大学正式编制的教师,主要负责教授理论知识;兼职教师则主要是指来自企业、政府等部门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实际工作者。
美国的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是一个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组织,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学习和科研计划、安排课程教学的设计研讨会以及论文的指导和评定,并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咨询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生主导师和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①指导研究项目的准备,②指导研究生的科研,③执行综合考试,④审核论文质量,执行最终考试和论文答辩。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所有委员都必须审阅研究生的论文草稿,并参与判定是否同意其进行论文答辩。
例如,亚利桑那大学规定,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参加研究活动(research rotation)后应该选择一名主导师和确定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同时还规定,如果学生考虑邀请一名特殊的教师作为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应该事先约见并与其讨论自己的研究计划,询问其是否愿意成为自己的研究生指导委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亚利桑那大学允许研究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变更自己的指导委员会成员,但这种变更只能基于学生的研究兴趣发生变化、指导委员会原委员因故离职或指导委员之间发生冲突(一般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等原因。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导师负责制主要借鉴了德国基于“学徒制”发展而来的个人导师制。我国现行的导师负责制基本上是1名导师指导1名或多名研究生,研究生的一切活动由导师一人决定。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做法是在学生报考研究生前或录取前已经确定好指导教师。我国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学生进入科研项目研究阶段后,导师要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确定学生的研究内容,并协助或指导研究生设计实验,为其指定文献阅读的范围。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实行导师负责制,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我国的导师负责制是个人主导的,而美国的导师负责制则强调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我国以个人为主导的导师制可以使导师的责任和权利更加明确,有利于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研究生从一入学就得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以个人为主导的导师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导师个人的局限性往往会导致无法兼顾研究生广泛的研究兴趣,甚至造成研究生思维的局限和狭隘。而美国的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导师负责制,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
美国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就是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高度统一。美国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完成课程学习,还要开展科研活动,而且科学研究活动要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通常,大部分的美国大学都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第1学年修完规定的学分,规定第2学年的第1学期全部用于开展科学研究、第2学期用于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修业计划非常注重把培养和发扬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创造性研究的素质作为着眼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例如,美国大学要求每个研究生在一年级就要与主导师和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教授一起商定研究项目的内容、进程,并定期以书面形式汇报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而且规定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与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教授进行探讨,及时予以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研究生导师除了非常注重把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讲授或者以团队会议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之外,还积极鼓励自己的研究生以各种方式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如提交会议论文、参加会议交流和发言等。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对本研究领域最新动态的了解,而且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交际空间。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着重点在于系统地介绍基本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学科专业领域前沿的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成果的介绍不够;同时,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由于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程度不高,所以研究生尽管认真聆听了教师的讲授、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很多知识点,但是没有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不能在科研活动中应用自如,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较为薄弱。
通过对中美昆虫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并予以借鉴。
我国的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根据昆虫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动态,确定区别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创新能力,灵活、合理地设置课程,鼓励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习。首先,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培养掌握昆虫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其次,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强调相关学科间的渗透和文理交叉,通过适当增设跨学科的课程,如开设“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遗传学”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意识,通过增设选修课并提高选修课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一直沿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与快速更新的知识之间很难高效地衔接。因此,我国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一方面应鼓励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以学科专业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为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应大力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鼓励授课教师尽可能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式、交流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出发点,为其创造更多自主查阅文献、积极进行汇报宣讲、主动开展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总之,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促进我国精英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对我国基于“学徒制”发展起来的研究生导师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国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导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严格把关。通过建章立制,明确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即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能力,具有坚实的昆虫学学科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昆虫学学科相关方向的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胜任研究生指导工作。其次,要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训。高校除了要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在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之外,还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例如,选拔中青年硕士研究生导师到国内外著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培训以及开展合作研究。最后,要培养研究生导师开展团队式指导的意识。也就是倡导研究生导师在本学科领域或跨学科、跨学院为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选择1~2名副导师,组成2~3人的指导教师小组,然后根据研究生的研究兴趣,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这将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指导水平以及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市场意识。因此,我国昆虫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并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同时,人才培养要与国际接轨,顺应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鼓励和资助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与昆虫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如选拔研究生参加每年举办一次的美国昆虫学会(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年会,使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和进展,加强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选拔研究生以交换生身份赴国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培养,从而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刘凡,冯雄汉,赵竹青,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4-128.
[2]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14-24.
[3]CORNELL UNIVERSITY.Graduate studies in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EB/OL].(2013-12-01)[2014-02-05].http://entomology.cals.cornell.edu/graduate.
[4]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Graduat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of entomology and insect science[EB/OL].(2012-12-20)[2014-02-05].http://insects.arizona.edu/hand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