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链金融架起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桥梁,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纵向供应链+横向产业联盟”的发展模式对风险控制提出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搭建全面信息平台。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风险控制
一、引言
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界遭受重创,同一时间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出台等一系列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生产企业转型等宏观调控政策,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之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凶猛冲击,银行业的信贷业务空间被严重压缩。面对重重压力,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争相推出与自身业务特点相结合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产业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又一片蓝海逐渐崭露头角。目前我国产业链金融尚属探索阶段,不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对于产业链金融的研究仍显不足,因此产业链金融的业务模式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识别其风险所在是具有一定实践与学术意义的。
二、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
1.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概念
产业链金融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将产业链条上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消费者联合起来,围绕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从产业链整体角度出发同时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和产品,从而提高社会资金运行效率并实现整个产业链不断增值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在产业链金融中商业银行不再是单纯的资本投资角色,而是深入参与到产业链整合过程中,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助、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2.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纵向供应链融资服务
通过“供-产-销”的供应链条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监控利用,商业银行将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与其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捆绑,提供“1+N”模式的信贷服务(如图)。其中核心企业是起到脊柱作用的“1”,中小企业是“N”。主要包括仓单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及预收账款融资等服务模式。典型案例有民生银行与伊利集团合作开发乳制品产业链金融,工商银行与沃尔玛集团合作开发的消费品供应链金融等。
图
(2)横向产业链融资服务
横向产业链金融模式可以说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升级形态,是指在同一个产业集群内,针对关联度高的同类企业提供整体的金融服务,又叫做“X+N”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应用于产业链条中缺少超级巨无霸级别核心企业,但是存在相似度较高的同类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相似的财务结构,银行通过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物流商、数据商、行业协会、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获取企业的商业信息,从而批量提供金融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寻找到多个类似于核心企业的“X”,再由X进一步发展更多的“N”。横向产业链金融已经不仅包括信贷服务,还包括为产业升级与产业整合提供方案设计、资金管理等整体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对该种模式的应用比较成功,该行成立交通金融事业部,与国内109家汽车制造商、经销商、汽车产业园、二手车、汽车租赁及零配件供应商等机构,共同组建成立交通行业融资联盟峰会,通过该平台深耕客户需求,拓展产业链上的各种金融服务。
三、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模式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风险仍然存在,且因为链式金融的独特性风险诱因更加多样化。产业链金融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因为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虽然产业链金融采取整体授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但仍存在因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造成信用欺诈的可能。
(1)来自授信企业的信用风险,因为产业链中的企业规模存在差距,所以授信企业的管理者素质、经营理念及还款能力良莠不齐,很可能因为追逐利益而进行信用欺诈。
(2)来自专业第三方的信用风险。专业第三方机构配合银行对授信企业进行监督并提供有关信息(物流运输信息、电商交易信息、保险保理信息等)的过程中:客观方面,可能因为技术能力有限、工作疏忽等原因造成监督不力;主观方面,第三方机构可能与授信企业沆瀣一气进行联合欺骗。
(3)来自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主观上可能出于对商业机密的保护考虑,客观上管理能力有限,造成提供的信息不准确。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为管理上的漏洞及工作人员失误造成银行在融资过程中发生损失。产业链金融需要银行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的商品、经营规模、交易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工作人员很可能会因专业能力有限,工作态度不谨慎而产生工作失误,造成银行的损失。银行的管理方法不当也可能造成对员工监督控制不足,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损失。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为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而可能为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产业链金融中包括四大类参与主体:银行、企业、专业中介机构与服务商、政府监管机构。参与主体的复杂性决定适用法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业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四、风险控制的策略
1.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在对产业链条上的全部参与者、交易全流程信息的监控整合,深挖利用的基础上,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体系构建应包括三个方面:
(1)风险评价与回避
结合产业链特征,找准指标,构建有针对性的、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有效评估风险大小和影响程度,对于无法承受的风险要能够及时回避。回避风险,一是要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自我风险意识,主动规避风险,维持产业链条的稳定发展;二是要了解企业信用水平和经营状况,对授信企业建立预筛机制。
(2)风险控制、转移与止损
通过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动态跟踪融资项目的资金流、物流性格信息,核实客户的还款能力,以此确定每一笔融资的金额与期限。对于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发现的潜在风险,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工具或保险产品来实现转移同时要捕捉风控过程中的异常信息(交易异常、法律异常、经营异常等),及时有效的对损失进行控制,切忌风险在产业链条上传导,最终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3)风险分析与总结
建立风险事后跟踪机制,对已结束的融资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动态更新风险管理体系。
2.搭建信息大平台
产业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多产生于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平台能够充分、快速、有效的收集银行所需的信息,从而为银行的风控提供基础性保障。信息平台的搭建需要商业银行对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通过提供多样化服务与联合合作,吸引各方产业链主体加入到信息平台上。对内横向整合公司、零售、金融市场等各种产品和服务,对外纵向整合金融机构、物流监管商、交易平台、保理机构、行业协会、专业的评估减值机构等飞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平台实现的同时也就是信息平台的构建,信息流伴随商流而存在。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信息进行挖掘利用,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五、结语
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链式金融采用信用捆绑、产业链整体授信的方式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但同时产业链金融对风险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整合利用将会成为商业银行决胜产业链金融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朱磊,冯锐.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22-23.
[2]张菁.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流体经济,2014(1):110-116.
[3]洪崎.产业链金融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4(01):43-45.
[4]郭晓鹏,胡光阔.基于产业链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及风险控制[J].中国商论,2015(Z1):66-68.
[5]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2(10).
作者简介:宋佳,大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技术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