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
【摘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本文采用了小组合作导学的教学方法。鉴于本班有六个小组,笔者设置了六个中心话题供学生讨论,也即导学案中“一个人”中的三个问题和“一句话”中的三句话。
【关键词】小组大学;教学反思;《音乐巨人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案两大问题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
讨论的第一个中心话题是“课文中的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导学案中分成了三个问题,也分别由三个小组进行展示:一是我眼中的贝多芬,通过对比教学法加深学生印象,并造成一个悬念,吸引学生继续阅读下文。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激烈,各抒所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女佣眼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不难,学生很快能找出相关语句,但是联系其背景进行说明稍有难度;不过在别的小组同学的补充下,这个问题的回答逐渐丰满起来。三是客人眼中的贝多芬,这里重点讲解外貌描写,展示的学生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但是对于人物的描写手法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述,需要教师的点评补充。
第二个话题“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话”,由三个小组展示并进行质疑。学生在合作探究时会出现重复讨论,所以教师要有所敢于,最好在小组讨论时进行有目的地指导,以免造成重复劳动和小组打分时的困难。这道题的设计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对于贝多芬一句话的含义探究,每一个小组都有不同想法,他们在展示、点评、补充时言语激昂,针
锋相对,颇有辩论手的风范。一位学生回答完,接着第二位继续点评或者针对前面同学互相点评,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收获。同时,学生思考角度有限,终究不能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也有一些句子不能理解。比如文末贝多芬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是一个透视贝多芬心灵的窗口,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似懂非懂,然而有学生提出来了,并且在小组之间引起充分的争论,有反驳才能产生真理,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在于此。
二、建议若干小组: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的展示后,才能使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比如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等朗读法。学生自然会逐渐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内涵美,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导学教学方的意义
小组合作教学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小组讨论再展示的方式,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目标,把课堂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得到自我解决,在展示时得到完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四、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小组的讨论,使文本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两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在困境中如何爆发就生存。此时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巨人”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讨论、展示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平.对合作学习的观察与再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4).
[2]杨腾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3]提福利,廉梅.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4(9).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