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放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文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积累、学会思维和学会表达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指导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师指导;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广大语文教师倾注了相当的热情与精力。综观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未有根本性的提高。写母爱:一定要在风雨交加的寒冷子夜,背着“我”徒步艰难地去医院看病;或通宵熬夜织成一件毛衣。写友谊:一定因小是小非闹矛盾,然后因为要永远分别而互赠礼物恢复友谊;或是同学生病后帮助补课;教室内呕吐不怕脏、不怕累,从校内找来沙子擦干净等。这种“绝非雷同,亦非巧合”的文章足以体现出学生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逐渐形成了厌恶心理、冷漠心理、对抗心理等种种不良心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的制约,如作文教学程式呆板,教师指导时限制过多,唯恐学生越雷池一步;或作文命题违反学生心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缺乏必要的观察、想象和习作思维的能力等。因此,教师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回归作文教学原点,优化作文指导的途径与策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
所谓“自主”作文,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点,选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或议论,或记叙,或抒情,或说明,大胆质疑,敢于创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用自己体会最深、感受最真的话语,言他人所未言,说他人所未说,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应该有一定的宽度,不应该把写作的内容规定得过于详细。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自主的教学也是反对过于教条和死板,反对的是让学生生硬地模仿,只能用这个词,换个词就不对;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其实教师过多的要求和规定只会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写作的个性。
“文如其人”应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字数、体裁只是文章的外部形式,如果这些方面限制多了,势必束缚思想情感的表达。哲学上说,内容决定形式。诚然,写作内容确定了,体裁也自然能定下来。譬如,要宣传某一处的风景,肯定会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体裁来写;若要把它申报为景点,就要用平实的语言、公文的形式来写了。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你一定要他写到规定的字数,他只好拼凑。限定字数、体裁都属于“硬拗”做法,都压制着学生的主体意识,非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正道。当然,若为了应付考试,适当的“限定训练”,还是必要的。
二、让学生学会积累
宋代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前辈的这番话强调写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现在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生活无非是家庭、学校,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最为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真情流露的地方。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在家里,不要以为妈妈每次絮絮叨叨很烦,在妈妈絮絮叨叨的时候,静下心来听一听她絮叨的内容,不要以为爸爸回家就是一张扑克脸,留心一下他平时和你说的话,关注一下爸爸妈妈在生活中为什么而烦恼,又为什么而开怀大笑。在上学的路上,观察一下虽然每天看到的风景都大同小异,但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自己心情的好坏,两边的行道树又有什么不同。学校里可观察的就更多了,别的不说,单是老师,哪科老师找你谈话了,他为什么要找你谈话,他谈话时的神情态度是怎样的都可仔细捉摸,化为素材。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中,用一颗细腻敏锐的心去体察这些看似平凡小事中涌动的真情。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鲜活的思想情感,那么“我口话我思,我手写我心”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一个学生的作文《门里门外》的两个片段:【10岁时】 “妈妈,我考了100分!”这时,隔壁大婶过来了:“呦,真了不起,得了100分啊。”妈妈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你先进去做作业吧。”继而又转身对大婶说:“还好,挺懂事的。”我在门里听着,心里乐开了花。此时,门里是满心欢喜,门外是自豪安慰。【现在】“女儿,你们寝室里暖不暖和,衣服带得够吗?”“够了,够了。”我假装嗔道。“那你在那边吃得饱吗?要不要给你带点什么东西?”“不用了,我能照顾好自己。”我走进房间,掩上房门,心想:“这世上还有谁会这么关心我,我平时真不该顶撞她。”此时,门里是内疚感动,门外是关怀备至。门里门外总在变,门里门外,不变的是妈妈的爱。
全文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在初读文章之时,笔者就被文中流露出的真情深深打动了。母爱在文章里就是门里门外母女的朴素对话,而涌动其中的却是满满的爱。在教室里读了这个学生的作文之后,许多学生都说这样的事情在他们自己家里也常有发生,正因为这个“常”字,就将它忽略了,那么每次写到与“爱”有关的话题时就觉得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又要完成作文任务就不得不用一些瞎编的事例来拼凑。
可见,只有教会学生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才会有这种真情的流露,而作文使这种真情找到了宣泄的途径,这时,作文就成为情感宣泄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任务,这样的作文想不打动人也难。
三、让学生学会思维
写作过程就是要学生把思维活动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表情达意的外部语言的过程。思维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作文指导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能开启记忆的大门,把积累储存的材料依照题旨的意义诱发出来,开掘材料的内蕴,运思成章。它能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的容量,加深立意的深度,寻求最佳的表现方法,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有效引导,脱俗生新
作文的立意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生活现象,重视教给学生用健康的心态,认识、思考、判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反对假话、空话、套话。例如有个学生在写“那时,我很—”这样一个半命题作文时,他在画横线处填上“很高兴”这个词,他为什么很高兴?因为过年时,他外公、外婆、爷爷、舅舅、阿姨、叔叔们给了他很多礼物,并且给了几千元的压岁钱。当然,这样的文章立意算不上健康高尚,格调也平庸。后来经过引导,他把作文立意重新确立,增添了以下情节:爷爷像他这么大时,过年时,能吃一顿像样的年夜饭,就算是最好的压岁钱啦。爸爸小时候,外公、爷爷等长辈能给五角、一元的压岁钱,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通过比较,自然歌颂了改革开放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的文章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在立意上取得了突破。可见,貌似平凡的材料,也能提炼出意味深长的立意,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确立一个有内涵的立意,力求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有个性的文章。
(二)激发想象,促进创造
作者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题,写出新意。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的确如此,对作文而言,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写作。因为中学生写作文,并不是简单地把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通过书面语言重现出来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作者在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以表象形式储存起来,进行再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相反,会写文章的人,往往想象活跃,浮想联翩,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很多与之有关的人、事、物。例如引导学生回到古代,以今天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古代问题。让学生说说他若是陶渊明会选择退隐山林当一名隐士,还是留在官场?并写一篇《陶渊明别传》。假设自己是岳飞的部下,怎样协助元帅完成“收复旧山河”的大业?一些学生认为愚公“确愚”,移山不仅破坏生态平衡了,而且是一种蛮干,吃力不讨好,我便让学生写《假如我是愚公》。这种想象让学生跨越时间,接近与古人距离,又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瞭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三)拉网收搜,出奇制胜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是,看待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发现,那么作文也应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色彩斑斓的生活,作文就应该多角度的展现这种美。如古人在写“春”的诗句中,可以写看到的春:“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写听到的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可以写闻到的春:“踏花归来马蹄香”;也可以写触摸到的春:“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写,既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生活中丰富的美,又能给人以别开生面的印象,使读者耳目一新。
总之,训练中要尽量做到多方启发,全面诱导,引发思路的多维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移步换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生活,使思考问题的思路尽可能向外扩散,在积极健康立意的基础上,力求新颖、深刻、独特。
四、让学生学会表达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也是一切文章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锤炼加工,使语言表达充满美感,做到既能真切地表情达意,又能情韵深厚,达到“化平庸为神奇”的效果,这样的作文才会更充实、更丰满、更立体、更具文采,更有个性。比如细节描写,教师不妨指导学生进行“添枝加叶法”,即让学生恰当合理地添加“定、状、补”补充修饰主干句,让语句放出光彩。例:“我曾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的身影,倍感失意。”若添上枝叶,则变为“我曾在这秋水之畔终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倍感失意,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一经枝叶的修饰,一种孤寂生活和郁郁不得志的哀怨和闲愁,就呼之欲出。当然描写如化妆,有淡妆也有浓妆,这需依表达而定。该勾勒的,一笔带过,寥寥几笔即可;该细腻的,则精雕细刻,通过细微逼真的刻画把对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或许正是你那不经意的一个动词,一个动作细节描写而使本来混沌不清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习作中心豁然开朗。有位学生在他的习作《傻姐姐》中,写了他的姐姐时时想着别人的优秀品质。当在街上父母给我们分别买了一个包子时,嘴馋的我在吃完后还想吃,但却不敢说。这时,姐姐看在眼里,她“偷偷地把她的包子塞给我”。这个“塞”就韵味十足,它以足够的力度表现了姐姐为我着想的品质。她知道我想吃,而且还想到我不想太张扬,所以做了一个低调的动作,不易使别人发现。这样一个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教师如能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尝试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靓起来。
总之,教师要在“自主”“真实”“创新”的氛围中让学生挥洒自己的情思,跌宕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才华,尽显独特的个性魅力。
参考文献
[1]杜益华.浅析观察角度和立意角度[J].中学语文,2011(9).
[2]雷萍.个性化写作源于感受性观察[J].新课程,2013(5).
[3]罗诗孟.加强思维训练 激发写作个性[J].教育艺术,2013(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