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旺
【摘要】课文范读是新课教学的前奏,课前的朗读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教学中课文范读是一堂生动语文课成功的必要。因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做好课前范读的准备工作。多年的教学中,本人总结了一些范读准备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文;范读;准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范读课文时,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熟悉课文,再加上自己主观臆造,语气之抑扬顿挫,就足以使人受到感染、教育和启迪。
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即读者明晰的思想、饱满的激情都是来自课文的本身。没有对课文的理解和深切感受,想取得朗读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因而,范读课文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范读之前,是朗读者设计声音技巧,表达思想感情,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应该认为,朗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准备工作,就像文学艺术家在深入体验生活一样。因此,范读的准备工作应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目的。
目的是从对课文的综合分析、理解、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作者写作是通过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凝聚起来的。因此,范读课文必须从推敲词句、理解段落、分析人物事物入手,深刻体味散发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不能完全等于朗读者的朗诵目的。作者为什么“写”,朗诵者为什么“诵”,这之间必然会因对象、环境、甚至时代的制约而有所不同。因而,范读课文的任务,第一是不歪曲作者的意图;第二是鲜明而有力地向听者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站在作者立场上,充当作者代言人的朗诵者,是决不能范读好课文的。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所作,写的是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无疑是为了表现正直善良、豪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但在文中鲁迅先生也重点写到了他当时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其中两个原因都写出了日本一些歧视中华民族、侮没中华民族的陋行。作为国人肯定不会弃之而后快,就像鲁迅先生一样。现代的日本还有些人蔑视日军侵华暴行,还为侵略中国的罪行辩解,伤害中日友好感情。然而,历史变迁了,时代不同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今天中日关系还是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毕竟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教师在范读这篇课文时,显然不能仅停留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仇恨和雪耻,而应正视历史,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发奋图强,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更应有这种感知和态度。
“内明于心”方能“外达于行”。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打开感情的闸门的时候。如果对要告诉学生什么思想,引发学生什么感情,要把学生带进什么情境等自己还有些“昏昏”,那么怎么会使学生“昭昭”!范读课文目的不明者,无疑是一个糊涂的宣传家。
第二,把握重点。
重点是体现目的的,没有重点就没有目的。一篇作品有重点段落,一句话有重点词句。这正如一棵绿树的枝叶,不可能是相同的高低长短一样。范读课文前必须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在明确的前提下,仔细揣摩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句。因为这些重点段落、句子、词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核心,是体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只有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朗诵技巧的设计,才会是适当得体的,才会在非常精彩之处重锤重敲、缺少光泽的地方轻轻淡化,才会在有情之处抓住不放、苍白的地方一带而过。那种不经修剪的自我陶醉式的朗读,常常是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从头到尾,或是一样快慢,一样高低,或是莫名其妙的忽快忽慢、忽高忽低的朗读是达不到范读的预期效果的。
高尔基的《海燕》是预报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号召人民起来迎接革命的战斗性很强的散文诗。诗中满怀热情地歌颂了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全诗共分三个层次: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迫近了,暴风雨就要来了。作者的感情通过这三个层次推进,最后达到顶峰。因此,范读这首诗,就要以最后一个层次为重点。并把感情凝聚在“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样的诗句上,以表达革命者为呼唤革命暴风雨到来不可遏止的激情。然而,有的人读这首诗,平均用力,一上来就定在最高音上,急速推进,听似慷慨激昂,实是声嘶力竭地叫喊。不但表达不出真情,而且也谈不上声音的美感,究其原因,重要之点在于读之前没有把握作品重点所致。
第三,展开想象。
范读前的理解是重要的,但仅有理性认识还是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深切的感受。即进行感性的体验。感受就是使作品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作者所叙写的人和事、情和景如同自己亲身经历一样,这就是说,范读课文前要有内心视象,朗读者自己眼里有了解,清楚地“看见”,他要传达给听众的那些形象。有的人范读课文,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原因之一就是范读课文前没有具体感受,缺乏丰富的想象。
朱自清的散文《绿》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这篇文章是惊诧、赞叹、喜爱大自然之美。作者的感情是在叙写中透露出来的。作者描绘“走到山边”抬头看,“坐在亭边”低头看,描写了哗哗的水声,浮云流动,岩面,草丛油绿,瀑布的冲、扯、击、乱溅,水花纷纷落着,随风飘散等等。这些都会是人们曾经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借助联想,就可以把作者的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生动形象。范读这篇课文,教师通过想象,先有生动具体的感受,使自己完完全全融进绿的美景之中,那么就有使听者动容动情的基础。
由上可见,范读课文之前的准备工作,实为朗读好课文不可缺少的功夫。
参考文献
[1]齐国龙.语文课堂教学促动方法探究[J].福建教育,2012(15).
[2]叶本干.大自然的诗化哲学[J].福建教育,2012(37).
[3]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