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赵舒怡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辽宁 沈阳 110000)
关于素质拓展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李丹赵舒怡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辽宁 沈阳110000)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被投入到高校教学之中。本文主要分析了素质拓展训练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实践情况与几点思考,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
一、关于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目标是希望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急性科学性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1]。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最初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针对性的项目,充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和作用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眼睛接收的画面信息可以记住10%,耳朵接收的声音信息可以记住20%,但是亲身体验的信息可以被记住80%。素质拓展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亲身体验同时加以反思总结,已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劳动技能[2],下面将进行详细阐述。
(一)大学生个人素质分类及素质拓展训练对其影响和作用。
如果将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分类,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三方面。素质拓展在学生各项素质训练中均有不俗的表现(见表1)。
表1 大学生个人素质分类及素质拓展训练可解决的项目统计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今在校大学生“90”后占据了学生群体的99%,这些孩子均在和平安逸的时代成长,多数为独生子女,缺乏苦难与挫折经验。步入社会后,激烈的竞争让他们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成为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在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项目中,同时对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也会有帮助(见表2)。
表2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介绍
由表2可见,拓展训练项目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在一个项目中对学生多种能力进行考核,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二)高校教师职责以及素质拓展训练对其影响和作用。
高校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基于课堂的灌输,注重结果忽视教育工程和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创新。
三、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在我校培养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在2013年开始筹办拓展训练活动,并于2013年10月举办第一期“彩虹风暴”户外拓展拓展训练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7期,参与受训人员达1600人,培训班级达19个,受到广大师生一直好评。
第一,其形式较为新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改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为课堂教学、单独说教等,是一个缺乏自主探究性、思维拓展性、灵活处理性的规范式程序,学生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带有抵触情绪。
第二,“彩虹风暴”拓展训练活动中项目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量身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于素质拓展训练在我校实践情况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拓展训练是实现学生素质培养、进行自我检测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将素质训练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目前素质拓展训练仍旧面临挑战,在高校推广素质拓展训练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队伍以及拓展基地建设。成功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需要专业的受训师以及功能健全的训练基地。在我院举办的拓展训练活动中,培训师为学生,这对其个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经过不断的磨合,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训练程序,但是专业性仍有待加强。其次是拓展基地。
(二)强化校企合作,与市场接轨。拓展训练活动在企业中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甚至用来作为面试场景,企业的拓展训练是根据企业文化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的走向。因此与企业接轨、与市场接轨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提升我校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也是有益的。
(三)建立安全系统,防止突发情况。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作为体验式培训,其项目需要学生自我突破、自我认知,在较为逼真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在项目设定上会有高难度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陈斯祁.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5):85-87.
[2]刘妍.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培育创新型人才[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69):34-35.
作者简介:李丹(198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保定,助教,学历:大学本科,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研究方向:学生目标管理。赵舒怡(199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昌黎县。助教,学历:硕士,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研究方向:学生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