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种不可忽视的隐性课程资源

2015-01-31 20:05:46郭书敏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隐性班级

郭书敏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建立在社会本位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即把人类已有的丰富知识文化遗产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且认为教师角色的工具性价值甚于教师角色的隐性价值,教师角色的个性、独特性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教育本身是一门智慧性的学问、隐性的学问和非功效性的学问,它的能量不在于能够解决什么教育问题,而在于如何去看待教育的对象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教育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它的精髓在于‘启迪’,在于‘如何看’,而不在于具体的‘操作’与‘步骤’”。[1]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有潜力、待发展、具有多姿多彩生命性活动的学生。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灌输式而更应该是一种熏染性的活动。

一、教师作为一种不可忽视隐性课程资源的命题论证

之所以说教师是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并不是认为教师就是一种简单的课程,要抹杀教师的生命性与独特性,而是因为教师与隐性课程具有诸多相似、相通之处。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或方式与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和途径是一致的。从表现形式上来看,隐性课程具有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三种表现形式。而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也包括这几个方面,即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生动的、可触可感的生动形象,也是班级以及课堂的制度管理者,更是各种情感的传递者以及感染者。

(一)就物质性而言

“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的各种建筑物、文化设施、总体布局、教室环境等有形的物质,这些都是隐性课程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学生生活在学校之中必然会受到这些隐性资源的影响。而教师作为一个存在、生活于学生之间的生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肯定不会弱于学校里的任何一种客观实在。

回想初入学校之时,我们会对校园里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在我们头脑中留下最深印象的肯定是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教师形象。

(二)就制度性而言

“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的组织与领导形式、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活动及其他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各项规章制度等。制度对人的理念、态度以及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活在制度化社会与非制度化社会的人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定会有所差异的。但是一种制度真正对人产生影响,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由于制度本身,而是因为制度的推进者或者制定者等对这一制度的态度或者推进力度。教师作为学校的制度维护者以及学校制度的具体贯彻落实者,其对学校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贯彻落实的力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远比一项项冰冷的规章制度要深远得多。

(三)就情感性而言

“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的优良传统、心理环境、人际关系、榜样树立、先进激励、校内舆论和校风建设等。就如物质性和制度性一样,学校优良的教育传统等是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

就教师而言,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资源就是指教师的情感,即教师之爱,用宁虹的话来说,教师之“爱”就是“我热爱我的学生,我热爱我所教授的学科,我热爱这个以我所爱教我所爱的教师职业”。[2]教师对学生、对所教学科以及自己从事职业的爱,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不可忽视性的原因探析

(一)可触可感的生动形象

“教师作为儿童成长中‘重要他人’挥之不去,有着近乎魔法的力量。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与行为方式在儿童心灵深处生根发芽。”[3]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教师首先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并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化素养,更不是极佳的口才、娴熟的教学技能,而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外在形象,也就是教师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2.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各种外在形象、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而且年级越低这种向师性往往越明显。

3.根据注意理论,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无意注意要比有意注意简单得多,教师作为一个存在于学生之间的生动的形象,其对学生的吸引显然要甚于那些冰冷的建筑物、雕塑等。

(二)班级管理的责任主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职业的角色定位不仅包括教员,还包括课堂管理者、律师、法官等,之所以强调教师课堂管理者、律师以及法官等角色,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

1.教师对学生管理是为班级日常教学活动奠基,倘若一个教师连班级的正常秩序都维持不了,谈何正常的教育教学,谈何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学校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3.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无形地将学校的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显然甚于一项项冰冷的学校管理制度。

4.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能够感受到一些教师管理的理念以及民主、集体等观念。这些隐性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学情感的不可缺失性

1.教学情感的悠久历史

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思想中就蕴含着对教学情感的独特阐述。“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教师要关爱所有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区别对待;‘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也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获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与爱戴,才能够使学生愿意接受自己所传授的道理和知识,等等。传统的注重教师情感培育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得到了发扬与传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实践,以及李镇西‘爱心教育’等,都阐释了教师的爱心、责任、关怀、信任等情感在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4]

众多教育思想家、一线教师对教学情感孜孜不倦的追求与践行,也深刻地印证了“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5]

2.教学情感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因为,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其教学投入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情感越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教学投入也相对越多,反之越少。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感染。因此,不论是教学情感还是因为教学情感变化带来的教学行为的改变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学情感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王崧舟老师曾在他的文章《幸福在哪里》中指出:“教师职业同样充满相对性。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幸福就有痛苦。”[6]教师饱含教学情感能使教师在面对阴影、挫折、痛苦的时候仍然不抱怨、不气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仍然深爱着自己的学生、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以及这个以其所爱教其所爱的教师职业。反之,则会满腹牢骚,消极应付或者临阵逃脱。

此外,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教师往往是那些对学生以及教师职业有着深厚情感的教师,他们情感饱满、对教育充满热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情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这一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培育

教师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不论是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还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发自身所具有的隐性课程资源呢,或者说,我们如何把教师自身所具备的隐性资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呢?

(一)重塑教师形象

之所以说重塑教师形象,并不是因为原有的教师形象存在什么不妥之处,这里所指的重塑教师形象也并不是要将教师角色进行翻天覆地的改变,只是要将教师形象的塑造加入学生的理解与期望。

1.呈现教师形象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试想一下,在其他方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是愿意跟着一个穿着得体的人学习还是跟着一个穿着另类的人学习。

这里所指的呈现教师形象,并不是呈现传统观念、社会大众或者是教师自身对教师形象的认识,而要呈现的是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理解与期待,所以,要把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理解与期待先呈现在教师的面前。

因此要想使教师形象这一隐性资源得到开发,首先必须使教师的形象得以呈现。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私下交流等方式,通过询问“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希望老师怎样着装打扮”“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让你最为欣赏”等问题,来呈现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得以具体化,也使得教师形象的调整具有方向性。

2.调整原有的教师形象

教师根据对自己班级学生的调查,得出自己班级学生理解或者期望的教师形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理解与期待,对照自己此时此刻呈现的教师角色,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对自身的形象进行一些调整。

3.生成新的教师形象

教师在综合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理解与期待以及教师原来呈现的教师形象之后,对教师形象进行一些调整,建构与生成既符合学生理解与期待的,又具有个性的且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教师形象。

(二)深化班级制度管理

教师的管理者角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日常管理,因此要发掘自身制度管理方面的隐性价值就应该深化班级制度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采取民主协商的形式来制定班级日常管理制度

教师(主要是指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班会课的途径,通过与学生民主协商的方式来制定班规。班规不必死板,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如根据学生的生物钟习惯,在不违背学校日常管理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做一些调整等。

2.对班规进行宣传与讲解

在班级的日常规约形成以后,班主任教师应该对班级规约进行一定的讲解与宣传,这一点在幼儿园以及小学是特别需要的,进行讲解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班规具体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贯彻班规的可能性。

3.督促行为,养成习惯

班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而制定的。因此班规制定后,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按照协定好的班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奖励与惩罚的手段来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涵泳教学情感

教师教学情感的投入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情感越高,教师越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反之,个体在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越少,从工作中获得的积极体验也会越少。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教学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增加情感类教育课程,减少教学技能类课程

在工具理性的渗透和控制下,人类的知识、经验、生活等都被打上符码化和高效率的烙印。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追求在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作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仅包括本体性知识还包括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这三种知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缺一不可。

现实的教学中,迫于各种考试以及升学压力,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往往更加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很少关注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情感的培养。在每年的教师培训中,往往还是停留在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管好学生。这对于那些新入职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且他们也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对于那些专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教师,甚至已经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烂熟于心的教师,这些技能性的课程对他们来说除了加深倦怠感,收效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笔者认为“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所注重的不应该是一招一式,不应该是教学的技能、教学的模式,而主要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念、教育的境界、教育的追求,是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存在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点金术’”。[7]

2.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乔布斯有句名言:“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乔布斯这句话深刻地印证了职业认同感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讲,职业认同感越高,个体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工作中获得的积极体验也越多,反之,职业认同感越低,个体在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越少,从工作中获得的积极体验也会减少。个体的职业认同感与其职业价值定位紧密相关。如何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增加教师待遇,对教师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

(2)在教师培训中,应加强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对教师职业本身的认识或者通过对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对比,使教师产生对教师职业的新认识,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认同感。

3.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提升教师教学情感

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教师提升教学情感的土壤。离开了日常的教育活动,教师教学情感的提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之所以说日常的教育活动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情感,是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些本来不是心怀教育理想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了教师队伍,虽然初始他们可能对教师这一职业不是十分的认同,但是通过经年累月的教育活动以及与学生的交往,其中有些教师还是会慢慢地爱上这份职业带给他们的“痛”与“快”。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己身在其中的丰富的资源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情感。

总之,在把教师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来对待之时,就意味着对教师角色价值的认识由外在的社会价值转向对教师角色本身内在价值的认同,教师不再仅仅是应付外在的、社会赋予的对教师角色的要求,而是对自己角色有了重新地理解。教师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会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角色价值的开发,从而使教师形象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

[1]刘燕楠.知识与价值:“教育学”学科性质的重新定位——对“教育学”虚假命题的批判[J].教育探索,2013(9):1-3.

[2][4]马多秀.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37-40.

[3]柳夕浪.小学教育给人们留下了什么[J].基础教育课程,2013(10):73-76.

[5]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2.

[6]王崧舟.幸福在哪里[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7).

[7]马朝阳,肖川.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13(10):61-62.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隐性班级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