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东
(宝应县实验小学,江苏 宝应 225800)
神话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范本之一。神话文本教学是文化的传承,是精神的塑造,也是思维方式的濡染。本文重在阐述神话教学的重点,即教学法的创新,使学生感悟深切的神话教育意义。
神话,英文“myth”,来自希腊语中的“mythos”,意即“言说”“故事”或“传说”等。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积淀,它“从构成诗歌灵魂的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的无穷的类比中发掘出来,又倾注到那些对我们仍未丧失其永不凋谢的生命力和美的半神半人故事中,它是精美的艺术杰作”。[1]
对神话的阐释很多,被广泛接纳的是社会学解释,即神话是远古初民对周围世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艺术的方式,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鲁迅先生曾说:“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之所能以上,则自然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2]日本学者大林太良在《神话学入门》中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关于神话的定义。”[3]不同解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神话的某一方面特征。对于小学教材,本文尝试将神话释义为:神话是先民与世界对话的结果,先民用神话解释客观世界,解释自我,处理与自然、与他人、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结合上述对神话的种种定义,作为小学教材的神话文本要特别关注以下特征:
1.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隐喻是神话的基础。神话隐喻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一方面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情感的;另一方面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神话是神奇的,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器具,还有心中的神奇感觉。”[4]神话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和想象,故事情节生动离奇,夸张大胆;人物形象丰富奇特,有以人为基础的增减变形,有人兽结合体,还有动物的人化,大多神话英雄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是人性的极致。
3.“神话多以口头形式存在,经过长期的发酵、增补和交互影响而形成”[5],在口耳相传过程中,神话故事会产生变异,同一个神话会出现多个版本,但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使神话故事呈现出类型化特征。神话母题研究成果表明,虽然相隔甚远但神话会出现类型化的主题、类型化的人物,比如“天地从哪里来”,虽然主神的名称不同,中国是盘古,伊朗是马兹达,罗马是密特拉,印度是大梵天,但它们不仅有相同的开辟、创造、奉献的主题,而且关于宇宙之初的形象也极其相似,分别是鸡蛋、鸟蛋、石蛋、金蛋,这与先民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交流融合息息相关。此外,神话还呈现情节类型化特征,比如英雄神话,结构几乎是一致的,神话大师坎贝尔将其结构概括为“英雄的旅程”:“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他在那儿跟各种奇幻的力量相遇,并且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然后英雄从神秘的冒险归来,带回来能够造福他的同类的力量。”[6]
翻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到六年级都安排了神话篇目,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神话类文本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媒介,从二年级起即被安排进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比如《沉香救母》《哪吒闹海》的主角是孩子,更容易获得低年级学生的角色认同,产生共鸣。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自身、自然、社会有迫切的认知需要,教材精心选编了神话篇目《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关于东西方宇宙起源、人类文明起源的,到五六年级编进民间故事,逐步过渡到神人的普通生活,都颇具代表性。
2.所选篇目英雄神话居多,英雄超人的力量和压倒一切邪恶的正气可以给儿童一种依赖感、安全感,英雄的品格正是儿童对真的执着,神性之思正好契合儿童的思维。
3.从具体内容看,低年级选编的神话情节、结构简单,脉络清晰,人物单一;而中高年级所选神话情节、结构复杂性在提升,人物关系不再单纯,主题也更加多元。
4.二、三年级以单篇形式出现,甚至将《沉香救母》拆成了两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四年级在同一个单元安排了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有意识地进行文体归类,可以进行神话微课程阅读拓展。到了五、六年级安排了民间传说以及文学神话,可以拓展的内容和主题更加丰富多元。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神话,分析其“本体性教学内容”[7],大致包括:生字新词、夸张的语言、神奇的人物形象、离奇的故事情节、特殊的表达方法等。以《开天辟地》为例,大致有: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神话中虚指的用法和表达效果;了解对仗的句式及表达效果;揣摩文中刻画人物动作的词语,体会人物特点,感悟盘古的形象,学习盘古开辟、创造、奉献的精神;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感受神话虚化、夸张的语言风格和神奇大胆的想象;学习以诗意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方法。在这些教学内容当中,有的是语文学科普遍性内容,比如生字新词、有特点的词句、修辞运用等,并不是神话教学所特有的,因此不是神话类文本的核心教学内容。
神话文本具有“核心教学价值”[8]的内容应体现神话“这一类”文体独有的特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属于教材中的“定篇”,核心教学内容既包含其深刻影响人类的思想内涵,又包含其独特的体式特征。结合上述对神话作为教材文本的特征的分析,还以《开天辟地》为例,如果是低年级,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和了解夸张虚指的运用,以及从整体上把握神奇的故事情节,感悟盘古形象,简单讲述故事,学习盘古开辟、创造、奉献的精神;如果是中年级,重点应关注对仗句式的表达效果和运用,体会奇特大胆的想象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结构完整地复述故事,学习盘古开辟、创造、奉献的精神;如果是高年级,重点是感受神话虚化、夸张的语言风格,学习以诗意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方法,深刻领悟英雄形象,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学习盘古开辟、创造、奉献的精神。
以上所有年段教学内容均包含“复述故事”一项,复述故事既是各年段神话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也是主要学习策略。教材每一篇神话课后都有“讲故事”“复述故事”的要求,但每个年段复述应有所区别:低年级课标只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中年级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高年级则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9]
表1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篇目分布表
再进一步分析神话故事人文思想教育这一核心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指:
1.在故事情境中重寻精神家园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神话成了迷信、愚昧,远离了现代人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上失去了原初的尊重和关怀。教育肩负着对心灵“唤醒”的使命,通过神话教学,可以引领人重返精神家园。神话故事里初民对宇宙、对自然的畏惧和虔敬,为现代人重新认识自然、审视生活带来启示,为归航重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增加了智慧。当代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说:“神话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让人安居于他们所住的土地,让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圣所。这样,你就可以让自己的本性和自然的雄浑本性相契在一起。这是人对自己最必要和最基本的适应。”[10]
2.在故事情境中传承民族精神
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诠释着真善美的主题,传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当代知名学者何新认为:“(神话时代)实际就是华夏民族肇始和文明滥觞时期的英雄时代。女娲是补天的英雄。伏羲、神农、黄帝、炎帝,或创世纪,或创文明,或拓大荒,或开民智,或奋身为天下先,或舍身为天下法。鲧与大禹父死子继,以身济世,拯黎民于水火,蚩尤共工九死不悔,虽失败而壮志不屈,天地为之崩陷。夸父逐日,体现了对于神灵的藐视。而精卫填海,则表现了对宿命的不驯。”[11]阅读神话,就是要让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这些民族传统精神重新被唤醒,得到继承。
3.在故事情境中进行哲学启蒙
神话是先民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初民基于某种经验和依据的想象,黑格尔曾说:“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生活在诗的气氛里,所以他们不用抽象演绎的方式,而用凭想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把他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变成认识的对象。”[12]先民这种与世界的对话富有想象力和诗性智慧,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这和儿童思维有相通之处,神和儿童都喜欢用整体、直觉、想象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阅读神话,讲述神话,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获得这种哲学思维的启蒙。
从神话“这一类”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出发,围绕核心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应该以讲述故事为主要方式,可分为以下板块实施:
1.设置情景,引发天问
对于原始初民来说,神话是真实的,又是故事与艺术的,儿童心目中的神话亦如此。教学伊始要创设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身临其境地进入故事中,可播放舒缓的音乐,关闭灯光,闭起眼睛,乘坐“时光隧道”“穿越”到初民时期进行“天问”。导语可设计为:“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清朗的夜晚,我和奶奶坐在院子里乘凉,望着满天眨着眼睛的星星,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天是从哪里来的?地是从哪里来的?奶奶搂着我,喃喃地说,很久很久以前……”这样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听老师讲述故事,并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产生移情体验。
2.梳理结构,把握情节
初读阶段除学习常规的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之外,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结构,为讲述故事做铺垫。因为神话故事结构相似,这样的梳理也有利于学生学会提炼故事发展线索,训练概括能力,并在拓展阅读中实践运用。梳理故事情节结构可借助一些阅读策略工具,直观形象地呈现,比如词语组块,以及情节流程图、情节曲线图、鱼骨图、树形图等概念图的形式。
(1)二、三年级可以采用内容丰富一些的词语组块和情节流程图形式。比如画出《沉香救母》情节流程图:
救母心切→拜师学艺→仙人送斧→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母子团聚
流程图揭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勾勒了故事发展的主要过程,同时给出几个关键词,为简单复述故事提供了拐杖。
再比如《哪吒闹海》可以列出词语组块:
组块一: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嗷嗷直叫、举枪便刺、胡作非为
组块二:机灵、躲过、取下、扔去、抖出、喷出、裹住
组块一描写龙王、龙太子,组块二描写哪吒,直接读两组词语即可深刻感受善恶的形象,为讲述时调动情绪进入角色做了酝酿。两组词语也能呈现故事发展的主要环节,作为讲述的凭借,直接运用两组词语,会使语言更丰富,故事更生动。
(2)四、五、六年级可以采用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概念图形式,比如《三打白骨精》可以绘制情节曲线图(参见图1)。用一波三折的情节曲线表现故事的发展波折,讲述者、听众的心情也会随之波动。
图1 《三打白骨精》情节曲线图
3.讲述故事,聚焦神奇
神话源于初民的日常生活,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口语讲述是故事产生的缘由,也是无论低中高年级的主要教学策略。讲述神话其实就是讲述儿童主体本身的故事,就是借助初民的思维方式点燃儿童的思维,用神话人物的内心印证儿童自己的内心活动,用主人公的经历来描摹儿童自己的精神生活。低年级讲述可以借助初读阶段梳理出的直观图示,简单复述主要情节;中高年级复述故事宜逐步提出添枝加叶的要求,即在原有故事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想象,让人物说起来、动起来、想起来,变得栩栩如生,让故事变得立体丰满,如果能改编成课本剧演起来,更易产生切身体验。
故事讲述过程中,情节的高潮是情感的顶点,必然要停留着力,绘声绘色地讲出情绪,讲出人物形象。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成为故事的书写者,随着情节发展跟着人物共同呼吸,用身体(肢体、心灵、感官)书写语言,让故事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从而达到语言和身体在语境中的和谐。在这样一种模拟的情境中,学生会忘我地存在,这样的故事讲述也是敞开心扉借助语言与听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的过程。那些充满梦幻色彩的文字,神奇的英雄人物形象,奇妙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在神话世界里与儿童相遇,产生共鸣,种植在儿童心里,成为儿童的一个部分。
讲述是贯穿神话教学整个过程的最重要的形式,活动面要广,形式要多样,如个别讲述、小组合作讲述、舞台表演讲述等,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成为故事的书写者。
4.创编故事,实践表达
每一个神话故事中都有情节留白,这些留白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行言语实践的好素材,可以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想象补白、续编、扩编等表达练习,在训练的同时可以关注语言的形式,用词的恰当,构段的巧妙,提升言语水平。如《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还有许多没有写出,《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普罗米修斯遭受风吹雨淋的情节一笔带过,《嫦娥奔月》中奸诈的逢蒙如何威逼、善良的嫦娥如何周旋,不够详细,嫦娥奔月以后的故事还没结束……进行创编的言语表达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更深入地走进故事,与文本对话,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期待与创作欲望。
5.拓展阅读,构建课程
何新提出,“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音、文字所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深入地掌握了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13]神话类文本通过前几个板块教学基本可以实现前两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是中高年级神话教学需要努力朝向的。因为古代神话的特殊性,要读出它们的文化隐义,不能仅仅依靠文本,只有设计微课程进行拓展阅读,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之后,才能进一步对神话在文化隐义层面做出较深刻的体悟。何新还提出:“对古神话的研究,绝不仅仅是一种纯文学性的研究。这乃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最深层结构的研究——对一种文化之根的挖掘和求索。”[14]古代神话隐喻着初民对世界的认知,凝聚着民族精神之魂,构建神话微课程进行拓展阅读,对学生重寻心灵的安放之所,深刻体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希腊神话有完整的书籍流传,神谱完整,人物关系清晰,可以借助推进整本书阅读促进微课程实施。中国神话是零乱的,中国神话微课程可以先简单梳理神谱,按照神谱递进学习。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魏智渊老师设计了一个中国神话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第一编:创世神话。比如盘古的故事、女娲的故事、伏羲的故事等。
第二编:诸神神话。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
第三编:人类发明者故事。比如炎帝的故事、黄帝的故事、嫘祖养蚕、仓颉造字等。
第四编:英雄故事。比如尧的故事、舜的故事、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
第五编:传说时代。比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沉香救母等。
中国神话微课程实施还可以链接民俗,很多民俗的源头来自于神话,神话与民俗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无论是万物有灵的幼稚,或是死而复生的荒诞;无论是对神灵主宰的敬畏,还是对英雄救世的颂扬;无论是对自然万物的人化,还是对人类自身的物化,神话故事都体现了初民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教育是关照人精神生活的事业,要引领人走向理想的生活,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行为的指引,追求的鼓舞与意志的砥砺,神话正具有这种教育意义。神话也是文学的起源,它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民族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神话类文本教学要遵循神话的文体特征,并努力通过微课程设计,通过系统阅读,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3]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M].林相泰,贾福永,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4]吴妍.神话叙事 [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18.
[5]袁学敏.对中国希腊创世纪神话产生的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7-93.
[6][10]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张承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7]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3(1).
[8]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27-2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13][14]何新.何新国学经典新解系列·诸神的起源[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12]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