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
摘 要: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在阐明小学自主学习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实现策略,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提高对策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1.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
所谓小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积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老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引下,通过动手操作、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还是一种活动过程,都离不开自主学习者的素质、学习环境等一些外部因素。本节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探讨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首先,内部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通过内外因起作用,内因是主要方面。第一,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种能力判断,它的强弱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目标,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归因。归因是学习个体对自身成功或者失败所作出的解释,通常情况下,学习者会把自身学习成效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易度四个方面。第三,学习目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进度、计划和策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第四,兴趣爱好。兴趣是一种自觉的认识倾向和动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激励、定向和推动作用。
其次,外部因素。第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学理论形成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就不同。第二,学习内容。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呈现非常重要,如果学习内容的呈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难易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就有利于自主学习。第三,同辈群体。在自主学习中,同伴的学习行为对个体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观察同学成功的作业,能够提高观察者的学习效能感,进而对自己产生一种鞭策,更有意愿去学习。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轉变观念,坚持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提前的预习和阅读,让学生找出问题,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得益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往往感到好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例如在《菜园里》一文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各种瓜果和蔬菜,在上课的时候创设一个聚会,问学生最喜爱的水果是什么?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记住水果、蔬菜的名字,明确文字的书写和发音,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互动合作,提高探究能力。
要形成一个系统、完善、全面的自主学习课堂氛围,还有一点是加强小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他们对问题探究的能力和意识,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比如在《扁鹊治病》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完这节课的感受。在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小组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并提出表扬,强化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4.强化教学评价,增强自信心。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技能,是自主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互相交织、互相重合、交叉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这样才能保证自主学习的公正性,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积极主动,构建自主课堂,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爱国.展示阅读教学模式的隐忧与对策——兼评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2]蒋有慧,罗来栋.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09).
[3]王景华,张伟忠.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J].当代教育科学,2004(02).
[4]刘儒德,邓利.小学生语文学习观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