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和“接受式”

2015-01-30 20:37孙启新
淄博师专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探究式探究课堂教学

孙启新

(山东省淄博市 淄川区第二中学,山东 淄博 255100)



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和“接受式”

孙启新

(山东省淄博市 淄川区第二中学,山东 淄博 255100)

当前,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住这些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才能事半功倍,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更积极的体现。

地理教学;探究式;接受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础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我们知道,当今时期是一个全媒体爆发的时代。学生们所接收的信息来源,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还有很多社交软件或各类媒体。那些高科技产品的声情并茂,已经把我们的课堂教学逼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落。我们的教师,到底如何操作并管理课堂,才能把我们的学生从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拖回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育系统自上而下把目光进一步聚焦在了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里,通过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结合个人教学工作实际,我们来探究一下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和“接受式”相关问题,希望能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带来些启发。

一、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

(一)什么是探究式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教育界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2]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这种方式对于改革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关于降水分布的内容,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看书、看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2.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学生们得到问题后,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分组—看书—看图—小组内发言,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得出结论,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最后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发言,统一大家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一个问题,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00毫米以下;第二个问题,大陆内部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表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地理教学中的探究策略

1.处理好“引”和“探”的关系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章乡村民居与环境一节。教师可引导同学了解并回忆以前的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观察现在的情况、探究将来可能是什么状况?同学们通过看报纸、图片,向长辈询问并了解过去的状况,以及自己的回忆。回答:过去是住草房、垃圾在村外乱放。现在住瓦房或小洋楼,垃圾由村里统一管理、处理。将来还能住别墅,垃圾进行无公害处理、制造成有机肥。

在这个实例中,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相得益彰,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一个更形象的感受。

2.教师要学会点拨

笔者认为,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他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点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他们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还有,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例如探讨澳大利亚东西海岸气候不同的原因,教师可以点拨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启发他们先提出某些假设。在这里,教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以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同学要善于寻求合作。经过探究,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笔者发现,经过一系列的点拨启发,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研究,多数同学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澳大利亚东海岸气候湿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暖流带来湿润的气流,使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多。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干燥主要受印度洋寒流的影响,寒流致使空气干燥降水少。

总之,“探究式”教学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要是大家共同探讨,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基本符合客观实际,教师就应该肯定。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对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智力的差异,我们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刀切”,唯“探究式”马首是瞻。

二、地理教学中的“接受式”

(一)什么是“接受式”

什么是接受式教学?接受式教学是指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教师或教材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3]接受式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地理教学中的“接受”优势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接受式”教学也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否则,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不可能雄霸我们的主要课堂教学方式这么多年。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 首先,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教师应细致清楚的讲解,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理解。例如讲解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的经线和经度划分东西半球,此节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是学生进入地理学学习的第一部分内容,他们对地球的知识了解较少,对东西两半球知识的了解也更少,更没有立体的概念。所以,在讲解东西两半球划分时采用“接受式”较好,能事半功倍。本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先讲解经线、经度,再通过看地球仪的经线,使学生逐渐明白了东西两半球。其次,接受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教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45分钟如果不能积极利用好,多数同学对知识理解不透,就会失去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再次,接受式教学对那些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教学硬件不齐备的学生和学校而言,也有很好的适用性。我校学生生源相对较差,学生中特殊家庭太多,家庭教育和管理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采用接受式相对较好。本人认为,只有在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后再采用“探究式”,效果才会更好。

第二,“探究式”更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味追求“探究”就会脱离一些学生的学习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对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在讲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分布”时适当讲讲洋流和大气环流比较好。这是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

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就充分体现了民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人有参与权和发言权,人人可尽情发言,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只要最后能达成共识,教师尽管当好裁判即可。其次以自愿、兴趣为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通过看书、上网、动手实验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形成比较准确的答案。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鲁迅先生所说的“只要是有营养,都一股脑儿吃下去的思想。”也就是说,只要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方法都可以选择使用,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的也渐渐增多。他们见到的事物、了解的知识多了,好奇心使得他们探究知识的机会也就变得更多。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让这些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加以点拨和肯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牢固。所以,对于这些见多识广的学生多采用“探究式”较好,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少数同学由于家庭情况或者个性特征等种种原因,沉默少语、不善合作,这样的学生采用“接受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有意义的接受有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道。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要探究,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以,“接受”与“探究”学习的取舍一定要掌握平衡。把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教好学生,并能提高他们的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王承绪(翻译).深圳: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志红)

At present, people further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main front of teaching, classroom.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and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is the main featur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style are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factors as teaching content, stuent’s level, and personality. Only if teachers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m in teaching, can they achieve better class results.

geographical teaching; inquiry; acceptance

2015-02-17

孙启新(1961-),男,山东淄博人,中学高级教师,淄博市淄川区第二中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G633.5

A

(2015)02-0018-03

猜你喜欢
探究式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