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态度下的疏远与切近
——试比较《形而上学导论》与《道德经》的精英意识

2015-01-30 20:37
淄博师专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导论道德经海德格尔

汤 凌

(同济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92)



超越态度下的疏远与切近
——试比较《形而上学导论》与《道德经》的精英意识

汤 凌

(同济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92)

《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经》都各自体现了一种哲学精英意识。海德格尔追求哲学的崇高,却又远离社会民众,希望远离现实政治,却又无法逃避政治潮流,甚至误入歧途。老子则既在自我价值上,强调了精神的超越和升华,又在政治实践领域,追求一种 “无为”哲学基础上,贴近普通民众的“自为”。归根到底,任何哲学都离不开精英,也离不开社会生活和普通民众。

海德格尔;老子;道德经;精英意识;形而上学导论

海德格尔与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在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和老子《道德经》①两部著作中都各自反映了一种精英意识: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属于精英,精英是超前于大众思想的创造者,所以精英的思想往往难以得到当时民众的理解和认同。他们为了追求哲学的纯粹,总是远离政治,但精英却又是时代更迭和民族命运的引导者;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对“礼乐”的超越,所以老子理想中的精英既不同于周代统治者,也不是社会上层。在老子思想中,精英的意义更多表现在对于民众的关怀和政治的关注上。海德格尔和老子不同的哲学态度,也影响到其对于现实政治的态度。

一、海德格尔的精英意识

西方的哲学精英意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哲学家是理智、智慧的化身,他将哲学家视作最高等级的公民,是理想国具有立法责任的绝对统治者。柏拉图之后相当多的哲学家都相信在哲学王国里存在精英。这种精英思想影响到后来如马基雅维利等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意大利出现了从现实主义出发、理解和阐释社会政治结构的思想,进而形成了“精英主义(Elitism)”政治理论,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顶峰。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的精英意识体现在:

(一)哲学本质的定义

在著作开头,海德格尔指出哲学在本质上所具有的超时间性:“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不能也不可去在当下找到直接反响……要是哲学变成了一种时尚,那就或者它不是真正的哲学,或者哲学被误解了,被按照与之无关的某种目的误用于日常需要。”②(P10)在海德格尔眼里,哲学就是哲学,它高高在上,对当下的一切不屑一顾。

(二)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看似是无用的东西,却拥有巨大的价值。“这种不承认日常生活中直接反响的东西,却能与民族历史的本真历程生发最内在的共振谐响……甚至可能是这种共振谐响的先声”②(P10);并且他认为哲学“非但不能被弄得合乎时宜,倒要把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②(P10),“一个民族就是在这种知并从这种知中,体会出它在历史的精神世界中的此在,并完成其此在。”②(P12)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人们开放“真知的途径和世界”。

(三)关于哲学家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从事真正的哲学。“所谓有知的人,只是指那种领会到他必须总是不断地学习,并且在这种领会的基础上,首先使自己进入那种能够不断地学习的境界的人。”②(P23)海德格尔引用尼采的话,说明哲学家“就是那种不断经历着,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怀疑,不断地希望,不断地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的人。”②(P14)

可见,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超越的世界,是对存在本身的追问,“哲学决不会使事情变得浅易,而只会使之愈加艰深。”②(P13)在他的眼里,真正的哲学是与社会时尚、日常秩序格格不入的世界。“虽然哲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影响,与现实秩序没有直接关联,也不直接面向普通大众,而且从来不能为历史和政治直接提供力量和机会,但是哲学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运和历史走向”[1]。

二、老子的精英意识

在《道德经》里,老子以“大丈夫”(三十八章③(P215))、“君子”(二十六章③(P176))、“上士”(四十一章③(P229))和部分“圣人”体现了一种超凡的精英意识,这种人格化的精英意识是老子思想系统的重要要素。许多学者对《道德经》所存在的这种“精英”已有论述,如陈鼓应认为,“体道之士”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少数“精英”,特点是既在思想上领悟了“道”的本质,又在行为上顺应了“道”的原则[2](P123,147);王淮认为,“唯修道之真人为能超拔于万物,独立于众生,其精神涵盖一切,而心灵则观照万物”[3](P87,189,68)。

老子所构建的“精英”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精神的超越性

十六章云:“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③(P1349)“根”即指 “道”,老子哲学追求的是一种接近“道”的境界,所以老子将“根”视作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就是老子理想中“精英”的境界。但是,能够合乎“道”的人却是相当少的。五十八章云:“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③(P284),说明人们“迷惑失道”己经很久,已难以使其复归于“道”。四十三章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③(P239),说明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与老子的主张不一致,因此能行“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的人太少了。

(二)有不合于群的疏离感

《道德经》中能明显感受到老子有一种“曲高和寡”之感。除上述的章节外,还有如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③(P339)这句话说明全天下 “莫能行”这种“道”的人很多,能顺应这种“道”的人却非常少。最明显是七十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③(P318),这里的“吾”,一般认为就是老子本人。这段话表现了老子既有不被众人所理解的孤独,又有因孤立而产生的悲凉;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了老子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对于自己见识远高于常人的肯定以及不合世俗的孤傲。

(三)具有民众立场的政治态度

对于《道德经》的民众立场,不少学者也早有论述:杜正胜认为,老子是“站在人民立场的思想家”[4](P77);王邦雄认为,老子政治哲学核心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5](P164);王蒙认为,老子“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比较是“反剥削、反压迫的同义语”[6](P305,180)。老子与儒家都具有民众立场。如徐复观所言,老子与儒家都是基于对人性的信赖,政治思想都是“以人民为主体的”[7](P355)。同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形成了以“君子”为标准的道德精英群体。但是不同于儒家以“礼”为次序的道德精英意识,老子的精英意识强调的是民众的“自为”,认为只有“任人自为”、特别是任“不善者”自为力才能最终“得善”[8]。老子所提出的精英意识具有一种辩证思想,他既不认同普通民众,又能站在民众立场上思考哲学,表现出远高于民众的独到见解和超俗境界。这正是老子理想中精英之所以为精英的关键性体现。

可见,在自我实现上,老子特别强调精神超越,以及由此升华所产生的个人价值;在政治领域上,老子特别强调在上者基于“无为”基础上、普通民众之“自为”意义——这是老子思想系统中均以“精英”为重要给合点的两条主线。[9]

三、老子与海德格尔精英意识的比较

(一)两人都追求精神的自足与超越

追求对外物的超越与自身精神的充实,是两人精英意识具有的特质。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者和存在,他们只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由此形成的主体性原则,造成主客体的对立和人与世界的疏离,最终导致技术统治世界,酿成西方社会危机。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对技术世界表达憎恶,悲叹人类精神的沦落,他说:“大地在精神上的沉沦已前进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各民族已处于丧失其最后的精神力量的危险之中。”②(P38)所以,他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其重大的社会主题就在于拯救现代世界,恢复真实的人性。

海德格尔与老子最大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深知,凭借任何被现成化了的观念绝不足以达到思想与人生的至极。”[10](P345)海德格尔引用尼采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哲学“就是在冰雪之间和高山之巅自由自在的生活。”②(P15)这些都与老子复归人之本真的观点一致性。追求生命自然的特性,充实生命自我的精神,实现顺应生命本真的生命样式,是两人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所指引的共同目标。

(二)对于民众的态度不同

如前所述,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是社会的精英,对于民众时尚和社会理解采取不屑的态度,这种不屑让他的哲学忽视民众意见、轻视民众感受,而逐渐将哲学束之高阁,他更愿意生活在象牙塔中研究哲学。老子虽然不认同普通民众和统治者,但是却以民众为立场,对现实政治表达批判。老子提出“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七十五章③(P330))可见,老子更关注有关民生疾苦的政治问题,因此相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老子民本的理念尤其突出。

(三)对于政治的态度不同

在前人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曾提到老子的精英意识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高亨认为,“老子之言皆为侯王而发”[11](P62);陈鼓应认为,老子“所关心的是……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12](P15);王博提出,“老子说话的对象从来就不是普通的庶民,而是拥有权力的天子或者侯王”[13],王中江提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不是‘小国寡民式’的政治设想,而是教导支配者如何最省心而又最有效地治理个庞大的国家。”[14]

而海德格尔对于政治采取的是不屑态度,将政治问题与哲学问题等同起来。他希望复兴德意志精神,克服现代西方社会危机,寄望于代表时代发展方向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精英”力挽狂澜,将处于美苏夹击之中的欧洲解救出来,甚至将不被民众理解、违背道德良知的政治“精英”视作真正的哲学家,他的这种立场及理想,恰恰被当时德国兴起的纳粹集权思想、以政治精英面貌出现的独裁者所利用。“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作品中,海德格尔确实把克服虚无主义的希望放在有创造性的精英所实行的某种领导权上。”[15](P166)其突出事件便是1933年海德格尔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他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也沿袭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并多次引用其《校长就职演说辞》的观点。正如张汝伦说的,“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海德格尔并无多少兴趣。他对政治亦知之甚少,却试图使其按自己的思路运行,他完全无视政治的独立性,企图把政治问题都还原为哲学问题。这样,时代的危机最终被归结为存在的天命,而哲学家也只有存在之思,而无政治和道德立场。他只要对存在作出回应,却无须对人世的苦难和不义作出回应。”[16]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是柏拉图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者,可是他并没有完全摆脱其中的文化精英意识。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他高扬精神的力量,反对技术时代的沉沦。而老子也代表了少数精英,认同普通民众的“自为”,能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发言,其实更代表了多数的弱势群众。海德格尔与老子的哲学都是一种超越性思想,都具有一种追求哲学崇高、超脱凡俗的精英意识,甚至某种程度上也将他们自己归入了各自理想的“精英”行列,但是两种哲学对于社会政治,之所以会出现前者不断疏远、甚至走向歧途,后者保持切近、有益社会的差别,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一个精英能否接纳民众视野,是否坚持民众立场。

注释:

①关于《道德经》作者,民国初年学者认为是战国末期的人所作,假托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冯友兰等人持此种看法;胡适等人则认为这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当今学界一般认为《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本文也采此观点。

②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任春雷,周育国.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的精英主义哲学立场 [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1).

[2]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王淮.老子探义[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4]杜正胜.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C].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

[5]王邦雄.老子的哲学[M].台北: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0:164

[6]王蒙.老子的帮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8]乔健.论老子思想中所内涵的“绝对性”因素[J].文史哲,2010,(4).

[9]乔健.论老子的“精英意识”[J].文史哲,2012,(5).

[10]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三联书店,1996:345.

[11]高亨.老子正诂[M].上海:开明书店,1943.

[12]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王博.权力的自我节制:对老子哲学的一种解读[J].哲学研究,2010,(6).

[14]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哲学研究,2010,(8).

[15]朱利安·扬.海德格尔哲学纳粹主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6]张汝伦.海德格尔:在哲学和政治之间[J].开放时代,1998,(6).

(责任编辑:黄加成)

IntroductiontoMetaphysicsandDaoDeJingboth embody a kind of philosophical elite consciousness. Heidegger pursues the sublime of philosophy, but is far away from the people; he wishes to keep away from the realistic politics, but is unable to escape the political trend, even falling into a wrong path. However, Laozi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nd sublimation in the self value, but also pursues the “self”, which is close to the ordinary people,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Inaction”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practice. In the end, any philosophy cannot do without the elite, the social life or the ordinary people.

Heidegger Martin; Laozi; Dao De Jing; elite consciousness;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2015-01-31

汤凌(1989-),男,湖南怀化人,同济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唐文学研究。

B502

A

(2015)02-0058-04

其他

猜你喜欢
导论道德经海德格尔
道德经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敬业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海德格尔的《建筑·居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