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万路华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有效性思考
江苏万路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外阅读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解决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课内外阅读有效的衔接。可是如何有的放矢让学生有趣味地“攻下”这天文数字般的阅读堡垒,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课上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方法,阅读课外读物,不失为一项切实有效的重要举措。
课内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然后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博览群书,让学生受益。得益课外是根本,关键还是要得法课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当我们带领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得弄清文章体裁,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教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习得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我首先注意到了这是一篇诗歌。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因此,我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其次是读准节奏和处理重音,最后是读出语气。学生在反复诵读后,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再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想象在秋天走进田野、小路旁、果园里的景象,体会拟人写法的神奇,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我们需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读一本书。如何使得课外阅读指导更为有效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得帮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目。比如,我们在学习了每一篇课文后,可以选择一本与教材同步的拓展阅读书,让学生更直接地运用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步阅读;再如,我们可以推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符合学生兴趣特点的书籍,比如一年级读《格林童话》,二年级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当然,我们在推荐书目时,还要充分考虑此文章是用来精读还是用来泛读,如果是精读,其内容必须是少而精,如果是泛读,其内容必须是广而博。
其次我们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问题。读书方法有很多,但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当我们深入了解一本书之前,我们需要看清书名,再看看编者对书的介绍、目录。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做做笔记,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等等。不管哪种方法,只为培养文学鉴赏水平,提高阅读能力服务的。
最后就是要重视阅读的评价。我们可以定期地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说读书报告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等等。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活动的结果,表彰优胜者,鼓励后进生,及时指出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美国作家艾德勒认为: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由此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只要学生养成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比如每天中午20分钟的阅读课,我都会和学生一起阅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现在我和我班的孩子在读《爱的教育》,我们边读边批注,每两周进行一次交流展示。这种师生共读的方式,拉近了师生彼此间的距离。放学后,我提倡在家中亲子共读,让家长陪同孩子阅读,可以共同读一本书,也可以各自读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地,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在家长的感染下,开始主动阅读了。这样的阅读,无疑实现了真正的阅读。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
总之,课内折射课外,课外延伸课内,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再用这些能力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在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才干,实现了我们阅读的最终目标,实现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性。我们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