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江
信用服务市场发展新趋势
王宁江
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6个月。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国个人征信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帷幕。
从国际市场情况看,评级、企业征信、个人征信泾渭分明。评级市场基本由美国的标准普尔(S&P)、穆迪(Moody's)、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等三家评级公司主导,虽然包括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提出,要促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多元化发展,并联合组建评级公司或结成评级联盟以实施抗衡,但从实际成效看,对三大评级公司主导格局影响不大。企业征信方面,美国邓白氏集团是毋庸置疑的巨无霸,数据库涵盖全球超过6200万家企业的信息,还有欧洲的格瑞顿公司(Graydon International)。个人征信方面,美国三家大的征信机构,由于它们有着类似的名字“Credit Bureau”,所以也称信用局,分别是美国人控股的环联公司(Trans Union)、艾可发(Equifax)和英国人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quifax)。这就是国际上信用服务市场的传统格局。
既然是传统格局,那未来的趋势会如何变化?这里有四个观点:一是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信用服务行业影响是颠覆性的;二是传统格局将可能被彻底打破;三是评级市场规模将逐步萎缩;四是中小信用服务机构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先看这次央行批复的8家机构中,芝麻、腾讯是互联网公司,BAT中仅差百度;深圳前海是中国平安投资的;拉卡拉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北京华道征信是IT+金融背景;中智诚是金融背景;至于鹏元和中诚信是国内信用服务行业的“老人”,这些机构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后台老板”都是掌握数据的优势或强势部门。
从国外看,征信市场直接受到大数据的冲击和影响,各征信机构正积极应对。据资料,有美国的环联和益百利公司通过收购互联网或数据分析公司,不断地网罗人才,推出基于数据挖掘的新产品,以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确实,互联网或大金融企业有掌握数据的天然优势,信用服务机构有业务沉淀和理解的优势,一旦两者融合交错,势必会形成新的发展业态。传统信用服务机构目前的转型,更多地把需求侧、把服务放到互联网上去,这恐怕还不够,只有彻头彻尾的“Online to Online”,把数据采集的根基也扎到互联网上,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为什么讲评级市场规模将萎缩?这得先看一下评级报告的服务意义,主要通过尽职调查,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然后通过必要的模型分析和专家经验,对未来出现违约的概率风险作出评判。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如果征信机构通过智能化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生成的征信产品能做到风险评判,能满足投资者对投资品价值的需求,那么评级报告的存在会变得可有可无。同样,互联网数据技术的发展,同时会对评级行业传统的评级方付费制度产生颠覆性影响。
由于互联网服务的全地域、全时空,中小征信公司的地位也变得极其尴尬,正如淘宝发展之后,对于线下小商贩、线下实体店的负面影响一样。目前,互联网征信公司的信息服务似乎正在解决如何便捷、便宜地获取信用报告的普遍化问题。中小征信公司的未来发展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变成小微征信公司,融入社区业态,解决最后一公里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服务,会是一条路径。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