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平
借力工业4.0打造工业强省2.0
兰建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新一轮工业革命领导权之争,比较热门的主角是德国、美国。德国主推工业4.0,抗衡美国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配权,打压中国制造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美国力推先进制造战略,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努力巩固其全球制造业领导权地位。作为全国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唯一“两化融合”试点省份、外贸出口大省,如何科学把握“工业4.0”内涵和实质,结合浙江制造业的实际,顺势而为,打造浙江工业2.0版本,是“十三五”期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工业4.0首先是工业,其次是4.0。从产业演进的历史去看,工业化是人类文明必然的经历,在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后,工业化的道路到底如何走?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重大战略。德国总结本国工业化的经验、借鉴美国、中国等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做法,先行提出“工业4.0”,力图寻找到德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机制。以制造业为傲的德国政府对“工业4.0”寄予厚望,将“工业4.0”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为此拨款2亿欧元。德总理默克尔表示,“工业4.0”是德国的一个里程碑——德国希望能够在传统制造业仍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鲁思沃认为,“德国曾被视为‘欧洲病人’,因为我们还在做硬件制造,但几次金融危机中德国稳健的经济增长证明了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德国是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仍然保持在GDP总量中20%以上份额的国家。据麦肯锡咨询的统计,2013年制造业为德国GDP的贡献率为23%、就业贡献率17%、出口贡献率72%。德国在欧元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流砥柱,得益于扎实的工业基础。工业4.0,首先是工业。
其实不但是德国,更多的欧美国家都注重“工业”对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作用。金融危机的警钟正重新唤起更多欧美国家对于工业的关注。欧盟希望增加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在2020年前,该比例从目前欧盟国家平均值的16%增加到20%;英国希望通过“再工业化”的新手段和新政策,增大工业、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打造高端制造业;美国则正在计划一场“工业复兴”,颁布了全美制造业创新机制,探索各种可能,试图回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上来。今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在底特律和芝加哥分别再建两所先进制造中心,期望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
当然,现代工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的概念了。关注工业,更关注“工业4.0”。要从工业的1.0、2.0、3.0时代进入工业4.0时代,必须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牢牢抓住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方面的的技术机会,让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从大规模、批量化、低成本逐步走向小规模、个性化、高附加值,从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逐步走向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让智慧制造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特征。当前从工厂内部的角度看,如何更好地实现产品的数据化、生产的柔性化、装备的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营销的网络化,势在必然。从工厂的外部角度看,如何推进厂联网工程,比如数据传输协议和衡量标准的标准化、强大的基础设施、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法律保障、人才储备等。工业化的新动力机制,关键在于这个“4.0”,这个“4.0”,按照中国产业政策的说法,就是两化的深度融合,在深度上做文章,实现智能制造。
面对扑面而来的工业4.0之风,浙江工业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2015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也是发达国家实施“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关键之年,国家也将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浙江是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走在前列”的省份,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一,工业生产要有自主控制的“大脑”。不能把“工业4.0”当“穆尔提-丙”药丸①波兰作家维特凯维奇的长篇小说《永不满足》,小说里的人只要吃一种名为“穆尔提—丙”的药丸,就会失去大脑对神经、身体的真实控制,只能感到安详和幸福,忘记现实世界的悲苦、空虚,在小说的最后,所有人都吃下了这种药丸,却都得了神经分裂症。服用,沉浸在智能生产的幸福之中,扔掉大数据、云平台、工业信息的控制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社会的“人、物”两维时代,进入“人、物和信息”的三维时代,信息物理系统将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物质生产力、信息生产力,能源、材料和信息三种资源高度融合,将使未来产业发生真正革命性的变革,对未来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要把“有芯、有灵”的产业,作为“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重要内容加以谋划。
第二,制造业要有强健的筋骨。内强筋骨,制造业不仅“吃草”,也要“喝奶”,避免血汗工厂的尴尬局面。“中国制造”是国际产业链中的“奶牛”,数量最多,得到的利润却最少,而国际消费者则享受了中国奶牛的廉价奉献,倒过头来批判中国是血汗工厂。苹果公司在“国际产业链”布局中,把低端制造业环节从美国转移出去,既通过市场垄断,高价出售产品,获取利润,又通过压低富士康、和硕联合等中国代工企业的工资成本获取利润。而富士康、和硕联合等中国代工企业则成了英国BBC报道的血汗工厂。启动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就是要内强筋骨。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智能设备和生产手段在未来必将广泛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浙江是全国的制造大省,但不是强省。如何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实践证明“机器换人”,是浙江制造强健筋骨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有畅通的血管。血管不通、百病丛生。标准就是“工业4.0”的血管。如果缺乏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在跨系统、跨平台时,就会导致应用无法集成,设备不能兼容,智能生产受阻。“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及其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政府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各产业协会、学会,要在工业4.0时代努力当好引领者、参谋者、支撑者的作用。要在“标准制造”向“制造标准”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
第四,要有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工业4.0最先不是德国政府提出来的,但是很快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产业政策性导向十分明确,政府首脑的推广也十分到位。政府对于新技术工艺的科学组织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方面政府必须“有为”。德国“工业4.0”战略十分重视产业创新、组织创新与现有制度相冲突的问题。“工业4.0”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复杂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技术创新。
第五,要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有了神经系统,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才能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人体才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产学研用联盟就是“工业4.0”神经系统,能够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德国“工业4.0”是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发起的,工作组成员也是由产学研用多方代表组成的。组建产学研用协调创新新机制,搭建产学研用新平台,培育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客队伍,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协调创新的根本是要实现从动脉血管到毛细血管的畅通。
借鉴工业4.0,打造浙江工业2.0,关键是发展“四新工业”(智慧新工业、绿色新工业、都市新工业和现代新工业),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浙江工业的增长潜力、发展动力与产业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贸易变革、技术革命中抢占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以科学发展观、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两富”总目标、“两美”总要求,学习“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2.0”新经验,坚持“工业强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浙江工业强省2.0”战略。以两个强区为主题,以“四个全面”为动力,推进四个深度融合、走四化道路、发展“四新”工业(智慧新工业、绿色新工业、都市新工业和现代新工业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持续推进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跨越发展。
一是工业强县(市、区),要大产业建设上率先在取得突破。立足20个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加快培育做优千亿级新兴产业,提升做强千亿级支柱产业。围绕六大传统产业(纺织、汽车、电子通信、电气设备、钢铁五金、鞋革),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固链”,加快形成一批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依托,示范效应强、紧密型、稳定型的产业链联盟。
二是创新强县(市、区)。要率先在新生代知名企业家、创新型(科技型)知名企业、高新型知名品牌培育上取得突破。优先在科技新城、高新技术开发区中,选择创建一批创新强县(市、区),加快新兴技术孵化、新兴企业壮大、新兴产业扩张。围绕新能源汽车、信息经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通过掌控“技术标准权、行业话语权、市场主动权”,加快形成一批引领新兴大市场、引爆消费新热点、具有国际战略新思维的新生代名企、名品、名家。
一是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优化商业环境,激活投资动力。追求经济更加效率,重点推进工业用地产权改革(分割、使用年限、交易)、用能权市场改革(有偿使用与交易)等;追求经济更加公平,重点推进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领域、创新成果分配改革等;追求经济更加可持续,重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不唯GDP考核、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改革。
二是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变革,优化出口环境,增强出口动力。积极应对可能的高标准贸易、高度自由化投资,着力推进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政府采购、环境产品等方面的适应性改革。充分发挥浙江出口产品需求弹性具有一定刚性的优势,加大对高端市场,尤其是美国等市场的开拓。抓住美国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加大贸易推广,强化市场动力。
三是全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转化发展动力。深度参与新时期我国三大新国家战略实施机遇,特别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新布局,加大产业走出的步伐,通过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的框架,把国家战略和浙江制造业走出去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争取形成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投资新优势,重点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自贸区、舟山群岛新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大对“一带一路”、APEC、TPP、TTIP、TISA成员国的跨境投资、境外工业园区投资等。
四是全面推进新兴产业革命,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动力。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清单,知识创新清单和技术创新清单,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新兴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突破发展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先机。积极引进和培养新兴产业亟需的高端人才,完善社会创新体系,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
一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走制造智能化道路,发展智慧新工业。抓住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两大应用,探索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载体、机制和模式。围绕重点制造业(纺织、电器、汽车、通信设备、机床、工程机械、航空等)和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与智慧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精准营销、众包众设、在线监控诊断等),探索智造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推进机器换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试点。
二是推进工业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走制造低碳化道路,发展绿色新工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舍得放弃,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炼钢、建材、造纸、制革、印染、化纤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步伐。舍得投资,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扶持发展一批低碳产业、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加快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关注国际贸易新准则和边境后讨论议题,积极突破环境产品、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等绿色壁垒。
三是推进工业化与都市化深度融合,走产城(镇)融合化道路,发展都市新工业。围绕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4大都市区的拓区发展与功能布局,依托周边工业大县(市、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实施“智慧新城、产业新城、美丽新城”建设。以大数据挖掘和开发利用为核心,大力促进各级工业平台、各类园区的智慧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大力提升高效管理能力和智慧服务能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低碳化协同发展,构建形成一批新的区域增长中心。要把工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支撑加以谋划和实施。
四是推进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走工业制造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新工业。以显著提升工业发展的现代素质和满足消费者的现代需求为重点,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工程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把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两业互动)作为新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大力扶持、积极推进。
关键是发展“四新工业”(智慧新工业、绿色新工业、都市新工业和现代新工业),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浙江工业的增长潜力、发展动力与产业竞争力
作者为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