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英
适应新常态发展新兴产业
朱玉英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核心是推动转型升级,改变工业经济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渡依赖,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当前,绍兴市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经济运行看:全市生产总值“九五”期年均增长16%,“十五”期年均增长13.6%,“十一五”期年均增长11.4%,“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4年分别增长10.5%,9.7%,8.7%,7.5%,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逐年放慢。从投资情况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投资驱动在减弱。2011年投资1426.25亿元,增长14.5%;2012年完成投资1722.56亿元,增长20.7%;2013年完成投资2001.98亿元,增长16.2%;2014年完成投资2304.7亿元,增长15.1%。处于逐年减缓的状态。同时,企业成本增加。绍兴市以纺织、机械、轻工、食品为主体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发展步履艰难。去年,纺织、化纤传统行业产值仅分别增长0.8%和1.4%。化纤行业开工率在70%左右。工业成本上升,据调查,人工成本年增长10%至15%,财务成本维持在10%左右,环保成本增加20%至30%。导致企业压力较大,效益下降。
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目前状况,企业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这就要靠创新,以创新驱动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使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资料显示:去年绍兴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606.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892.2亿元,占比达30.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与此相比,纺织机械、化工、轻工、食品等四大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到59.2%。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已成为很多企业自主选择。去年,绍兴市工业新产品产值达2974.1亿元,占比达31%,全省排名第三。新产品产值率的大幅上升,其说明绍兴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针对新常态,笔者认为:
——“机器换人”壮大产业。去年,绍兴市完成工业投资1106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902.3亿元,占81.6%,为产业升级打下基础。如:一套卫生用品智能化流水浅,只需10个工人,就能产生1亿元产值。人均产值贡献率从5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增长20倍。
——“电商换市”兴旺产业。绍兴市电子商务发展已遍地开花,越来越多传统企业接轨电商,柯桥的网上轻纺城、诸暨袜业、嵊州领带、上虞雨伞等,加快电商换市的步伐,搭上信息快车道。目前,上虞经济开发区,占地3000多亩的电商物流城正在建设,总投资50亿元,打造成一个新型电商物流储备基地。
——“整合企业”强大产业。当今,国际舞台上演兼并重组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整合产业链。要通过上市公司,优势企业,去并购重组,使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去年绍兴13家上升公司开展20次并购,交易额44.8亿元。
——搭建平台,发展产业。在壮大新兴产业同时,对绍兴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如绍兴黄酒是绍兴传统产业之一,绍兴黄酒集团公司针对黄酒市场低迷,高档酒,团购销售下降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拍摄《女儿红》电视剧,争取年底上中央电视台,扩大黄酒知名度,建设黄酒产业园和黄酒文化园,大力弘扬酒文化。加大广告宣传,配合销售抓终端,做好上海,浙江,江苏等成熟市场广告投入力度。完善绍兴市场“酒管家”推广模式,突出“私人定制”营销模式,利用重大节假日、节会做好地面推广活动。重视渠道建设,开展“百城千店”活动,全年新增15家专卖店,进一步完善销售网络。对新产品开发,逐步减少三年以下产品开发,重视对三年以上,十年以下腰部产品开发,做好网上销售工作,扩大与电商战略合作,力争网上销售实现50%的增长。利用绍兴黄酒本土特产的优势,做好企业的团购工作。
培育创新主体,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绍兴市要在培育主导产业及重点产品上下功夫。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作为企业要用好用足省扶持发展七大产业的政策机遇,政府要强力推动,构筑具有绍兴特色、现代化特征、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要做大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高端纺织、经济信息等新兴产业,并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今年绍兴市政府提出,要培育超千亿“旗舰型”和“超百亿”企业集群,形成规模化企业群体梯队。向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企业500家的目标发展,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