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堃骋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哈尔滨 150000)
基金成果传播
·大学生信仰教育专题(一)·
从日常生活批判范式下重构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
付堃骋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哈尔滨 150000)
[摘要]传统信仰教育思路从长期看来正逐步式微,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从本质角度对传统信仰教育思路进行思考;二是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式微的根源来进行有效分析;三是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及信仰教育的评价标准来阐述。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在日常生活领域也有诸多层面的表现:一是渴望获得对于自身的确证;二是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分裂;三是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四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五是思想的多元化。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进行日常生活批判范式的重构及意义能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信仰危机;信仰教育;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信仰危机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传统信仰教育的思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是我国现代化与文化转型进程中生存方式变化的历史必然——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层面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范式下重构当代的信仰教育,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应对。
一、传统信仰教育思路的式微
传统信仰教育的思路往往更加侧重于对当代大学生非日常生活层面的探讨,即是说,尝试以信仰教育为手段,建构适应当代大学生生活现状并作为其日常生活的“范本”有效重塑当代大学生信仰体系的路径。不可否认,这一思路实践短期内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预期的效果,并有效缓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思路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理由至少有三。
第一,从信仰危机及信仰教育的本质来看。“信仰危机”在本质上是个体的价值取向及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与“给定”①所谓的“给定”乃是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节点而言,即是说,对于任何个体来说,前人历史实践的结果是作为其赖以生存的前提而存在的,信仰体系是前人历史实践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否认个体对于既定信仰体系的能动作用,相反,正是个体的价值和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与“给定”信仰体系之间所形成的历史的统一关系和张力,推动了人类的整体的信仰体系的历史创新与发展。的信仰体系之间矛盾的现实变化,因此,可以断言,个体的价值取向与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进一步说,个体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在“信仰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对于某一时代背景下的个体而言,既定的社会信仰体系始终是“先在”的,在此意义上,任何日常生活层面上的变化,或者说,任何代际的差异,都会为我们带来关于“信仰危机”的忧虑。例如:西方“迷茫的一代”“迷失的一代”“被偷走的一代”等词汇,曾一度成为一代人的标签;在我国,“80后”“90后”以及“00后”几乎成为生活方式与文化断代的标准,并且从80年代开始,“信仰危机”就已经潜在地与关于独生子女教育和成长问题的讨论交织在一起。倒不如说,“信仰危机”本身才是历史的一种“常态”。因此,信仰教育的旨归并非是以外在的形式且一劳永逸地解决个体价值取向与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与“给定”的信仰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是达成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对于后者内在的自我认同(一种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而非拒斥差异性的绝对同一,在现今的历史背景下更应如此)。但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有着其独特的历史特点。首先,在我国进行全面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相对于我们以往的“忧虑”,更多地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其次,信息化的发展使当代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的变化频率不断提高,传统信仰教育的思路及其变化在此形势面前相对落后;最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突出,主体性明显增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坚决拒斥“非自主选择”的一切,这也使得其与传统的信仰教育体系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与凸显。简言之,如果传统信仰教育的思路对于“80后”的一代人而言,尚且可以通过“灌输”来获得其对于“给定”信仰体系相当程度上的自我认同,那么,对于“90后”一代或“00后”一代而言,“灌输”方式——包括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的“灌输”方式——显然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第二,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式微的根源来看。如上所述,信仰危机的本质乃是个体的价值取向与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与“给定”的信仰体系之间矛盾的现实变化,因此,就其产生的根源来说不外乎有两种情况:源自于“给定”的信仰体系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或源自于特定历史时期个体对于“给定”的信仰体系认同的合法性问题。尽管两种情况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共同以“信仰危机”为表现,但是它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一旦“给定”的信仰体系自身的合法性出现问题,那么则说明这种信仰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或成为历史的阻滞因素,而面临着被摧毁或超越的境遇。例如,当16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陷入这种境地之时,宗教改革旋即奠定了新教的基础,后者则承担了重塑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并最终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曾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一致性,并对新教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中的合理化问题进行了探讨[1]。托尼也曾就宗教改革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问题发表过独到的见解。然而,特定历史时期个体对于“给定”的信仰体系认同的合法性问题却并非如此,即是说,信仰本身不存在所谓的“危机”,而是对于信仰体系的认同出现了危机——倒不如说,这种危机是历史发展的“负效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代际的差异愈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历史的“距离”与“鸿沟”横亘在现代生活与过去的信仰体系生成或建构的时期之间,并带来了对后者认同感的“遗忘”和“淡化”。不言而喻,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恰属此例。因此,脱离当代大学生现实的生活境遇,并不断对信仰本身进行强化的传统信仰教育思路,在现阶段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症结。
第三,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及信仰教育的评价标准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农业文明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尚未出现明显的分界,换言之,政治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极易形成对于既定信仰体系尤其是政治信仰体系的内在认同。然而,对于与改革开放相伴随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之间的分裂与重构却是其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随着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之间分界的逐渐清晰,政治信仰与日常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分裂,并从后者中剥离——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产生了明确的划分。这一分裂对原有的内在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转变为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认同,因而产生了“二元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是说,人们在政治生活或公共领域以及日常生活或私人领域中,遵循着不同的标准与评价体系。简言之,政治信仰从日常生活中的剥离与不断地强化反而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信仰的缺失和空白。并且,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愈加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即我们不仅能够在“危机”中看到他们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分裂,而且还能够看到他们日常生活自身的分裂。因此,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试成绩与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当代大学生在公共领域的表态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并不存在必然性的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时,传统信仰教育的单一评价标准就会成为纯粹的外在形式而丧失作用。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多元的信仰教育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当能够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层面,并且以外在的和内在的标准反映其真实的信仰状态。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症结在于日常生活领域,而传统信仰教育的思路与实践却未能有效地深入到这一层面,因此,需要以新的以及面向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思路或研究范式对之进行补充与完善。换言之,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解决之道不仅在于对既定信仰体系合法性的强化,而更在于其向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回归”与重新确立。
二、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的自我分裂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诸多具体表现,内蕴着他们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深刻的自我矛盾,即以价值取向外化为表现的自我确证与对“物”的确证之间的矛盾;以群体认同符号化为表现的归属感与符号化之间的矛盾;以生活方式平面化为表现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以目标追求虚无化为表现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以思维方式多元化为表现的思想自由与思想束缚之间的矛盾;等等。
第一,当代大学生渴望获得对于自身的确证,然而,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及独生子女的特殊背景却没有为此提供有效的引导与途径。作为家庭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始终生活在家长所构建的空间之内,他们的学习、成长的道路乃至兴趣与爱好都已经被家长所先验地“预设”。因此,当步入大学之后,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之间的分裂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逃离了家庭的摆布,大学生获得了相对自主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前期的引导与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大学生难免会以不当的“自主选择”达到自我确证的目的,即以外在化的手段来标榜自身的内在价值——以对“物”的确证代替了对自身的本质的确证。
第二,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分裂,造成了其群体认同的符号化。从家庭到高校,大学生经历着从绝对中心到群体一员的嬗变,因此,必然需要重新确立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的归属感。尽管家庭生活的特殊性与学校生活的普遍性之间势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追求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定历史阶段,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呈现出紧张的趋势。换言之,当代大学生归属感的评价标准与主导因素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群体普遍性因素,而是以家庭的社会阶层与收入以及个人的偏好与兴趣等为基础的特殊的个性标签和符号。所以,当代大学生往往以个性化的符号——甚至是诸如“屌丝”“宅男”“腐女”等带有自嘲与反讽意味的符号——来表明归属,进而获得特定群体的认同,并且,他们也会自觉地遵循与其获得群体认同的符号相一致的特定的生活方式。
第三,现代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平面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现代生活的方便与快捷,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一方面,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空间;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空间反而在不断地萎缩,即是说,当他们在虚拟的空间中展现自我、拓展社交领域的同时,他们的所面对的只不过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网络购物、网络视频以及网络游戏等已经渗透到当代大学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与之息息相关。据一份来自网络的关于网购人群的分析问卷调查显示,大专或本科生群体以84.76%的比例高居榜首[3]。而网络游戏,尤其是以手机为媒介的网络游戏更是以便捷的方式受到青年人的青睐,在对于手机游戏玩家的调查中,独生子女比例达68.83%,学生的比例达73.62%,均高于参照群体,并显示出大专和本科生群体在其中占据主体地位[4]148-149。因此,就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言,他们愈是以这种方式融入社会、不断拓展和开放自身的社交范围,就愈是不断强化对于虚拟空间的依赖并走向现实的自我封闭。
第四,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分裂,亦加剧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或者独生子女所进行的传统家庭教育而言,往往将其束缚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即是说,出于对子女的溺爱,家长在子女与他们真实的社会生活之间设立了无形的屏障,并充当其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代言人。因此,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实际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层面,而未获得深刻的体验,进而,他们对于自我实现理想的规划也并非是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所以,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与面对着社会现实的阻碍,而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则不得不对既定的理想目标进行修正,一言以蔽之,一旦无法正确地处理理性与现实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那么当代大学生势必会彷徨于保持自我与随波逐流之间,或得到自我的确证或陷入目标追求的虚无的境遇。
第五,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同样带来了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思想的多元化。信息化所带动的自媒体和全媒体的发展所提供的更加开放与多元的平台,甚至能够使个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与整个世界建立普遍的联系。调查显示,“大学学历是信息高手的高峰人群”,并且在信息高手经常看的咨询类型排行中,政治新闻、国际热点、社会新闻以及娱乐八卦占据了前四位[4] 202-203。但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开放与多元化,庞大的信息量中必然会夹杂着大量无效甚至是虚假和误导的信息,使个体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被裹胁到海量的信息中,从而丧失辨别能力。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立法尚未完善,以至于部分网民并不为以虚拟身份发表的言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部分“意见领袖”通过影响网民的思想来实现一己私利,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对所接受信息的必要反思而极易受到负面或不实信息的影响,即是说,他们愈追求所谓的“自由的思想”,就愈会因思想的潜在误导和束缚而陷入偏激。
三、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进行日常生活批判的范式重构及重要意义
从对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自我分裂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存在着特殊的背景与根源,换言之,它是在我国当下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作为当代文化哲学的重要形态之一,日常生活批判范式尝试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与张力中,对现代生活以及现代人的存在方式进行内在的和文化层面的定位,以拓宽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结构的认识、丰富我们对人类文明演进的理解、加深我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的理解[5] 64-49,这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一种走向历史深层根基的文化哲学,一种植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哲学”[5] 21-22。因此,深入到文化层面、以日常生活批判范式重构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缓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日常生活批判范式有助于从文化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定位,并进而明确这一文化现象的主体。在主体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任何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悲观立场及对于信仰教育本身甚至主流信仰体系的质疑均无异于一种臆断,更遑论对此开出正确的“药方”,因此,明确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体是公正看待这一问题和重构信仰教育的根本前提。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危机”并非来自于信仰教育的初衷或主流信仰体系的合法性,而是当代大学生自身。与现代化和文化转型进程相伴随的是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生存方式的变化和转变,当代大学生恰恰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形式不断变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断紧张、道德约束与现实行为的一致性不断地被割裂。简言之,他们并不拒斥信仰——正相反,他们渴望得到自我的确证,渴望树立起自身的信仰——而是在追求和选择信仰的道路上无所适从、陷入迷茫。在此意义上,所谓的信仰“危机”不是信仰本身的危机,而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信仰或自我确证过程的危机,归根结底,是他们对于以何种方式存在的选择危机,即他们的自我危机。
第二,日常生活批判范式有助于充分地揭示和发挥信仰自身的实践特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与个体层面的现代化,即人自身的现代化是同一进程互不可分、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5] 32-33。其中,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体现在人们的非日常生活领域中,即以科学、艺术、哲学等为表现形态的自觉精神以及以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政治、公共事务等为内涵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5]24,而个体层面的现代化则体现为日常生活的自在文化向非日常生活的自觉或自为的文化跃升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正植根在这一过程之中,因此,对于信仰教育的重构理应以此为指向。换言之,一套完备的信仰教育体系不仅要包含社会层面或非日常生活领域中的理论形态的“教化”,同时也应当包含个体层面或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实践形态对于“善行”的培养——信仰的理论形态往往在两者的统一之中,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展现为一种实践的形态。但是,传统信仰教育的思路却并未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层面的理论与实践两种形态的分裂无能为力。因此,重构信仰教育的旨归就在于正视两者的辩证关系,树立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的)“威信”,从而促进两者的统一。
第三,日常生活批判范式有助于拓展并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的视域,整合重构信仰教育的丰富资源。在日常生活领域,自在的文化因素“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示范等方式而潜移默化地融进每个人的生活的血脉之中,顽固地然而往往是自在自发地左右着人的行为”[5] 23。因此,重构信仰教育体系不能够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一己之力,而应当充分考虑和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变传统且不适应当代文化转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规范文化市场,加强法制建设以形成对于社会行为的有效约束,等等。一言以蔽之,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并且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与社会总体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即是说,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同样是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关系与张力“失衡”的结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着特殊的研究意义,他们肩负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社会精神建设的重任。可见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信仰问题或教育问题,在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时代背景之下,是个体在经历社会飞速的现代化发展与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及转型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具体现象。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的总体视域,对这一群体及其产生的信仰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并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英]R·H·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夏镇平,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网购人群简单分析调查 [EB/OL].http://www.sojump.com/report/2668529.aspx.
[4]刘德寰,刘向清,崔凯,等.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崔家善〕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of Faith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Critical Paradigm of daily life
FU-Kuncheng
(HeilongjiangProvincialInformationCenterofSocialScience,Harbin150000)
Abstract: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faith is gradually declining in the long run, but we can view it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viewing conventional thinking of fai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e; second, making effective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root of faith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gradual declining of traditional faith education; third, illustrating on the ba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faith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faith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performance in the faith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first is the eagerness to get confirmation for their own; the second is division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third is a profound change of life; the fourth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deal and reality; the fifth is thought pluralism.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are able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of faith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critical paradigm of daily life.
Keywords:faith crisis; faith education; daily life; non-daily lif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4-0127-05
[作者简介]付堃骋(1985-),男,辽宁沈阳人,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哲学反思及对策研究”(14CSH015)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