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新型高端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5-01-29 22:32:13刘晓杰,杜娟
知与行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新型高端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刘晓杰a,杜娟b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a.教务处;b.旅游系,哈尔滨 150086)

[摘要]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旅游人才数量及质量上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此外,我国旅游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职业教育得到广泛认可,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旅游业存在综合性强、交叉性强、开放性强等特点,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符合市场需求、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我国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构建我国高职新型高端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我国高职院校;高端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tourism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the demand for tourism professionals are increasing bot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additi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tourism business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for example,vocational education is widely recognized,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end tourism personn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strong features of being comprehensive, cross-cutting and open in Tourism industry, it has become a priority to cultivate new high-end tourism professional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at meets market demand,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view of the Training proble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he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uild new high-end tourism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收稿日期]2015-07-21

[作者简介]李景山(1969-),男,内蒙古根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两大发展趋势逐渐凸显:一是人才问题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二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加速深度融合,产业综合性特点逐步显现。在如此发展趋势下,旅游人力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呈现出结构性的特征,具有交叉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新型高端旅游人才将成为引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应通过进行旅游教育改革,大力培养新型高端旅游人才,从而走出一条旅游人才强国的发展之路。

一、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内涵

新型高端旅游人才是具有旅游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同时兼备其他学科的专业学识及实践能力,能够将其应用到旅游行业的工作中来,成为旅游产业提供服务的人才,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新型高端旅游人才与传统的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区别:第一,在于“新型”。新型高端旅游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即是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目前与旅游产业融合最丰富最深入的学科与产业知识的复合。以往被确认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往往在于宽泛的知识背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复合,但过多领域的复合并没有走出旅游专业毕业生“博而不专”的瓶颈。第二,在于“高端”。新型高端旅游人才是能够带领旅游业转型升级,带领旅游新兴企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二、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高职旅游教育也在日臻完善,发展进程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可谓是旅游行业走进了人才辈出的年代。但由于旅游大环境的变化多异,目前,很多旅游类院校培养的人才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当前的旅游新环境、新形势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新时代的旅游教育终极目标便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但从当前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并不能满足旅游行业与旅游市场的实际需要,这与旅游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联,有些高职旅游院校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将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得过于狭窄,旅游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还有一些旅游院校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课程设置全面而杂乱,造成了培养出的旅游人才“样样通,样样松”这种尴尬局面,使一些学生的就业意向无法明确,很难适应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相匹配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结构失衡

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结构失衡、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课程匹配不合理。课程结构失衡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层面:一是专业课与非专业课匹配不合理,尤其是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等非专业课与旅游专业契合的不够紧密、针对性较差,不能从旅游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很多非专业课的讲解又都是大一统的理论。二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结构不合理,通常情况下,很多院校的旅游类专业必修课的课时量较大,而选修课的课时量较少,个别选修课的课堂枯燥无味,严重地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三是管理类的课程较多,但很多管理类课程的实用性又较差,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高职旅游教育缺少像旅游交通、旅游常见纠纷处理、旅游活动、旅游健康教育等课程,国内很多院校都未涉及这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四是人文社科类与思想道德类课程的比重较低,这些课程的匮乏导致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缺少足够的文化底蕴,造成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不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要求及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高校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但总体来看,当前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实践能力匮乏。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用来丰富自己实际工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旅游专职教师是从历史、中文、外语、经济等专业转行过来的,虽然对其所熟知的专业领域比较擅长,但缺少对旅游专业系统全面的知识,所以培养出旅游人才的综合能力较弱。第二,旅游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我国高校旅游专职的专业教师有过出国学习经历的相对稀少,对于国际上的旅游新政策、新热点、新趋势、新动态等方向的变化舆情把握得很难到位,教学内容陈旧且单一,知识点更新速度较缓慢,一些高校由于教育经费、时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教师很少出国学习,在缺乏对教师高端培养与不断充电的情况,导致教师的业务水平很难从根本上有所提升。第三,旅游科研水平不高。我国旅游科研水平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很多对旅游的研究都停留在表层上,很难有深入探讨、实地调查与系统性研究等方面的建树,造成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而采取应付性、低层面的研究,围绕自己的案头工作而进行,研究工作很难全面且深入地展开,基本上是围绕老问题进行重复性研究与分析,对旅游业日新月异出现的新问题很难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较低。

(四)校企合作不紧密

高等旅游院校要不断推进与旅游企业合作步伐,积极打开校门,将企业和专家请到课堂上或让学生走进企业,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但事实上,很多高校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的少之又少,尽管有些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某些层面的联系,但多数校企合作较单一,通常会请企业或专家在新生入学时象征性地做几课时的讲座,次数较少,时间关系导致师生互动更少,学生很难短时间内了解业内最新的旅游动态与发展趋势。高校实习实训环节主要有以下两种形态的表现:一是校内实训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实践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来规划设置。二是集中实训模式,该模式主要采用二加一模式,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两年,集中企业实践锻炼一年,这一年的实践很多学校与企业流于形式,多数学生在集中实习中并未参加实习,只是向企业索取一个实习证明;即使强制性实习,也会出现个别高校将旅游学生送到酒店等企业,学生的旅游从业能力并未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高职新型高端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面对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新机遇和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改革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体系入手,构建更加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新型高端旅游人才。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出现诸多新业态与新产品,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随之改变,仅仅培养“吃住行游娱购”的传统型导游,俨然不能满足旅游新业态、新形势的需要,势必要创新旅游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型高端旅游人才。新型高端旅游人才主要表现是德才兼备的全能型人才、与企业要求对口的适应性人才、灵活多变的新型高端旅游人才。

高职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但要使学生了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带来机遇的同时,又要全面了解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对新型旅游人才的新需求,要找准课程设置方向,合理组合课程,及时调整专业定位,竭尽全力地保证培养出的旅游人才符合新时代对旅游业的要求,使培养出的旅游人才能够满足市场所需。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养成教育、动手能力的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强化素质主要是指改变传统单一知识点传授教育模式,加强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感悟到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做人品”等理念的重要性,不断推进学生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树立服务意识等思想理念,从根本上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能力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表现:一是学生的生存与就业能力,注重发展与提高能力。在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中不但要培养学生毕业的生存能力,更要加强学生自我提升与发展能力。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优化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旅游行业背景及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主要的培养目标应定格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从教学模式的创建,还是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或是课程设置,都不能离开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把产教结合的内涵深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部分院校会将旅游资源作为一门课程,但是讲的只是泛泛的、表面的东西。我们可以将所在省份的旅游资源划分为几个模块,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旅游资源情况、文化背景,这是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宣传地方旅游资源的。以黑龙江省为例,可以设计为冰雪课程模块、湿地课程模块、草原课程模块、森林课程模块等,还可以为学生开设滑雪、滑冰等课程,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工作提供一些知识与能力的积淀。

(三)引入多类型教师

针对目前高校旅游专业教师所存在的知名教师少、实践型教师少、交叉型教师少的“三少”困境,应建立合理的聘任制度,补充旅游专业教师的类型,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第一,通过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优惠政策,吸引业界知名的学者专家进入高校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提高旅游类教师中实践型教师的比例,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邀请国内外业界著名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候鸟型院长及客座教授,通过讲授亲身经历来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为搭建培训基地而提供便利。第三,需要引入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执教,逐渐过渡到由新型高端旅游教师任教。在交叉型课程的教学中,由旅游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师采取分课时、分章节地共同执教的方式教学;在实践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配备教学助理的方式安排相关专业的助教或企业一线员工,共同进行互动教学。

(四)建设高职创新型实习实训基地

1.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集团化模式。旅游类高等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是由政府主导,以一定区域内的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组建的集团,制定统一的章程,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旅游集团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和作用纳入到常务理事单位管理。在旅游集团内部招生,统筹安排就业。旅游集团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旅游集团对成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来实施目标管理、强化程序监督、实施资金统管、强化财务监督;实施人才互动、强化集团建设。旅游企业与旅游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育合作集团化发展,是将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教育发展目标有效地结合,形成双方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校企合作集团化的发展模式。

2.建立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旅游类高等职业院校应聘请旅游知名企业的专家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社会实践等进行考核,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旅游类高职校企合作委员会内设一个考核督导组,组长由校企双方一把手兼任,成员从校企双方各选一些管理人员而共同组成。考核督导组的职责是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找出合作中的问题,保证旅游类高职校企合作长效而深入地开展。

3.在企业内建设“全真型”的实训基地。深入校企合作,在企业内建设“全真型”实训基地,旅游企业为实训学生和带队教师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化培训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旅游业经营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拾遗补缺、完善自我,使学生毕业后即可进入到旅游企业中参加工作。通过“全真型”实训基地的锻炼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旅游企业还要完善自身的经营体制,使学生上岗实习能够落到实处,保证实训过程真实而有效。

总之,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相关因素的制约,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一方面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和建立新的更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还应本着科学发展的实践精神,把相关理念和措施运用到实践中,使之落到实处,积极构建高职新型高端旅游人才教育模式,真正发挥人才优势,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十六大以来旅游业发展述评之三[EB/OL]. http://www. cnta. gov. cn/html/2012-9/2012-9-17-9-54-11368_1. htm.

[2]范业正.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R].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3]石培华,李成军.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旅游科学, 2011,25(1).

[4]伊锋,张吉立,刘振平,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分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3, 18(2).

[5]余昌国.新旅游业态呼唤新型旅游专业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3-05-08.

[6]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7]王璐,杨华宏,常扬.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J].科技视界, 2014,(11):25.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igh-End Tourism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LIU-Xiaojiea, DU-Juanb

(Office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a,TourismDepartmentb,HeilongjiangInstituteofTourism,Harbin150086)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raining Model; high-end tourism professionals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Mode

〔责任编辑:崔家善〕

基金成果传播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地方院校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人文素养培育研究”(JG2103010496)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05:02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06:01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04:30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45:35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