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民生科技理论发展与现实进路探析
孔凡瑜,周柏春
(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摘要]近年来民生科技理论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但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其研究人员相对有限,理论供给的深刻性、系统性和丰富性严重不足,这也限制和制约了其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发挥。可以说,民生与科技联系在一起不是理论上的随意搭接,而是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表现为一定的时代性,显现为一定的工具性,体现为一定的民生性。当前,强化民生科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民生科技的概念而言,主要体现在概念论和特征论两个层面。就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战略要义和协同要义两个层面。就实践进路来看,应主要从注重民生科技立法和政策的价值导向性、注重民生科技政策体系建设和注重民生科技生态营造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民生;民生科技;发展民生科技
[中图分类号]G3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00-0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people's livelihood technology theory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rising gradually, but as a new field of research, the number of research staff is relatively limited, so a serious shortage of profoundity, systematicness and richness is obvious, and it also limits and restricted its guiding role in practice. We can say that the linking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echnology is not random theoretically, but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practical development, presenting a degree of contemporaneity, instrumentality and people's livelihoodness. At present,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to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wo levels: conceptualism and characteristics. As to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wo levels: the strategic sense and collaborative essence. As to the practical access,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legislation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polic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policy system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reation of technical ec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收稿日期]2015-09-01
[作者简介]彭新林(1983-),男,湖南湘乡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刑法学研究。
近年来,民生科技理论问题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精细度与实践的发展还不相适应,理论供给的缺位问题已然成为掣肘民生科技实践发展的重要症结。毫无疑问,强化民生科技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民生科技理论的概念框定
当前,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食品安全、粮食、医药卫生、航天科技等诸多领域所呈现的问题不容小觑,科学技术与民生的协同性问题备受关注,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问题业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关注点。基于此,理论界也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民生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有基本的理论范畴和概念界定,从学界对民生科技的基本内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概念论。罗泽荣、龙佳解(2008)认为,民生科技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联,为此,必须在“思想上和价值选择上”都要提升对民生科技的关切力度[1]39。郗铮、王明礼(2008)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产业革命的重要作用,在诠释了学院科学、产业科学、生活科学概念之后,引出民生科技命题,认为,民生科技就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就是着眼于民本关切的科技,就是着眼于普通民众现实需要的科技,就是要“为惠民、富民作出贡献”的科技[2]。秦远建、肖志雄(2009)以纯粹的科学、社会建制学、科学生活知识学的流变为核心,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民生科技的概念,认为,民生科技的发展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科技问题与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真正结合”表征为一定的时代进步性[3],具体应包括环保的、健康的、安全的、数字的和教育的内容。赵辉(2009)历史地分析了民生科技演化的过程,认为民生科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上看,就是民生和科技的有机结合。而就广义而言,很难给民生科技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它应当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民生科技也可以宽泛地理解,它涉及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包括农业发展领域、人口发展领域、教育医疗领域、信息通讯科技、生活便民科技、休闲娱乐科技等[4]42。
2.特征论。民生科技是人类社会科技成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是科技走向深入、微观和精细的结果。就民生科技的生成逻辑来看,无论是民生科技的勃兴还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都与不断增长的民众需要密不可分,民生科技的基本立足点是民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幸福感的提升。赵辉(2010)认为,民众的需求和科技的发展是“辩证结合运动”,民生科技具有“基础性、动态性、普惠性、生态性、人文性”等五个特征[5]。苏玉娟、郭智渊(2010)把民生科技看作是由“民”“生”和科技有机组合起来的统一体,主要具有“社会性、科技性、多元性、阶段性、融合性和革命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结合工具效应性和工具支撑性,笼统地把民生科技看作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构成因子,也就是说,民生科技的发展固然要追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逻辑和规律,应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等特征”,所谓的客观性就是“反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能够经得起客观事实的检验”;所谓的实践性就是“民生科技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应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也就是应具有现实可能性”;所谓的理论系统性就是“民生科技作为科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技艺或民间的杂艺,而是一个理论体系”;当然,就民生科技的客观性、实践性和理论系统性而言,三者也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6]。
二、发展民生科技理论的必要性
1.发展民生科技的战略要义。贾品荣(2009)分析了民生科技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是之于深层次的考量还是具体的社会维度、经济维度、长远维度和价值目标来看,民生科技的发展都是促进发展成果共享、推动社会转型、化解社会风险和推动经济建设的助动力[7]。周元、王海燕(2011)认为民生科技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面临的问题、人与人和谐面临的问题、人与社会和谐面临的问题,解决我国与外部环境和谐面临的问题[8]。
2.发展民生科技的协同要义。经济与社会、科技与民生共同构成了人赖以生产、生活的环境基础,但这些基本要素应体现一定的有机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苏玉娟、郭智渊(2010)主要从我国民生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建设需求、政治建设需求、文化建设需求、社会建设需求、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见下页表1),并结合需求领域阐明了相关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为民生科技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代以来,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规律性机理”,而面向未来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应包含更多的内容,其中民生科技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民生科技而言,无论是对于人类具体的生活细节,还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的选择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走向[9]。孔凡瑜等(2012)从多维协调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仅要着眼于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贡献,更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纠治民生问题中的作用,这就有必要将民生科技运用在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上,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科技与民生的协调”[10]32。
三、发展民生科技的现实进路
(一)注重民生科技立法和政策的价值导向性
1.注重价值引导。秦远建、肖志雄(2009)认为,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发挥其主动作用,从政策建制和方向引导上下功夫,“推动民生科技的蓬勃发展”[3]18。从法律上明确民生科技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指向,用法律和制度去指导具体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而言,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民生科技发展水平是较高的,这与他们民生科技法律、法规的供给和保障有重要关系(见表2)。
表1.民生科技需求理论 * 资料来源于苏玉娟、郭智渊:《民生科技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0-78页。
表2.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民生科技的工作重点与法律法规供给情况
2.关注民众需求。赵辉(2009)认为,民生科技应以满足民众需求为基本着眼点,为此,必须强化细节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城乡之间的具体发展症结问题,准确定位,根据相关需要明晰应给以推进的重点内容[4]45。孔凡瑜等(2012)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民生科技的支撑,为此在某些程度上,民生科技应重点指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求,毫无疑问,“三农”问题是牵涉中国发展的大问题,在民生科技议题的配置上,始终要将农村民生科技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必须认准这个“瓶颈”,分析这个“瓶颈”,在政策引导上下力气。必须清楚,如果农村的民生科技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问题就不容易解决[10]32。
(二)注重民生科技政策体系建设
民生科技应包含具体的、真实的、可应用的内容,为此,民生科技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1.涉农科技。罗泽荣、龙佳解(2008)从民生科技有利于改善农村社会状况,提升和改善民众福祉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民生科技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遵循科学原则,明确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1]40。
2.食品和医药卫生科技。张俊祥、程家瑜(2009)认为民生实务应着眼于食品安全、重大疾病、医药卫生三个方面,并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作以支撑(见图1)[11]。
图1. 食品安全、疾病诊治、医药卫生及其技术路线*资料来源:张俊祥、程家瑜《我国民生科技三大重点关键技术和路线图》,载《创新科技》,2009年第3期第23-25页。
3.公共安全科技。李孔燕、李笑春(2013)认为民生科技就是要实现科技惠民,具体的就是优先支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发展,能够有效实现“食品安全检测预警、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重大生产事故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12]。
(三)注重民生科技生态的营造
1.提升认同度,凝塑良好的民生科技氛围。全民的民生科技素质和素养对民生科技的认同情况有重要影响,也直接决定着科技进入民生的深度和广度,王明礼、王艳雪(2010)认为,民生科技培训是提高民众民生科技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强化民众的民生科技意识,将民生科技意识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细微和长期的积累与改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才能真正做到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13]。
2.提升保障力。所谓的保障力主要来自于组织保障力、人才保障力、财力保障力三个方面。所谓的组织保障力,就是强化民生科技的组织保障,具体而言就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加强领导,为农村民生科技行动提供组织保障,以便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1]40。所谓的人才保障力就是为民生科技的发展输送人才和供给人才。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提升民生科技人才的保障力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就地区而言,民生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要注重自我培育和外部引进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关注地区产业发展和属地企业的现实需要,真正把适宜的人才培养好、引进好和使用好[14]。所谓的财力保障力就是为民生科技的发展提供充沛的资金支持。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财力保障,民生科技也不例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技投入是新兴产业诞生的必要条件”[15]。
3.提升组织创新力。组织创新力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民生科技的重要支点,创新是组织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组织获得重要动力的内在根源,没有创新或者准确地说没有更好的创新组织,就会困难重重。在对待民生科技问题上,组织创新应主要注重从民生科技研发体系、搭建民生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创新民生科技的经费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入手。[16]
通观以上理论研究可以看出,民生科技理论是把民生科技是什么、做什么等基本问题诠释清楚,以更好地指导民生科技实践。但理论必须依赖于、依托于具体的实践形式,把理论转化成强大的实践动力,进而通过实践的发展与升华,出现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流程,通过这系列内容的升级、改进和改造,保障对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科技服务于民生,民生与科技进而形成贯通。为此,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既要注重学理解析,也要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二是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民生科技是民生问题和科技问题双维协和的统一体,一方面需要个案性的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应注重宏观性和统筹性,系统性和整体的研究。三是创新研究方式,更新研究内容。当前的民生科技研究大多处在基础理论研究层面,研究方法较为单调,研究内容不充分,理论的解释力和推进力严重不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四是注重吸收国际经验。民生科技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应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去粗取精,为我所用,与此同时,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民族化关系,要处理好吸纳、融通与创新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罗泽荣,龙佳解.高度重视民生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J].科技与经济,2008,(6).
[2]郗铮,王明礼.重视民生科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0.
[3]秦远建,肖志雄.民生科技的内涵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9,(5).
[4]赵辉.民生科技发展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9,(6).
[5]赵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民生科技探析[D].东北大学,2010:21-22.
[6]苏玉娟,郭智渊.民生科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4-88.
[7]贾品荣.民生科技的战略要义与政策着力点[J].科技智囊,2009,(6):78-83.
[8]周元,王海燕.民生科技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2-139.
[9]苏玉娟.民生科技与第六次科技革命[J].理论探索,2013,(1):18.
[10]孔凡瑜,等.中国民生科技发展: 必要、挑战与应对[J].科技管理研究,2012,(2).
[11]张俊祥,程家瑜.我国民生科技三大重点关键技术和路线图[J].创新科技,2009,(3):23-25.
[12]李孔燕,李笑春.我国社会发展领域的民生科技战略及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8):33-36.
[13]王明礼,王艳雪.民生科技的价值取向与实现途径[J].科学学研究,2010,(10):1444.
[14]刘铮,孙健.我国各地区科技人才开发环境的影响因素[J].广东社会科学,2013,(3):35.
[15]陈皓,郑垂勇.论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整性[J].探索,2012,(2):217.
[16]苏玉娟.科学技术分类视域下民生科技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23.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Recent Years
KONG-Fanyu, ZHOU-Baichun
(MarxismCollege,MudanjiangTeachersCollege,Mudanjiang157012)
Key words: livelihood;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f people's livelihood
〔责任编辑:崔家善黄琦〕
依法治国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中国特色前科消灭制度构建研究”(13SFB3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