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玲
摘 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是小语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一个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下面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能力四个方面谈一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67-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一、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等。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1.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做到这“三到”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读书时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三到”目的。
2.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借助教材优美的诗歌、散文、童话等优美篇章陶冶学生,让学生感受文章美、人物美、山河美,从而使学生热爱书。其次,让学生多去阅读课外书籍,给学生办理图书借阅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爱读书。
3.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边读边记的好习惯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如果只读不记,浮皮潦草,一阅而过,读完了也不知是什么内容,相反,如果边读边记,就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被文中的故事情节吸引,就会爱上书,爱读书。
4.养成多背诵积累的习惯。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大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旦应用便犹如源头活水涌来,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一句想到了什么,读一段想到了什么,读一篇想到了什么,真正做到读想结合,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教学中,往往有一些重点词、重点句难以理解,但放到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好理解了。例如:“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对“骤然”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多读一下这段话,让他们想一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突然”“忽然”,问题就解决了。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文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理解文中词语表达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从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如果只这样理解就不能突出草原的辽阔,如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广场上骑车是怎样的感觉,就能真正理解“洒脱”这个词的意思,也能突出草原辽阔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教师要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一般给学生介绍图文并茂的诗歌、童话等书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中高年级主要介绍一些优秀散文、优秀故事、童话等文学作品,开阔学生视野。
2.开展读书汇报讨论。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汇报讨论,学生可在汇报会中汇报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也可谈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汇报讨论会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读书的方法和读书得到的启发。讨论后,可根据学生读书的收获情况设立读书奖,可通过“讲故事”、“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进行评比,将获奖名单张贴在墙报上。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但教师每学年要有计划,按计划实施。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