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玲
摘 要:让课堂真正富有语文味,实现教学的返璞归真。这一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走出一条活且实、快且优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简单 语文味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30-01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为了充满活力,许多教师动足了脑筋。但是,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课,吹拉弹唱,热闹非凡;有的课,又画又演,活泼有趣。但追问学生学到了多少关于语文的东西,答案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语文味缺失,学习效率低下。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找春天》一课时,导课时让学生跟着伴奏唱了三段《春天在哪里》,唱完后又让学生说春天在哪里,等到板书课题时十分钟已经过去了。在这宝贵的十分钟里,学生可以读多少书,写多少字啊。一堂课又有几个十分钟?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浪费课堂时间。虽然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活动,但需要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过多的非语文活动。
一、精心备课,以学定教
备课应重点备“轮廓”,备“框架”。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学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等,课堂的预设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显得非常严密。但这样教师就会被自己预设的框架牵绊,不能有效地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在备课时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设计,要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对课堂生成出来的有价值资源要及时进行捕捉与筛选,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及时调控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深入阅读文本的欲望,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二、有效提问,设计大问题情境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琐碎,要设计涵盖全文的、有价值的大问题情境,要以大问题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一篇课文可以提问的角度有若干个,怎样才能从中抓出一个主干来呢?只能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深刻解读,抓住教学重点,设计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导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必须给课堂内容裁剪,突出主干,凸显主体。
有价值的问题一定是针对教学重点设置的,具有较大思维空间,包含一定量的学习内容。课例:《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关于春天一段内容的教学:
师: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什么意思?
师:(播放课件)这是什么水声?小溪在干什么?
师:小鹿在林间散步,它们看到了什么?
师:木排赶着去干什么?
看一看这位教师在讲述春天一段时提出了这么多碎小的问题,其实只提一个问题即可:小兴安岭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初步概括出春天的特点(生机勃勃);适当追问:你是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中看出来的?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如“抽出”“欣赏”等;最后把春天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期间可以通过点拨朗读的机会引发学生想象,从而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只有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才会创设出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的问题情境,才会有精彩的教学过程。
三、指导学法,教就是为了不教
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教师在学法指导上要遵循“教——扶——放”的原则,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古诗的教学可按以下步骤: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诵古诗。学完一首古诗,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通过学法指导,可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锤炼语言,富有艺术性
简洁精练、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能发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听过一节《草船借箭》,在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课文时,教师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占用了很长时间,表演的效果也不好,不时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到下课时,学生没有读好课文,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得也不好,所以应该恰当地安排表演,非语文的活动一定要适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朗读课文、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上,用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课堂中应该书声琅琅,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要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总之,让语文课从错综复杂到简简单单,其实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富有语文味,实现教学的返璞归真。这一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走出一条活且实,快且优的教学之路,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