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念
摘 要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不可能总是依照自我的方式来做任何事情。面对多种心理和行为,个体总是需要进行自我的控制。本文从自我控制的内涵、理论基础、自我控制的行为和发展以及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自我控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行为 言语指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83
1 自我控制的涵义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国外对于自我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关于意志的探讨,但是对于自我控制的系统研究则是由心理学家完成的。虽然国内外对于自我控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自我控制的涵义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国外对自我控制的界定有代表性的有:Freud将自我控制看成是控制本能冲动在道德、权威准则下的自我的一种努力。Baumeister等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改变一些反应态度,并使其与理想、价值、道德和社会期待相一直,并追求长期目标的能力。Kopp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条件下,做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
国内对自我控制的定义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如朱智贤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肖晓莹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为了满足某种活动目标,而对行为、情绪进行一定调整的活动。”
2 自我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自我作为调节者,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抑制本我的原始冲动,满足超我的良心原则,最终符合社会现实的要求。对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生机制,弗洛伊德更为强调情绪的作用,认为良心和社会规则的内化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机制,因此,个体的自我控制其实就是个体对其本能情绪冲动的一种控制能力。与早期的弗洛伊德自我控制观一致,后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更多强调情绪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进行的,斯金纳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就是儿童改变一些条件,使最终的行为得到逐渐变化的过程。社会学习论中关于个体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就是来源于斯金纳的观点。班杜拉强调自我控制不仅仅通过意志控制来实现,它的实现要借助于三个子功能的发挥,个体根据所选择的标准和采取的比较方式对自我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价值评价。
2.3 认知发展学派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在情绪自我控制中的作用,把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作为自我调节的基础。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以儿童对道德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而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观点与皮亚杰相一致,他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强调儿童在与成人、同伴的相互关系中,去积极主动的建构道德判断的过程。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根据社会规则和他人的关系不断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强调认知在个体情绪自我控制中的作用,把认知作为自我调节的基础。
2.4 自我控制理论的新进展
随着自我控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工作者也对自我控制的理论进行了扩充。Taylor和Schneider提出了情绪说,认为个体控制行为的机制有可能是由变化或维持的情绪引起的,也就是说,个体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一个预估,如果个体认为估计将要发生的事件结果对自身有利,个体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来保持该行为;反之结果不利于个体自身的发展,那么个体以免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避开该行为。而Metcalfe和Mischel提出了启动假设说,该假设认为个体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启动系统,热系统和冷系统。热系统以情绪的走向来调节个体的行为;而冷系统则是以认知为基础,个体通过认知做出控制自己行为的举动。
3 自我控制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是否从一出生就具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呢?答案显然不是的。个体是在自身生理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克制自己,并不断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因此,人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实质上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国外对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主要从其冲动性开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冲动型:动作和运动的控制,认知行为的控制和情绪情感的控制。普莱尔对儿童如何对自身动作进行抑制做了研究,他认为儿童的心理表象和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对其自身的动作控制。而鲁利亚等人对2-4岁的幼儿做了研究,发现儿童抑制自己的动作较难,对某种命令做出停止的动作要困难。
国外对认知行为控制的研究集中在人的认知方式上的研究。Kangan等人将人的认知方式用两个维度加以区分,即冲动和熟虑。他们通过实验设计了“匹配熟悉图形测验”,并分为两种类型:冲动型和熟虑型。冲动型的个体对测验很少思考,很容易就会作出反应,但同时他们的错误率也较高。而熟虑型的个体则会通过深入地思考,谨慎地作出反应,而他们的时间也相对来说较长。因此,冲动型的个体通常比熟虑型的个体缺乏自我控制。
国外学者Mischel等人对儿童的情绪情感控制方面做了研究,他们设计了“延迟满足”的实验,结果是想看看儿童是否愿意放弃眼前可以得到的东西,而去等待更有价值的奖励。实验者让儿童在两种条件之间进行选择:一种是马上就可以得到的,但是没什么吸引力的东西;另外一种是儿童需要暂时放弃眼前的东西而必须在延迟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更好的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幼小的儿童抵制眼前的诱惑很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对哪种条件作出符合自身的选择。
国内心理学工作者也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韩进之等人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这个阶段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谢军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且这种增长的关键年龄在3-5岁之间。刘金花认为,一般能够控制自我的儿童比较有责任感、成熟,并且能够自觉地在无人监督的条件下遵守规则,有较高的慎独行为。
4 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影响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生理因素、父母控制模式、言语指导和榜样等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于生理因素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方面,大多数研究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国内外关于对大脑皮质的发展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鲁利亚认为:儿童刚出生时大脑皮质的第二区和第三区都不太成熟,而这些区的功能与抑制机能有关。个体在幼儿时期,抑制机能还未发展成熟,而幼儿的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做了研究。Kuczynski&Kochanska从父母的控制策略与儿童的控制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控制逐渐从身体控制转向言语控制,而儿童也从消极的不服从转向谈判——抵抗的方式。Edwards和Patterson的研究认为,父母对子女要求高的儿童相对于父母对子女忽视或放纵的儿童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情感。
当然,心理学家发现言语指导在儿童自我控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言语指导包括两个方面:儿童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维果斯基发现,学前儿童通常在游戏中会自言自语,这种自我言语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儿童调节自己的行为。鲁利亚研究还发现,幼儿的言语指导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利用自我言语指导。当然,成人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巨大。Mischel等人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成人给予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那么儿童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国内心理学者认为,成人指导对不同年龄的影响是不同的,成人言语指导对3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什么影响,而对4岁以上的幼儿影响显著,并且不同的言语指导对调节儿童控制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成人的言语指导对较小儿童的运动控制水平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成人言语指导的效果减少。而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言语的指导作用显著,但是其效果并没有达到成人言语指导水平。
5 小结
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成就,有研究发现,一般来说,童年时期具有延迟满足的少年在长大后能够更好的克制自己,并且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及学习中。具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其应对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似乎也较强一些,因此,如何去指导儿童成为一个具有强自我控制的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Kopp C B.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a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Perspectiv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2):199-2141.
[2] Duckworth A L.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trol[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7):2639-2640.
[3]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4] 肖晓滢.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J].心理科学,1991(2):40-42.
[5] Skinner.Aguide to constructs of control[J].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549-570.
[6] Kuczynski&Kochanska,G.A.(1987).Develop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noncomplia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23,No.6:799-806.
[7] 许政援等.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J].心理学报,1987(1).
[8] 肖晓莹.言语指导幼儿运动控制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89(3).
[9] 张丹华.诱因对3-6岁儿童自控行为发展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