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博
摘 要 作为十九世纪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所创作的《猎人笔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描述了当时影响着俄国社会的大事件,为我们呈现出农奴制下俄国各个阶层生活的画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对象,对它的定位和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将从《猎人笔记》的文体和视角这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这部作品能够有新的理解。
关键词 《猎人笔记》 文体 视角 创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1.079
Abstract As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n realist writer Ivan Turgenev o Sergeyevich's creation of "Hunter notes", since its inception it has been warmly welcomed, he described the impact of the Russian society big event for us showing Russia under serfdom screen all walks of life, has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o all along, been hot research scholars object, its location and the research also has not stopp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Hunter notes," the style and perspective of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ir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I hope this work can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Hunter Notes"; style; perspective; innovation
0 引言
《猎人笔记》可以说是屠格涅夫最为优秀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通过笔记的形式,像猎人行猎一样,为我们一一展示了当时俄国的现实与生活。《猎人笔记》是由一个个能够独立成篇的故事所组成的,包括了《活尸首》、《霍尔与卡里内奇》、《车轮子响》、《且尔托泼哈诺夫的末路》等二十五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在为我们讲述着当时的俄国农奴们所看到的、所感受的、所承受的一切,细致地向我们描绘了农奴制度下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度的罪恶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因此,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不言而喻。
自《猎人笔记》问世以来,就有学者在不断地研究它的形式和意义,一直都在争论这部作品是短篇的故事集还是混合型的叙述作品,将它定位成现实主义作品是否合理,它是否还存在着新的定位,种种问题一直都争论不休。本文将运用叙述学当中的相关能力,对《猎人笔记》的文体和视角进行分析。
1 分析《猎人笔记》的文体
1.1 《猎人笔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实行的是农奴制度,这项落后的制度制约着俄国的发展,也使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废除农奴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屠格涅夫在作品创作时选中了这个题材,为我们塑造了形形色色极具代表性的地主和农民,并将二者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鲜明对比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种冲突的存在揭示了废除农奴制的主题。而且在作品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作者对当时俄国现状的细致观察,比如在《霍尔与卡里内奇》这个小故事中,屠格涅夫批判了奥廖尔省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指出环境对人的气质、精神面貌等的存在着巨大的影响。这与如今的环保话题似乎也不谋而合,体现出其现实主义的特色。
此外,屠格涅夫在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包括景物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上都非常逼真,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描绘社会的现实,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常常让人觉得耐人寻味。比如作品中人物的名字或者绰号似乎都蕴藏着对这个人物性格或身份的提示或暗示,使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明。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一般来说作者会在作品中铺设大量的情节和线索,并按照一定的让人无可挑剔的因果逻辑来促进小说故事的发展,但是屠格涅夫在现实主义的手法上还添加了浪漫主义的特征,他打破了现实主义手法中的因果逻辑,使《猎人笔记》中还包含有偶然的命运。因为作为猎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冒险的旅程,在这个旅程当中,目的和路线都是不确定,因此会发生什么样的事、遇到什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因果逻辑是无处可寻的。
1.2 《猎人笔记》是一部短篇故事集
《猎人笔记》中包含了二十五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相对独立,被“笔记”这个框架所统一。这样的叙事模式我们在许多民间故事、动物寓言或者基督传说等短篇故事集中都经常看到。
作品中所有的小故事基本都是农村生活的见闻,以斯帕斯克村庄为中心点,向我们展示和描绘了当时地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农奴们的生存状态、地主与农奴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俄国乡村中质朴的生活,也体会到作者对这种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向往。整部作品以“我”这个猎人为线索,将二十五个小故事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并沿用了传统短篇故事的布局,让故事里还有故事。比如作品当中对“我”与不同的人的交往、对话包括冲突的描写会让读者觉得这就是故事的主体,但是看到后面发现作品又通过“我”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在展示更多人的生存状态,这似乎又是一个故事,此外,“我”和别人交流时,又听到了其他人的故事,这种故事里还有故事的传统布局让《猎人笔记》被定义为了短篇故事集。
但实际上,《猎人笔记》和传统的短篇故事集有存在着不同。传统的故事集都有着固定的公式化的套路,而《猎人笔记》却打破了这样的套路,使故事在一定程度的透明化下呈现出“开放形式”,在这样的形式下,故事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结局,对故事中的线索或者细节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解释,故事中描写的人物生活中包含的悲伤、欢乐都各不相同,许多故事的戛然而止让读者觉得意外,又觉得惊喜。打破了套路的故事让读者无法猜到故事将会怎样继续,让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和现象来对故事的“开放性”进行填补。
2 分析《猎人笔记》的视角
(1)视角一: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在《猎人笔记》中,“我”这个叙述者也是故事当中的人物之一,并被赋予了猎人的身份。猎人和传统故事当中的冒险家和流浪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和固定居住的场所,在这样的身份下,他们会不断地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听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看到越来越多的事件,并始终以局外人的身份在看待这个世界,使他们的看法能够更加客观。而在《猎人笔记》中,“我”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的参与者和目击者,观看体会着同样的喜怒哀乐,但又以局外人的身份在发表着体验和感受。
但是在作品中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还是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因为“我”所看到和听到的通过“我”来叙述还是会无可避免地带上主观色彩。此外,作者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来描述诸如农奴们眼中其他阶层的人物外貌或肖像,虽然人物形象鲜明了,但是现实主义中的“现实”却受到了一些损害。
(2)视角二:“我”与作者。在《猎人笔记》当中,读者可以发现“我”其实和作者存在着重叠,但又不是作者本人。在故事中,多次暗示了“我”的身份,也提到了打猎的作用,让读者注意到了作为猎人的“我”在故事中的作用。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下,言论无法得到自由,即使作者非常想将农奴制的弊端和残酷诉诸笔端,但由于受到当时环境的制约只能将这样的意图蕴含在了故事当中。所以读者能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在故事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当中找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内心世界——作者将自身的理想或者说想法寄托在了“我”的身上,但“我”比作者更简单、更透明,也更客观。
(3)视角三:“我”与故事中的人物。在《猎人笔记》当中,屠格涅夫运用对照的方式,将“我”的作用在与各式各样的人物的交往当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比如故事当中叶尔莫莱这个人物形象,是和“我”一样的猎人,也是一个地主家的仆人,由于没有土地和金钱,他也一直在四处游荡。叶尔莫莱非常尊重“我”,是因为“我”的地主身份,当他在面对他的妻子、他的狗以及他的猎物这些都比他弱的角色时,他就表现出了一种优越感。而当比他的地位更加低贱的人物——苏奇卡出现时,叶尔莫莱有了除了家人和动物以外可以展现其优越感的人物。此外,叶尔莫莱对另一个猎人弗拉季米的态度则更令人深思。最开始,叶尔莫莱对弗拉季米也十分尊敬,但是当在芦苇荡打野鸭时弗拉季米船沉落水,使叶尔莫莱从一个仰视者的角度变成了俯视者的角度。当然,作品中也有叶尔莫莱可以进行平等对话的角色,比如磨坊的主妇。通过“我”和叶尔莫莱的交往以及我所看到的一切,让读者看到了叶尔莫莱身上的矛盾,也让读者意识到在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底层人民身上都有着这样的矛盾,叶尔莫莱们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从叶尔莫莱的角度弥补了从“我”的身份和视角看待问题的不足,使“我”的想法在二者的交往中被隐晦地揭示——即是对农奴制的批判。
(4)视角四:视角的转换。在对场景进行描写时,屠格涅夫一般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所见来呈现,具有“我”的主观想法;而在表述人物的意识和感受时,屠格涅夫聪明地运用了直接引语来让故事中的人物自己去讲述,去表达;由于作品中人物的独白不多,所以屠格涅夫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叙述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叙述的方便性。此外,屠格涅夫擅长运用某个声调、某种措辞或者某个变声就让读者注意到了视角在进行转换,并将时态与视角的转换相结合。因为如果作品中的叙述一直停留在过去或者现在的时态之中时,会给故事的阅读设置出障碍,并使故事中的过去和现在出现分离或分叉,所以时态的转换让故事可以在过去和现在中来回穿梭,使故事的视角更加丰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屠格涅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猎人笔记》的形式和意义的阐释不应该被固定下来。因为这部作品既包含了传统短篇故事集的布局,又打破了固定的叙事套路,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打破了现实主义手法中的因果逻辑,并从多个视角来对故事进行叙述,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俄国的真实面貌。这样的“开放形式”让这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面前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续静,殷晓燕.《猎人笔记》的文体与视角分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4(2):75-78.
[2] 马金艳.草原与边地①: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艾芜《南行记》的叙事结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2):43-44.
[3] 马金艳.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和艾芜《南行记》的题材比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10):83-84.
[4] 李玉华.从《猎人笔记》看屠格涅夫的自然观[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80-83.
[5] 杨懿琳.屠格涅夫的自然观在《猎人笔记》中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10):71-71,72.
[6] 董红婷.《猎人笔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7] 高艳荣.浅谈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的主题多元性[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1(11):14-15.
[8] 王玉洁.浅析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J].丝绸之路,2014(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