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燕
【关键词】写话 写作 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49-02
关于“书面语表达”这个概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表述:第一学段1-2年级为“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为“写作”。这间接表明,在书面语表达的教学方面,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新教材的编排上看,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以识字、阅读为主,语言表达以“听说活动”的形式呈现,注重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只是到了二年级第二学期,才在每单元的练习中编排了数量很少的书面表达练习,如贺卡上的一句祝贺语、简单的留言条、三言两语的日记、看图写几句话等,这样的“写话”练习内容固定、要求不高,学生易于达到,教师亦易于满足。但是一升入三年级,教材马上要求学生写“作文”,有看图作文、想象作文,有写人、写事、写物、写景,几乎包罗了小学作文的全部文体,即使是二年级时“写话的高手”也很难适应教材这样跳跃式的写作训练,给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习作都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做好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话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顺利过渡,是值得低中段语文教师深入实践研究的课题。
一、编织故事,打好写话的基础
无论是写话,还是写作,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或感受给表述出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后却暗藏着两大步骤:一是学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感受什么,这将直接决定着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学生如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或感受”表达出来,这将决定学生“怎么写”的问题。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实现这两个步骤的整合呢?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建构写话的表象,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或感受”整合到思维序列库中,然后基于此,引导他们编织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学生心中编织出故事的雏型时,写话也就有了基础。
以《找春天》写话练习为例说明如何指导学生编织故事。“找春天”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更是陌生的,因为春天这个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需要学生去发现、感受。为了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笔者在教学时,将学生带到“春天”里,看小草如何从土里钻出来了,看柳枝在风中的优美姿态;听小鸭在河里的戏水声,听青蛙从土里跳出来的嬉笑声;想燕子们从南方回来后的见闻,想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快乐……接着,笔者再把学生带到童话里,让学生将在“春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感编织到自己的童话故事里。由于学生有了看、有了听、有了想、更有了编,故而他们都能写出一段属于自己的真实鲜活的话。
二、描绘细节,丰富写话的内容
“在记流水账!”每每听到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文或写话时,笔者的心里总会想:为什么总有些学生的作文或写话会像是在记流水账?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无论是作文还是写话,学生之所以出现“流水账”似的内容,是因为他们编织的故事没有“细节”,没有“场景”,没有“事件”。由于没了“关键场景”的描写和“关键事件”的叙述,学生的写话也就“一平如水”。为此在指导学生写话时,要帮助学生确立并详细地描述几个重要的场景与事件,进行文章“血肉”的填充。
如何指导学生将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呢?笔者在《小鸡吃食》写话教学中,暗示学生:“大人们在给小鸡喂食时,你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吃独食”,有的说“抢食吃”。“那你们能不能将这两个现象都给写下来呢?”于是学生在笔者的暗示下将两个情景给描写出来:
片段一:有一次妈妈将米粒洒在地上,靠在旁边的三只小鸡头也不抬就开始啄食起来,远处的几只小鸡伸长了脖子,向我这边张望了一下,就箭一样地飞跑过来。它们边吃边撞,好像在说:“你们真不够意思,吃东西时也不叫我一声。”
片段二:又有一次妈妈去给小鸡喂食,有一只别人家的小公鸡来到我家地盘跟它们抢饭吃。我们家的鸡群中一只稍大一点的公鸡挺身而出,带领几个争强好胜的家伙,把那只小公鸡啄得鼻青脸肿,四处逃窜,让它再也不敢跨越“国界”。
当学生分门别类地将“关键事件”描写清楚后,再将“故事”串联起来,也就写出了一篇条理分明、形象丰满的文章。
三、关注情感,赋予写话以灵魂
心有所想,笔有所写。写作也好,写话也罢,它们都是为了表现“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后的反映”。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历史上所能传承下来的作品几乎都在诉说作者的情丝,倾吐作者的心声。为此作为写作的前奏——写话也应反映出此特点,也只有让学生像大作家那样“有感而发”,学生的作品才能清新自然,深刻隽永。
《狼和小羊》这篇课文讲述了狼为了吃掉小羊编了很多借口,小羊据理申辩却毫无作用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付狼一样的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教材编者在课后布置了一个“续写”训练任务,要求续写接下来发生的故事。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在续写时准确地把握文本思想实质呢?笔者在教学时,利用谈话的方式,将文本所宣扬的精神——“面对强大的敌人既不能畏惧,又要讲究斗争策略”慢慢地渗透给学生。由于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思想,故而学生在续写“狼和小羊”的故事时,都能将小羊机智、勇敢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作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四、制定标准,搭起写话与写作间的桥梁
我们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制定写话的标准。在一年级时,写话的要求不必很高,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可以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逐渐加大难度,由学生逐句练说、练写。一是谁在哪儿干什么;二是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三是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怎样或心情如何。要求逐渐提高,在叙述的几个要素基本齐全的前提下,内容越来越丰富、充实。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连句成段。有了连句成段的基础,连段成篇就不很难了。
写话与说话一样,一句一句说,别人才能听得清楚。作文大多是要求写一个较为完整的小故事。“写话”和“写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应循着写话的逻辑,将写话的精髓慢慢地渗透到“写作”之中,让学生的表达在不知不觉中由“写话”上升至“写作”层面。
(责编 黄珍平)